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孫中山如何指揮辛亥革命 台權威學者解疑


台灣研究中國近代史的權威學者張玉法近日在一個有關中華民國誕生始末的紀錄片發佈會上解疑,清末民初這段歷史當中,民國開國元勛孫中山是如何指揮辛亥革命、終結滿清王朝。

台灣總統府的直屬單位「國史館」新推出名為《鼎格之際》的歷史回顧影片,以紀錄片的形式闡述孫中山領導革命運動的最關鍵一戰武昌起義,以及從1911年10 月10日到翌年4月初南京臨時參議院宣佈遷往北京之間,約六個月的中華民國誕生始末與歷史轉折。紀錄片10月8日在全台首播,前一天在國史館舉行發佈會。

節目長度:9分8秒  下載mp3(16k) | (128k)

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著名歷史學者張玉法在發佈會上致詞,從廣義上的辛亥革命解疑大陸學術界的不同說法。

張玉法說:【錄音】「有人說武昌革命爆發的時候,孫中山根本就在海外,他對武昌革命、辛亥革命沒有什麼貢獻,我覺得這個完全是外行。我簡單地說一下孫中山到底對武昌革命,在武昌革命前後有沒有貢獻,他有沒有參與。」

張玉法表示,廣義上的辛亥革命開始於1894年孫中山成立興中會,其後一直到推翻滿清,時間有17、8年之久;而部分學者所持看法認為辛亥革命從1911年 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開始前後只有80天,這80天實際是經過17、8年努力後的最後結果,屬於狹義上的辛亥革命。

張玉法:【錄音】 「至於武昌革命爆發之後,孫中山在武昌這個地方有沒有發生作用?是非常大的作用。第一個,武昌革命爆發的時候,他們(革命軍)就說,我們是受了孫文先生的命令,來起兵的。在武昌革命爆發之後, 湖廣總督瑞澄跑掉了,跑到軍艦上去,去給漢口的領事團來交涉,他說你們趕緊發炮來把他們消滅。領事團有一個人是法國領事,法國領事說,我知道孫中山不是義和團,他是一個改革中國的,你們絕對不要干涉,所以經過法國領事的據理力爭,所以領事團才決定維持中立,就是外國不干涉,不來打擊革命軍,所以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張玉法表示,1895年孫中山廣州起義失敗後,在列強壓力下,先後被驅離香港、日本等地,也不允許進入越南等接近中國的亞洲國家,使得1911年黃花崗戰役和武昌起義,對革命軍的指揮只能從海外以電報或信件傳遞,並由黃興代孫中山在中國境內傳令。

張玉法:【錄音】「所有孫中山在海外的一些構想,都隨時以電報告訴黃興,或者寫信,孫中山在海外籌到的錢,籌到的支援革命的款項,通通寄到香港,由黃興來統籌使用,而且國內的革命發展,孫中山瞭若指掌,隨時都會看到報告,而且隨時有訓示。在黃花崗之義失敗之後,革命黨人想再繼續發動(革命),那時黃興想到雲南去發動,剛好湖北一帶的革命同志說,因為湖北新軍很多都調到四川去鎮壓保路運動去了,說湖北可以發動,說趕緊讓孫中山先生在海外多籌一點款,因為革命需要錢的。可以說孫中山是一直對國內的革命是在指導當中,在掌控當中。」

張玉法說,武昌革命爆發後,當時在香港的黃興緊急趕到武漢協助革命戰爭,到了武漢之後,便是以中華民國政府大總統孫文的名義,發了2個佈告,號召所有漢人推翻滿清、建立共和國。

張玉法:【錄音】「可以說孫中山雖然不在武昌的現場,但是他的聲望,他的精神,實際上無所不在,當然也在武昌這個地方。所以最後使各個省響應,華南各地都響應,然後跟袁世凱來議和,然後逼着滿清政府退位,我想孫中山的精神,他的號召,大家不能忘記。」

根據台灣國史館新製作的紀錄片內容, 1911年12月29日,孫中山獲得17省代表中的16票支持,當選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

而南方逕自選舉總統,讓袁世凱至為不悅,立刻以唐紹儀逾越權限為藉口,准他辭去代表職務,並否認先前已答應的條件,議和一時陷入僵局,於是孫中山在當選之日就致電袁世凱,說明他只是暫時當任大總統,並且明確承諾,只要袁世凱贊同共和,使清室退位,即推薦他為下一任大總統。

清宣統3年12月25日,即公元1912年、也就是民國元年的2月12日,隆裕太后在北京紫禁城內的養生殿頒佈了宣統皇帝的退位詔書,正式終結清朝268年的統治。

紀錄片當中拍攝有上面寫着「當選人 孫文 十六票」的文件檔案,以及1912年1月1日孫中山與革命軍眾官兵在上海火車站合影的歷史舊照。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的第一天,上午10點,護軍官兵齊聚清末上海車站,擎槍肅立,槍上刺刀高掛五色旗,剛當選臨時總統的孫文穿戴一身軍服與軍帽,在廣東督都胡漢明等隨員的促擁下,準備從這裏搭乘專車前往南京就職。

(紀錄片原音)【錄音】「載着孫文一行的列車,在下午5點抵達南京下關車站,現場旗海飄揚,歡聲震天,當天晚上,時年47歲的廣東人孫文,在數百名觀禮者的歡呼聲中,於總統府內的西暖閣宣誓就職,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就此誕生。」

對於紀錄片內容,國史館館長呂芳上指出,不同於近來中國大陸各地舉辦的辛亥革命紀念活動和討論會,這部新推出的紀錄片採用平實客觀的方式敘述,不帶意識型態和政治宣傳口號,可以禁得起歷史考驗。

長期從事近現代史研究的呂芳上認為,大陸史學界在研究辛亥革命或民國史的課題,雖然表面已比過去更為開放,但因限制框架太多,史學研究者往往寫到一半,就要搬出馬列思想,交待一下馬克思的歷史觀,這種政治干擾史學研究的現象仍相當普遍。

呂芳上特別提到中國社科院今年出版的36冊《中華民國史》,【錄音】「我們看到他們《中華民國史》是一個不完整的民國史,只寫到1949年,寫到1949年以後就不再寫下去了,這基本上就是他們官方的意味很濃厚嘛,民國史到1949年就把你結束掉,意思是這樣子。實際上中華民國還在,沒有所謂的不見了的問題,所以我覺得中華民國史真的要寫的話,那還是要必須客觀地來描述。」

台灣國史館從上個月開始,陸續舉辦民國史講座,以及文物檔案展覽和發表會,期望在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建國百年之際,以重現歷史的方式紀念歷史。

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台記者葉治忠、明薇採訪報導。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zhongkang

來源: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