新聞 > 民生 > 正文

中共自己人的報告 貧富差距逼近社會容忍線

 

原標題:城鄉居民收入比超3倍

  新京報訊 (記者 郭少峰)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昨日聯合中國社科文獻出版社發佈了首部《社會管理藍皮書——中國社會管理創新報告》。

  報告指出,我國改革開放豐碩成果背後正隱藏着種種複雜多變的不穩定風險:貧富差距正在進一步擴大,逼近社會容忍線;官民衝突、警民衝突現象加劇。

  基尼係數已達0.438

  藍皮書指出,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基尼係數為0.275,而2010年已達到0.438。20世紀90年代以來,基尼係數在以每年0.1個百分點的速度提高,並且有進一步擴大的可能。藍皮書援引的調查數據顯示,當前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比達到3.3倍,國際上最高在2倍左右。

  依照這份藍皮書提供的數據,我國行業之間職工工資最高與最低相差15倍左右;上市國企高管與一線職工收入差距在18倍左右,國有企業高管與社會平均工資相差128倍。收入最高的10%人群與收入最低的10%人群的收入差距,已從1988年的7.3倍上升為2007年的23倍。

  官民、警民衝突加劇

  藍皮書指出,官民衝突、警民衝突現象加劇,並且極易放大為社會危機。其中羅列的類似典型事件包括:2003年哈爾濱的「寶馬案」,到2008年貴州的「甕安事件」、雲南的「孟連事件」,2009年湖北的「鄧玉嬌事件」、「石首事件」以及吉林的「通鋼事件」等,這些群體性事件中,公眾關注的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事件中那些有權有勢的人,這些人可能依靠權勢逃避法律的懲處。

  外來人口流入易融入難

  藍皮書還指出,「外來人口流入易與融入難並存」是社會管理挑戰之一。由於流出地與流入地在經濟、社會、文化、風俗、生活方式等因素上的差異,特別是由於城鄉二元體制的存在,以農民工為主體的流動人口在勞有所得、住有所居、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等方面依然無法擁有和流入地居民的平等權利,無法真正融入當地。流動人口融入城鎮最根本的是消除「融入難」的制度障礙,體現社會公平。

  ■ 解讀

  社會管理要搭建百姓訴求表達渠道

  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朱穎慧研究員指出,收入差距的擴大不僅表現在收入上,同時也反映在財富的佔有上。朱穎慧分析稱,土地、資源、資本等三種生產要素髮揮了巨大的財富調整力量,房地產、礦產、證券成為「最賺錢」的暴利行業。

  「財富向少數人集中,污染向大多數人擴散」的趨勢愈演愈烈。朱穎慧擔心,收入的差距和財富擁有的不平衡,正在將我國定型為一種兩極分化的社會結構。中間階層缺失正成為社會不穩定的潛在根源。

  對於群體性事件頻發,朱穎慧認為,這反映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官與民、公眾與權勢對立的不滿情緒,這些情緒正是隱藏在社會最深層的不穩定因素。

  朱穎慧認為,近幾年群體性事件在性質上發生了一些變化。此前群體性事件的發生,更多的是百姓自身的物質利益受損。現在百姓表達訴求和維護權利的意識不斷提高,渠道也在擴展。

  朱穎慧主張,如果一味地壓制群體性事件,可能並不是最好的選擇。對於社會管理創新、社會穩定來說,就是不斷搭建百姓的表達訴求渠道,能夠使百姓與政府對話。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鄭浩中

來源: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