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熱貼:一文驚醒億萬國人 中國經濟已經開始着陸!

2011年,中國的經濟似乎遇到了寒流,特別是在第四季度,着陸信號逐漸明顯,但到底是硬着陸還是軟着陸,還須進一步觀察,但是現在肯定的是,中國經濟已經開始着陸了。

  2011年12個月的PMI指數,幾乎在都在50附近徘徊,10月份的PMI指數甚至低於50,顯示經濟開始收縮,從10月份開始,外匯占款連續3個月下降,熱錢外流跡象也愈發明顯,這也說明,看空中國實體經濟的人越來越多。那過去的一年,中國經濟遇到什麼問題?

  先從國際的大環境說起吧,2011年外部的環境不容樂觀,歐債危機愈演愈烈,歐元似乎到了存亡的關鍵了,從希臘開始,出現危機的國家一個接一個,從希臘到西班牙、葡萄牙再大意大利,局部的危機正逐漸演變成整個歐洲的債務危機,在此種情況下,這對於我們外貿出口是一個嚴重的打擊,如果不出意外的話,今年外貿在GDP的比重將比2010一年有所下降。當然外貿行業下降並非由於歐債單一的原因演變所致,更為重要地是,在去年中,人民幣對美元繼續升值,對於國內製造業3%的利潤來說,又是一嚴重衝擊。

  拉動消費,啟動內需,從98年開始金融危機伊始就開始提了,13年之後,消費佔CDP的比例仍逐漸下降,這一現象在2011仍然表現出來了,很多人說,包括很多所謂的專業分析師在說,中國的消費沒有問題,還讓你超市去商場看看。這是何等的幼稚?超市和商場消費不能說明消費旺盛,倒是中國的網購市場發展,才能進一步說明中國消費哪裏出問題了。去年中國的網購市場進一步發展,幾乎佔到10%社會消費總額,發展速度在世界範圍來說也是非常快的。這種消費發展不是說明我們的內需擴大了,不是說明我們消費就增長了,這是一種「擠壓的消費」。何為擠壓的消費,也就說通過正常渠道購買商品的成本太高,轉向於另外一種低成本的商品購買渠道。也就說,現在我們店裏、專櫃、商場裏購買的東西太貴了,這種高成本、高價格也是阻礙消費發展一個重要原因。這邊就不探究,高價格背後的原因了,用網購市場發展只說明一個道理,中國的消費被擠壓得太嚴重,所以消費在短時間裏很難起來。2011年,中國的消費進一步被壓縮,只有奢侈品的消費出現大幅度增長,中低端的消費是逐漸走低的,或許在2013年之後,奢侈品的消費也會走向一個拐點,開始逐漸下降。消費層次變化,也反應了貧富差距不斷加大這一事實。

  投資似乎在2011年也遇到了不少的問題,7.23高鐵事故,使得鐵路投資速度下降,持續調控的房地產政策,使得房地產投資也開始收縮,雖然要保障房建設的對沖,但不可否認的是,2011年總的投資額增速應該會有所下降。在目前的基礎設施比較健全的情況之下,投資帶來的邊際效應也開始逐漸。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當一個市裏面沒有任何一條高速公路的時候,修建第一條高速公司帶來的邊際效應是最大的。在有一條高速公司,再來修第二條高速公路的時候,那麼的他的投資效應相比第一條應該是有所下降的,所以在未來一段時間之內,通過投資基礎設施建設來拉動經濟增長的步伐會有所放緩,但是在很多大陸縣級市政府,仍然不排除用無效的投資來帶動無效的GDP為自己升官之路添上一些砝碼。

  2011年中國經濟發展遠不只遇到這些問題,還有製造業的危機、通脹危機、民生等愈發突顯的問題,當政府還沒有這些問題進行對症下藥之前,要解決目前這些問題,暫還看不到太多的希望。 前面寫到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都出現了明顯的問題,已有着陸跡象。但是對於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來說,我們對於經濟真的是毫無辦法了嗎?其實並非如此,中國解決問題的手段依然存在,甚至有多種武器,但是最行之有效的辦法且根源在於使社會財富的合理分配。

  30多年的改革開放使社會積累了巨大的財富,然而財富分配並非像改革開放之初的承諾一樣,使一部分人先富出來,然後先富帶動後富。目前的情況是,確實是一部分先富起來了,而且是越來越富,因為富人所掌握的社會資源、人脈關係本身就較普通人來得多,所以也使得財富愈發的集中。現在經濟的癥結就是出現在財富分配上,一個缺少中產階級社會是無法拉動內需的。

  90年代中後期國有企業改革、住房市場化以及所謂的宏觀調控,確實在當時扭轉了多方面的問題,其一,結束了國有企業多年積弱積貧的局面,大型企業變得更為壟斷,資源更為集中,也早就了所謂中國企業在世界的500強。

