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鎮江:海外留學生網上倡議公祭宗澤 引發90後響應

有模有樣的公祭現場。萬凌雲 攝 

 

:公祭現場。 萬凌雲 攝 

 

上圖:棄在一角的宗澤墓原殘碑。 


  昨天上午,儘管一直在下雨,鎮江城東京峴山麓大宋忠簡公宗澤陵墓前,一場莊嚴的公祭宗澤大典正冒雨舉行,一群身穿漢服的「90後」大學生們, 「複製」了古代公祭大禮,在北宋名臣宗澤墓前敬酒焚香行漢禮。公祭現場不僅有模有樣,而且莊嚴肅穆,吸引很多鎮江市民冒雨到現場觀看。而讓記者意外的是,這場特別公祭的發起者竟然是兩名在國外的留學生王文韜和楊逸明;而獲悉公祭消息的宗氏後人,則從浙江等地趕至現場焚香祭拜。



    ■宗澤其人其事



    提拔重用岳飛 死前連呼「渡河!」



  宗澤(1060—1128),北宋末、南宋初年抗金名臣。字汝霖,諡號忠簡,浙江義烏人。「靖康之變」後,宗澤以70高齡被任命為天下兵馬副元帥,徵兵勤王,收復淪陷故土。並在第二年出任東京留守,知開封府。



  留守期間,宗澤積極聯繫河北義軍,收攏四散官軍,阻金兵於黃河北岸,提拔如岳飛這樣的優秀青年軍官,終於成功使大宋局勢轉危為安。金人畏懼,皆謂之曰「宗爺爺」。



  為勸說高宗皇帝迴鑾東京,收復北方失地,重整河山,宗澤一年內連上二十四疏,卻得不到半點回音。終致憂憤成疾,疽發於背。臨死前,宗澤交待後事,無一語及家事,連呼「渡河!渡河!渡河!」而逝。



    一篇《心底的故鄉》引發公祭「構思」



  王文韜和楊逸明兩人均是鎮江走出去的留學生,前者畢業於鎮江中學,現在法國亞眠科技學院讀大一;後者則畢業於鎮江第一中學,現在美國新墨西哥大學讀研。小王自小就喜歡人文歷史,尤其對傳統歷史文化感興趣。



  小王告訴記者,本次公祭的「觸點」來自於小楊今年3月份發在「人人網」上的一篇思念家鄉鎮江的文章——《心底的故鄉》。在這篇文章中,小楊提出了關於鎮江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發揚光大問題,因為同是鎮江人,他無意中看到後特別有感觸,也寫了相關文章回應。兩人在網上來回幾次後,就有了發起公祭北宋名臣宗澤以引發政府對宗澤重視的想法。此後,兩人保持密切聯繫,通過互聯網溝通相關細節,並最終確定放暑假回鎮江於7月17日舉行公祭大典,同時在網絡上發佈了相關消息。


    穿漢服行古禮「公祭」引來多方響應



  5月1日,人在國外的王文韜在大陸相關網站上發帖,透露7月17日公祭宗澤的消息,在祭祀流程中記者看到:「此次祭祀,我們主要參照明代釋奠禮制度考訂,再根據實際情況有所損益而得。」確定祭祀分預備、迎神、獻禮、飲福受胙、撤饌、送神、望瘞、禮成等環節,並要求「在謁陵祭祀現場,參禮人員着漢服出席」。公祭消息一出,很快引來熱烈反響。隨着小王和小楊放暑假回到鎮江,各項準備就緊鑼密鼓地進行着,16日還進行了排演。



  昨天到場參加祭祀的有20多名「90後」大學生,撰寫公祭祭文的是中央財經大學的陸京州,他也是從鎮江一中畢業的,為了寫好這篇不到300字的祭文,本身古文功底就很深厚的小陸,特地從網上下載了多篇古代將軍的祭文仔細研究,最後嚴格遵照相關格式,在融入宗澤的事跡後而成。「兒時就知道宗澤是個愛國愛鄉的民族英雄,通過此次撰文,對先賢宗澤了解更多,敬重也更多,我們都希望這種先賢精神能在今天、在我們身上發揚光大,讓宗澤成為鎮江文化的一個嶄新標註點!」小陸說。



    宗氏後人到場焚香跪拜還有「直播」



  在公祭現場,記者遇到了世界生產率科學院院士陳棟樑,15日晚上他從深圳趕至鎮江。老人告訴記者,他此次到鎮江是受香港朋友宗世豪先生所託,特地到鎮江拜謁宗澤墓的。不想此次鎮江正好舉辦公祭大典,真是「意外之喜」。所以在公祭前焚香和燃放鞭炮時,他特地撥通了宗世豪的電話,在手機里直播「大典」,並激動地告知好友:「你家老祖宗墓上香火很旺,你儘管放心!」


  在現場,記者還遇到了特地從浙江義烏稠城街道宗宅村趕來的5名男子,其中為首的宗順華老人是當地老年協會的會長,老人說,他們村中有1700多村民,都是宗氏後人。此次獲悉鎮江要為老祖宗舉辦公祭大典後,鄉鄰們推選5人代表全村1700人來拜謁老祖宗。當得知公祭大典的組織策劃者是一群「90 後」大學生後,5人更是激動不已,對記者說:「這些孩子真不簡單,我們宗氏後人真不知該怎樣感激他們!」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王篤若

來源:揚子晚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