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高房價正在威脅中國的製造業

7月18日,運動服裝巨頭阿迪達斯宣佈:「出於重新整合全球資源的策略考慮,阿迪達斯會在今年晚些時候關閉在華的唯一一家自有工廠」。該工廠位於蘇州工業園,是阿迪達斯集團100%的全資子公司。

導致阿迪達斯撤離的原因是中國的工資快速提升,希望把生產線遷往人力成本更低的東南亞國家,類似的案例已經出現多起,如耐克(Nike)於2009年3月關閉在華唯一位於江蘇太倉的鞋類工廠,1400名工人被迫遣散,工廠遷至越南生產;大陸內衣上市企業黛麗斯 2011年表示,打算將部分高成本生產線遷離中國,擴張在泰國的生產,並在柬埔寨投資新廠房;日資運動鞋企業ASICS今後也主要在東南亞國家生產,不會增加中國生產定單,其在越南和印尼的海外總生產量將從2010年的40%調高至2015年的60%以上;日資大型零售集團UNY在中國的服裝生產比重,由現在的74%下調至2013年的65%,而泰國的生產比重將會提高,今年將在孟加拉生產。

導致企業成本迅速增加的關鍵因素是房地產價格的大幅度上漲。房價的快速上漲推動土地價格及租金的上漲,更重要的是,房價的上漲倒逼工資的上漲。在中國東部很多城市,即使地方政府給於土地價格的優惠,工廠建起來了,工人也難以在城市生存和紮根。筆者早在2004年就呼籲,要防止土地價格的上漲影響製造業的競爭力,如今,這個擔憂不幸成為現實。

從區域來看,東南沿海地區是中國對外開放的先行區域,長三角和珠三角更是有世界影響力的「中國製造」的大本營。在高成本面前,這些地區所受的打擊也更大。

除了成本上升之外,房價的持續上漲的另外一個副作用是分流產業資本,導致企業家創新的動力下降。自2003年以來,由於房地產價格的持續上漲,使得擁有房產或土地的企業及個人的財富迅速增長,使大量資本向房地產行業聚集。以2011年為例,房地產投資為6.2萬億,占 GDP的比例達到14%,該比例超過1989年的日本,也超過2007年的西班牙(1989年的日本房地產泡沫達到巔峰,2007年是西班牙的房地產高點);2011年的新房銷售額達到6.1萬億,占當年新增居民儲蓄的60%;當年新增加的信貸中,按揭貸款和房地產開發貸款佔20%,若加上信託貸款,則房地產融資占融資總量的比例至少在40%左右。房地產業成為第一吸金產業。當房地產開發成為最賺錢的活動時,無論國企還是民企,都熱衷於搞房地產開發,科技進步、自主創新等被拋到遺忘的角落,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成為一句空話。

中國經濟要想在未來的幾十年有所作為,一定要「去房地產化」,這是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經驗總結。日本之所以在二戰後迅速崛起,得益於製造業的後來居上,但80年代後搞起了「泡沫經濟」,在房地產泡沫破滅後,日本經濟陷入了持續20年的衰退,至今看不到曙光。歐洲各國在歐元出現後,出現了明顯分化的走勢,除德國以外,其他各國的房價都出現大幅度上漲,最典型的是西班牙和希臘,隨後,這些國家都陷入了嚴重的債務危機。德國在歐債危機中屹立不倒,最關鍵的原因是它的房地產價格連續幾十年不漲,確保了德國製造業的強大優勢一直存在。

無疑,中國經濟要擺脫對房地產的依賴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我們應該有壯士的短臂的決心,否則,在這一輪全球經濟格局大調整中中國經濟將會敗下陣。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劉詩雨

來源: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