  其二,通過住房、醫療、教育等市場化,特別是住房市場化結束了經濟多年蕭條的局面,特別是在土地市場上通過出讓土地,政府的財政收入大幅度增加,據不完統計,2010中共政府土地出讓金收入相較於98年提升了100倍以上,當時大部分收入並沒有用在老百姓身上,更多是進入了私人腰包,這也是造成貧富差距拉大的一個重要原因。

  其三、90年代中後期開始地愈發頻繁的宏觀調控,也造就了一個很大的趨勢,即所謂的「國進民退」,如果有印象的人,應該還記得在90年代,在中央的要求下,地方政府要陸續關閉小火電、小印刷廠、小水泥廠、小電解鋁廠等此類的行為,以此來扶持所謂的國有企業,通過減少競爭給國有企業更多的市場。從全國一盤棋的範圍和角度來看,產能過剩必須要有所抑制。但是從市場經濟角度來看,通過這種行政關於來調控市場本身是不合理的,因為市場經濟本身就有價格機制的調節,如果小企業能夠在市場可以生存下來,就可以證明他的效率是可以適應市場的,反之,有更多政策與資源傾斜國有企業,在當前的市場中被淘汰的話,並非說明市場過剩,只能證明國有企業自身機制和效率出了問題。

  今天與幾個不同行業的朋友交流一些今年情況,似乎沒有一個對今年的市場保持樂觀的,更多的感覺對今年市場的不確定與複雜性,這個時候大家都在盯着新一屆政府上台帶來的政策與變化。很多方面ZY政府與DF政府是相似,這在政策的持續性與連貫性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每一屆新的政府上台都希望帶來新的變化,打開新的局面。

  回想一下30年前改革開放情形,整過國家進行了一個非常大的轉型,結束近30年以階級鬥爭為綱的路線,把經濟建設作為發展的中心,只有解決大家生計問題才是根本,要原子彈,還是要解決肚子問題,這個時候應當有一個側重點。改革開放最初是以解放農村的土地與勞動力為開端,實行包產到戶,發展鄉鎮企業,現在華西村仍然是那個時代的一個典範。到了90年代,新的政府與領導上台,政策有所變化,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創業潮,民營企業在90年代有了非常大發展,在當時形成了一股很大趨勢,即所謂的下海潮,這與我們目前想進入體制內的潮流是完全相反的。

  地方債的問題表面看起來比較嚴重,但還沒有到崩塌的的地步,政府解決地方債有多種手段,最常見的就是印鈔票,通過通貨膨脹減輕還債壓力,比如在90 年代末開始發行大量的國債,當時人們普遍還債是件比較麻煩的事情,但是隨着解決的發展與通貨膨脹提升,還債並非大家想像的那樣難。第二,政府本身就擁有巨大的資源,特別是國有企業的資產,目前全國有將近110萬億的國有資產,這是對地方債的一個擔保。

  前面說到,90年代啟動的國有企業改革,民生供給市場化以及宏觀調控,雖然解決了一些當前一些危機,但是帶來的卻是一些長遠問題。很多時候都是這樣,人們得近期利益與遠期利益經常是不一致,本來用一些方法解決當前的需求是十分合理的,但是隨着形勢的發展而不能及時作出調整的,必然會帶來深遠的影響。就像小時候父母教育小孩一樣,從小要求小孩要乖,不要調皮搗蛋,只讀書就可以了,需要小孩學習其他的東西,這種教育本小孩小時候本沒有錯誤,但是這種教育出來的小孩以後一定很難一個勇敢的人,很難在這個社會激烈競爭中獲得勝利,因此從長遠來看,就演變成另外一種問題。

  當我們往這一個方向走過之後,又未能及時做出相應調整與改變,使得資源漸漸向國有企業聚集、向既得利益階層聚集之後,那麼帶來的一定是財富分配的不合理,造成貧富差距進一步的拉開(當然貧富差距拉大的原因很多,這只是其中之一,我們稅收制度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在其後的文章中會進一步論述)。

  國際上普遍用基尼係數來衡量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貧富差距,認為基尼係數低於0.2表示收入過於公平;而0.4是社會分配不平均的警戒線,故基尼係數應保持在0.2~0.4之間,低於0.2社會動力不足;高於0.4,社會不安定。據統計,1978年中國的基尼係數為0.317,自2000年開始越過 0.4的警戒線,並逐年上升,2004年超過了0.465。遺憾的是,此後國家統計局竟然不再公佈國內的基尼係數。目前基尼係數大都是經濟學者的估計。據中國社科院一份報告稱,2006年中國的基尼係數已經達到了0.496。2010年,新華社兩位研究員更判斷我國的基尼係數實際上已超過了0.5。據世界銀行的測算,歐洲與日本的基尼係數也不過在0.24-0.36之間。這是數據就印證全文開篇一個觀點,中國是一個缺少中產階級國家,即使在這10年湧現了一批所謂的中產,但是在中國股市與樓市洗劫下也難以獨善其身。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王篤若

來源:天涯社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