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 娛樂評論 > 正文

張藝謀大片《金陵十三釵》被伊朗小電影破沖奧夢

——《金陵十三釵》 vs. 《別離》:$94 million 不敵 $500,000

除非2012年的「世界奇蹟」出現,張藝謀的投資$94 million「沖奧巨片」《金陵十三釵》已夢滅北美,而伊朗導演Asghar Farhadi的僅投資$500,000的「小電影」《別離》(A Separation)將摘8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桂冠。

「沖奧」已過10年,張藝謀所代表的「中國電影」,就如踢不出亞洲的中國足球,箇中原因,可圈可點。

 

捧《別離》、砸《金釵》,美國批評家何為?

 

在2011年十二月下旬,北美影壇上有兩部「沖奧」的東方電影不期而遇: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和Asghar Farhadi的《別離》(A Separation)。這兩部分別產自中國和伊朗的電影,均被各自國家官方推薦參加角逐2012第84屆奧斯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金陵十三釵》於去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始在北美上映一周,其後,《別離》在十二月三十日開始在北美上映。

《金陵十三釵》遭受了美國批評家空前一致的嚴厲批評。對於這部被製版方定義為「張藝謀首部戰爭史詩電影」的影片,美國批評家異口同聲地抨擊它內容虛假、情節拙劣、手法陳舊,意義空洞。

與《金陵十三釵》遭遇權威批評家「砸片」(張藝謀語),《別離》卻在美國獲得了權威批評家定義為「非凡」(Exceptional)的好評。給《金》片打了「C-」(不及格)評分的Levy,給《別離》打的分數是「A」,而他給去年的奧斯卡最佳故事片《國王演講》的評分是「A-」。Levy在《電影》(Cinema 24/7)發表標題文章《<別離>:2011最好的外語片》,稱讚《別離》雖然以家庭離異為主題,但提出了關於文化和宗教的多重禁忌問題,「『別離』超越了它所處理的特殊離異故事,達到了更高的相關性和和普遍性的水平。」在《時代》雜誌發表的 Richard Corliss的評論文章中,《別離》被稱讚為一部情節看似簡單而卻引人入勝、耐人尋味的電影。「看完電影數天之後,你還會持續咀嚼和思索它揭示的矛盾。」在CNN的特約評論文章中,評論家Mark Rabinowitz稱以毫無保留地態度表示《別離》是今年全球十佳影片,「甚至是無與倫比的傑出」,「一部偉大的家庭劇」。Rabinowitz 說:「它是一個在某些層面上,在任何一個國家都可能上演的故事,但它仍然是一個特別屬於伊朗社會的故事。」 《滾石》(Rolling Stone)發表 Peter Travers的評論文章說,《別離》的導演以罕見的精緻而新異的藝術把我們帶入了現代伊朗人的心靈深處。「《別離》是一部里程碑式的電影。你無法將它從你的腦中驅除。」

 


附圖1,美國評論家評論《金陵十三釵》:weak--很差、脆弱

   (www.Movie Review Intelligence.com 發佈12月27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圖2,美國評論家評論《別離》:Exceptional--非凡、罕見

   (www.Movie Review Intelligence.com 1月2日發佈)



(參與評論雜誌:《CNN》、《電影》、《電影專刊》、《時代》、《荷里活報告》、《紐約時報》、《紐約郵報》、《華爾街》、《滾石》、《村聲》、《洛彬機時報》等。)


《別離》:美國批評家眼中的「偉大電影」

 

《別離》只是一部只有 $500,000投資,不到十個人物的小電影;而《金》片卻是投資 $94 million,組織了包括荷里活一線名星Christian Bale和世界一流的特效設計威廉姆斯團隊在內的26個國家的演制團隊的「大片」。然而,《金》──這部中國有史以來最具國際化、投資最昂貴的「中國大片」,何以在張藝謀們極立要迎合的美國批評家的眼中,竟然成了過時的肥皂劇、無聊的噱頭雜燴呢?在《金》與《別離》的比較中,何以「大片」沒有成為「大電影」,「小片」卻獨顯「大電影」神威?

《別離》的劇情非常簡單。擁有醫生職業的女主角Simin 和在銀行工作的男主角 Nader是一對生活於伊朗德黑蘭的中產階級夫妻,妻子為了兒女獲得更好的教育,要求丈夫與她攜十一歲的女兒向國外移民,但傳統的丈夫因為堅持要留在國內照顧病癱的老父而拒絕了妻子的要求。妻子鬧離婚,憤而返回娘家,丈夫只得僱傭一貧民的妻子Razieh來看護老父。不料這位帶着一個五歲女兒前來做看護的Razieh,因為偷懶外出,將Nader的老父捆綁在床架上;Nader目睹老父的慘景,解僱了Razieh,並在怒氣中將她推出家門。又一個慘劇發生了:懷有身孕的Razieh在Nader家門外摔下台階而流產了。Razieh的丈夫Hojjat是一個失業而並因欠債不還而被監禁的木匠,他向法庭控告Nader有意將Razieh推下台階,是故意謀殺她腹中的胎兒。因此,離婚糾紛未了的Nader,又被纏上了「謀殺官司」。

在我所閱讀的具有代表性的美國報刊中,美國批評家非常一致地認為,《別離》具有三個突出的優點:

其一,這部電影對關係到兩個伊朗家庭內部和相互之間的糾紛敘述,在兩個小時放映中,不僅有條不紊地展示了矛盾的複雜糾葛,而且在現代伊朗社會背景上將具有普遍意義的人生矛盾作為「問題」提供給各國觀眾思考。

其二,這部電影是導演Farhadi的深思熟慮之作,不僅劇情自始至終都保持着有機張力,每一個鏡頭都將觀眾的期待引向下一個鏡頭,而且素樸自然的表演總是成為對人物性格的非同尋常的深度揭示。在Farhadi的現實主義風格導演藝術指導下,電影中人物表演的真實感是如此自然強烈,甚至不需要理解台詞,觀眾仍然被深刻感動。

其三,在這部電影中, 導演Farhadi的目的,並不是依照習慣給予劇中人物的矛盾一個解決,也不是要為他們的問題提供答案;對於Farhadi,真正重要的是在電影中捕捉現代都市生活的細微而累積的種種挫折──如何理解和應對這些日常生活的挫折,這是在當代世界誰都可能面對的問題。出於這樣的目的,Farhadi在這部電影中直擊非常獨特的伊朗社會的個人生活問題時,也同時向非伊朗社會(包括美國社會)的觀眾提供了自我反思的激發。

《別離》之所以被美國批評家推崇為「偉大的家庭電影」,是因為他們在這部「小電影」中同時看到了深刻的差異性和認同。Farhadi的現實主義藝術信念成就了《別離》的伊朗本土的品質,它是切入而不是逃避本土的內在真實,這就彰顯了它對於西方的差異。但是,正是差異的揭示,它把「現代生活」這個跨文化的語境所具有的矛盾的普遍性和根本性揭示出來了。在《別離》中,對於由「移民選擇」引發的兩個家庭的糾紛,不僅劇中人不能給予是非判決,而且在劇外的觀眾也不能做判決。撇開伊朗社會面臨傳統與現代矛盾選擇的特殊性,我們從電影所獲得的啟示是「選擇」本身的矛盾處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由,因此,每個人的選擇都是對於自己的正確,對於別人的錯誤。無疑,這是今天地球的人們在多層次上面臨的共同困境,當全球化運動把人們組織在一個「地球村」的時候,這種困境的感受就是根本性的存在感。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zhongkang

來源:肖鷹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