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美教育部副部長:中國虎媽式教育或導致悲劇

美國教育部副部長給中國教育「上課」   過分虎媽式教育可能會導致悲劇

在當當網或卓越網搜索「美國教育」相關的圖書,都會立刻出現幾百條搜索結果。其中幾乎全是讚美和解析美國教育的優點:《都說美國教育好》、《我在美國做媽媽》、《素質教育在美國》、《向美國父母學習不一樣的教育》等等。

美國的教育是否真的完美無缺?中國還有哪些方面需要向美國教育學習?《中國經濟周刊》就此專訪了美國教育部副部長埃德華多·奧喬亞(Eduardo M. Ochoa)。

  我們要不要當「虎媽」?

  2011年,一個被稱為「虎媽」的美國華裔女人在美國迅速躥紅,《洛杉磯時報》、《時代》周刊都對她進行了連環式的報道,一時間,她的風頭甚至超過了美國總統奧巴馬

  在她所着的《虎媽戰歌》一書中,虎媽介紹了自己如何以中國式教育方法管教兩個女兒。她罵女兒是垃圾、要求女兒每科成績都拿A、不准女兒看電視、女兒琴練不好就不准吃飯。虎媽自稱,正是通過這樣嚴厲的方式,她把女兒送進了耶魯大學。

  虎媽的教育方法轟動了美國教育界。究竟應當是以虎媽嚴厲的中國式教育方法來培養小孩,還是以傳統美國式的方法讓孩子自由成長?一時間,關於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討論在美國興起。

  奧喬亞作為美國教育部官員,也作為一個普通的父親,虎媽的故事也引發了他對家庭教育的思索。

  「我認為虎媽的教育方式很有意思。我本人來自一個阿根廷移民家庭,我的童年在英國度過,因此我從小的教育環境比大多數美國人都要嚴厲。我和我妻子這麼多年來一直在如何教育子女的問題上存在分歧。我希望能嚴格一些,她卻希望隨性一些。我對虎媽的方式表示理解,但我認為她做得太過火了,在兩種教育方式之間一定存在一個『快樂的中間值』。」

  奧喬亞表示,儘管他本人從小也受到了嚴格的家庭教育,但他認為過分「虎媽式」的教育有可能會物極必反,甚至導致悲劇的發生。

  「我兒子有個同學來自一個印度移民家庭,他們家把自己的女兒活活逼自殺了,因為她不堪忍受家庭施加給她的壓力。這說明父母不能做得太過火了。」奧喬亞回憶道。

  奧喬亞認為,如果你把你所有的期許和願望都寄托在你的孩子身上,他們就成了你的願望的載體,而無法發展屬於自己的生活。有時候家長的願望和孩子的本性之間存在劇烈的衝突,衝突到一定程度,就會產生負面的結果。

  上海華僑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常智韜也曾在央視財經頻道《對手》欄目中指出,在沒有明確孩子的興趣愛好或者孩子的特長在哪個方面的時候,你替他做了一個選擇,並且不允許孩子放棄,孩子放棄就意味着孩子沒有毅力,反而會適得其反。

  然而,提起中國人一向推崇的純美式教育,奧喬亞也認為它並非像中國人想像的那麼美好。

  「純美國式的教育也有它的問題。我們給予孩子太多的鼓勵,不論孩子做得好或不好都能受到讚揚。現在我們就發現,許多美國學生進入大學後,都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能力,他們自我感覺非常好,但其實大都眼高手低,做的不如想的多。這樣也是不好的。」

  奧喬亞建議中國和美國的家長,去尋找一個所謂「快樂的中間值」,根據孩子的天性加以正確引導。他提出,你需要敏銳地觀察一個孩子的天性,了解他與生俱來的長處和興趣,然後你循循善誘地給他們灌輸努力奮鬥和提高責任感的觀念,讓他們知道,如果你希望贏得別人的讚揚,你就要做出值得別人讚揚的事情。 p>

  「從個體角度看,高考制度是完全不公正的」

  對於許多中國孩子和家長來說,美國教育的另一個美妙之處在於,不用高考。

  在中國,每年一次的高考被視為決定人一生命運的「獨木橋」,如何度過這座橋,甚至已成為中國學生十二年寒窗苦讀的首要目的。而這座橋並不好過,2011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報名總數約為933萬,而招生計劃只有675萬。儘管錄取率每年都在增加,但截至今年,依然只有72.3%。落榜的學生抑或永遠地和大學校園失之交臂,抑或選擇長達一年的復讀。

  相比之下,美國的大學錄取則靈活許多。在美國,高校錄取學生並非通過一次性的考試,而是對學生遞交的一整套入學申請材料進行綜合審核。其中申請材料包括學術成績(包含平時成績、學術能力評估測試成績和班級名次等)、課外活動(包含科研、文藝、社區服務、競賽得獎等)和個性展示(包含個人陳述、老師推薦信、面試等)。同時,一個學生可以同時申請多所高校,達到雙向選擇的目的,也避免了「復讀」的命運。

  那麼,美國的高校錄取方式真的是十全十美的嗎?

