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韓方明:別讓「兩會」 成了娛樂場

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明天就要大幕再啟,無疑將在全國掀起一陣參政議政熱。同時,世界各地的數千媒體記者雲集北京,希望從中得到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外交等各方面政策走向的信息。參加「兩會」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無疑責任甚大。「兩會」是我國特有的民主形式和政治制度,代表和委員受民眾委託參與國家政治決策,在制度安排上社會各階層的利益訴求都能在這裏得到申張的正式途徑,這些均關係到國計民生,無疑是個嚴肅認真的會議。然而近年來,「兩會」前後充斥網絡、報紙版面和電視螢屏的娛樂性報道和雷人雷語,一方面暴露了個別代表或委員不顧常識、不顧責任和義務的作為,另一方面也暴露了媒體和公眾對於「兩會」的關注尚未聚集在最應當關注的焦點上。

「兩會」不是嘉年華,更不是娛樂場。筆者希望人們對「兩會」的關注不是「兩會」的娛樂性新聞,而是其中所透露出的關於國家大政方針的制訂和民生進步的政策調整等,因為這正是民眾讓渡權利給代表和委員,發出自己的心聲和訴求的機會。這就需要「兩會」代表首先要清楚認識職責所在。政協委員與人大代表絕對不是一種榮譽稱號,而是一種沉甸甸的責任,是社會各階層利益的代言人,是代表民眾參與國家治理的人,因此要敢於代表、善於代表、勇於議政。作為民意代表,「敢說」是政協委員和人大代表履職的一種必須,說都不敢說,也就談不上「代言」了,無法代言,其代表性就大打折扣。這是政治常識的要求。敢不敢說不應取決於個人性格的好惡,而是職責所在。「兩會」代表是參政議政的,提交提案是為了反映民意、解決問題、化解矛盾、參與決策。既然被推舉為代表或委員,就應該擔當起這個責任,樹立起高度的責任感。那種開會不認真研讀會議材料而在表決時盲目舉手的代表委員,千萬要不得。以往曾有委員表白對會議的各種報告從來都「不反對、不棄權」,我看這樣的委員或代表,把位置讓出來給能夠認真履職的人或許還能算作一種貢獻。

其次是讓思考、發言、提案都回歸理性和常識。常識是政治氛圍中不可或缺的「氧氣」,如果沒有這種「氧氣」,人們在政治生活中就會「缺氧」,無法呼吸。在「兩會」之上,委員應以委員的身份說話,代表應以代表的身份說話,而不能動輒拿自己的其他身份尤其是官員身份、企業家身份說話,這就是政治常識。近年來,「兩會」期間不斷有代表或委員「為賦新詞強說愁,語不驚人死不休」,爆出假話、空話、大話和雷人的話。經媒體公開後,吸引民眾眼球、招致抨擊、批評和諷刺的同時,也讓公眾對代表和委員這個群體的能力和水平多有詬病,逐漸削減了對「兩會」的信心。怪不得有人會撰文質疑:常識距離代表和委員到底有多遠?

筆者認為,代表和委員必須擺正位置:作為民意代表,不能以某領導的身份自居,要多說真話、實話、自己的話和有用的話,對政府行為實施監督,抑制特權,促使政府進步,而不是擺官架子去教訓民眾。提案和發言不能不靠譜,更不能離譜,要在實際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進行提案、議案,那些想當然的、公然違背公共利益的、公然損害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提案、議案不僅是對「兩會」的不尊重,更是對民意代表身份的褻瀆,是對人民政治權益的漠視。既然是代表,就是代表民眾,代表着公共利益,而不是只盯着自家一畝三分地。這就要求我們的代表和委員要提升自己的參政議政能力,要懂得一定的決策方法,否則,對會議提出的重大決策必然無法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當然,代表和委員也不是萬事通,不可能什麼都懂,這就應當虛心求教於民,真實了解民眾需求,多聽不同的意見和建議,如此才能更好地履行職責。

隨着民眾參與國家管理的意識增強,中國社會正在向着民主有序、民權回歸的方向循序漸進,坊間對代表和委員們發言的判斷力也在提升,民眾對代表和委員們的議政知識和能力要求也會越來越高。這就給新時期的代表委員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我想,能夠充分討論甚至辯論和爭論,能解決實際問題並給社會帶來進步和發展的「兩會」才更有意義。希望委員代表多一點常識,少一點雷人雷語;希望「兩會」不只是一個團結的大會、勝利的大會,也是一個正經的大會、管用的大會。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劉詩雨

來源:南方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