  奧喬亞認為,中國和歐洲一些國家通過一次性考試來進行高校錄取,這樣做的好處在於高效率,低成本。美國的錄取方式比較靈活,但效率比較低,投入比較大。「有一些學生今天來上學了,明天又不想上學了,後天又想換專業了,這些程序都浪費了很多的人力資源。」

  但奧喬亞也肯定地認為,儘管牽扯大量人力的投入,但對個體來說,美國的大學錄取方式給予了他們更多的機會。

  提到中國的高考,奧喬亞指出,對整個社會來說,高考不失為一種高效率的篩選方式,但問題在於,你同時也把一些很有潛力的學生拋棄了。「他們現在學習不好,但可能換一個環境他們就會表現得很出色。特別是在入學考試中,如果今天身體不舒服,或者沒有發揮好,他們的命運就改變了。因此從個體角度看,我覺得高考制度是完全不公正的。」

  「入學制度的選擇取決於這個國家更願意從社會資源的角度,還是從個體發展的角度來處理這件事。」奧喬亞總結道。

  中國服務於不同宗旨的學校太少

  提到中國的高等院校,奧喬亞告訴記者:「我希望中國高校不要太強調排名,因為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教育宗旨。一個成熟的教育系統必然存在不同宗旨的教學機構,服務於不同的社會群體。你把社區大學和哈佛、耶魯放在一起排名次是很不合理的,因為他們原本就是不同的東西。」

  奧喬亞指出,目前中國服務於不同宗旨的學校還是太少,基本都以公立大學為主,少數私立民辦大學隨着高考人數逐年下降,也面臨着嚴峻的生存考驗。

  我國目前有各類普通高校2200多所,其中各類民辦高校共有658所(含獨立學院),佔全國普通高校數的28.2%,在校學生446.14萬人,佔全國普通高校學生數的20.8%。相比之下,美國有2600多所私立高校,佔全國高校的60.8%。

  除了普及率低,中國民辦教育也存在着很多問題,例如教育質量總體偏低、社會形象欠佳、社會認可度較低等。民辦學校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它的運營資金除了投資者的資金外,主要依賴學生繳納的學費及住宿費等費用,這意味着學生需承擔高出公立學校許多的費用,大大增加了學生家庭的經濟負擔。

  在美國,據奧喬亞介紹,共存在兩類私立學校:一種是非營利性質的私立學校,他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新英格蘭時期,殖民者為了樹立宗教信仰而創辦的學校。另一種是營利性質的私立學校。私立大學往往擁有獨立的董事會,其作用在於宏觀把握學校的運行,並且為學校籌集資金。非營利的私立學校主要依靠學費作為經濟來源,而營利私立學校則主要依靠校友捐款。

  此外,國家撥款對私立學校的發展也十分重要。聯邦政府通過提供獎學金和助學貸款,讓家庭條件不好的學生也能夠去私立學校就讀。

  因此奧喬亞指出,對中共政府來說,不能僅僅給公立學校的學生提供經濟援助,私立學校的學生也很需要這方面支持。這對中國民辦高校的發展至關重要。

  2010年中國在教育方面的中央級財政支出為720億元,僅佔40萬億元GDP的不到0.02%。而美國聯邦政府今年教育撥款共1500億美元,預計將佔GDP的1%。兩國的教育投入相差5倍以上。

  奧喬亞提出的另一個方案是,中國的私立教育可以只面向高收入人群。他介紹說,美國很多營利性質的私立學校就是這樣,他們以市場化為導向,可以公開上市,需要向股東披露季報和年報,自己負責推廣,自負盈虧。但在美國,這些學校的問題在於,他們的推銷太過強勢,以至於一些人盲目地去上一些並不需要的課程。

  除了私立院校以外,奧喬亞還特別向記者提到了美國的另一種高等教育模式——社區大學。

  「社區大學是美國高等教育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美國教育的支柱。事實上,社區大學所接納的生源比任何高等院校都要多,他們向學習成績不理想的高中畢業生敞開了接受高等教育的大門。」

  奧喬亞介紹道,在社區大學裏,學生可以學到普通高校頭兩年的課程,如果成績足夠好,在兩年之後就可以申請轉學到普通四年制大學。所以,社區大學等於給了美國學生「第二次機會」。

  同時,社區大學中也有一部分畢業生選擇就業,因此在上學過程中,學生有許多機會和各個單位接觸,也有很多具有針對性的課程。如果有新的職業產生,社區大學會在第一時間設計新的課程和專業,從而保證該領域人才的供給。

  奧喬亞總結道:「如果你去哈佛,他們會很強調科研。如果你去社區大學,他們會很強調工作能力。一個成功的學校一定要清楚自己的宗旨是什麼,並且了解達到這一宗旨的成功標準。不同的教育宗旨有不同的成功標準。」

  對於美國高校,政府最大的作用就是給錢

  上海復旦大學校長今年年初作了一個驚人的決定,就是建立被稱為「復旦憲法」的大學章程。按照章程,校長及行政負責人必須退出學術和教務委員會,以此摒除行政權力對教育的過度干預。

  稍早前,遲遲未獲教育部授權招生的南方科技大學宣佈啟動自主招生,自稱「背水一戰」的校長朱清時表示,將自主授予學生大學文憑。此舉打破了大學文憑統一由教育部授發的常規,而教育部方面則並未公開予以否定。

  這兩所高校的驚人之舉並非一時衝動。大學「去行政化」近年來一直是我國教育體制改革中一個熱議的話題。和美國自由獨立的高校科研氛圍不同,中國的高校由於過分行政化控制,已然充斥着濃郁的官場氣息。

  事實上,高校「去行政化」在中國也早已引起了官方極大的重視。早在2010年1月26日,溫家寶總理就曾表示,「一所好的大學,在於有自己獨特的靈魂,這就是獨立的思考、自由的表達。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學。大學必須有辦學自主權。」同年2月27日,溫家寶在一次和網友的交流中進一步明確表示,現在的教育存在許多問題,「教育行政化的傾向需要改變,大學最好不要設立行政級別」。

  早在建國之初,美國就曾面臨着同樣的困惑。就州政府能否干預大學管理的問題,從美國獨立至1935年,美國有47個州共發生了265起相關案件。在這其中,最早的也是最重要的案件之一就是達特茅斯學院一案。

  達特茅斯學院是美國着名的8所常春藤聯校之一。因學院董事會和第二任院長約翰·惠洛克之間的紛爭,1816年6月27日,新罕布殊爾州通過法律修改了達特茅斯學院原來的特許狀,將學院轉為公立大學,由州長威廉·普盧默和州政府選派的監事會管理。這道法律引起了達特茅斯學院董事會強烈不滿。他們立刻向法院起訴新罕布殊爾州議會擅自訂立法律,未經正當程序就剝奪了他們的財產權利,破壞了具有契約效力的特許狀,並經過漫長的訴訟,最終在聯邦最高法院獲得了支持。

  通過一系列的案件,美國才最終確立了大學的自治,達特茅斯學院一案的勝訴成為美國大學自治發展的堅強法律後盾。奧喬亞告訴記者,自此以來,美國的高校和政府都是完全互相獨立的。

  「我們不會直接控制或管理高校的運行。聯邦政府對高校起的最大的作用就是提供獎學金和助學貸款。我們有專門的經費,來根據需要提供給各大院校的學生。今年我們一共撥款1500億美元,其中既包括獎學金,也包括助學貸款。」

  除了提供必要的資金,奧喬亞介紹,政府在教育系統中的另一個功能就是保證學校質量。他表示,政府不會介入學校的管理,學校擁有高度的自治權,他們所需要做的就是向評定機構證明他們的質量合格。

  「在我們給這些學校提供了這麼多資金的情況下,我們要求這些學校的質量要達到一個標準。為了確保學校質量,我們僱用專門的評定機構對學校進行審核,政府不直接接觸學校,而只負責評定機構的挑選。學校教職工之間也會互訪,來互相檢查彼此的運行狀況,並且給評定機構提交意見書,作為評定機構的參考標準之一。一個學校如果想從政府獲得資金,就必須通過評定機構的審核。」?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夏雨荷

來源:中國經濟周刊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