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江西新建縣發現抗戰萬人坑 400餘官兵安葬於此

    新建縣石崗鎮糧站倉庫後面有一塊很大的空地,是抗戰期間遺留的「萬人坑」,400餘名官兵犧牲後全部安葬於此。傍晚的夕陽斜射在枯黃的蘆葦上,風一吹過,蘆葦葉子發出唆唆的聲響,偶爾一隻野鳥驚叫飛過。石崗中學退休的82歲老教師余光中的父親和石崗抗日戰鬥的中國軍隊指揮官有深交,作為戰爭的知情者,他向記者講述了這場戰爭一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阿波羅網 hk.aboluowang.com)

    
      日軍攻佔石崗構築防線四處「打野」
    
      「新建縣石崗鎮發生過一場聲勢浩大的攻打日軍戰爭,新建縣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都清楚,而石崗的抗日戰爭應該也算是南昌會戰的分戰場。對於發生在石崗的此次抗日行動,我們還曾作為一個課題進行過研究。」新建縣黨史辦一名負責人如是說。
    
      1939年3月,中國第九戰區部隊在江西省南昌地區對日軍華中派遣軍打起了防禦戰役。中國第九戰區代司令長官薛岳指揮所屬部隊20萬人展開防禦。新建縣石崗鎮位於錦江南岸被日軍佔領。中國軍隊在石崗鎮與日軍發生了一場激烈的戰鬥,將日軍圍困了三天三夜,日軍撤退20餘公里。
    
      新建縣黨史辦該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1939年3月至4月,中國第九戰區部隊在江西省南昌地區對日軍華中派遣軍的防禦戰役。戰區代司令長官薛岳指揮所屬部隊10個軍33個師計20萬人展開防禦。」82歲高齡的余光中老人,是石崗中學的退休老教師。老人精神矍鑠,思維敏銳。日軍攻打石崗時,那年他正好12歲。作為這場戰爭的知情者,老人娓娓道來,「1939年3月日軍侵佔石崗後,在高頭嶺構築防線。鬼子徵集大批"苦力"(從各個村莊抓來的民工),將鎮上附近的民房和店面拆除,挖空山頭,構建碉堡群。駐紮在碉堡內的日軍常下山四出"打野"(四處殘害百姓)。進行燒殺奸搶,但日軍一直沒有敢越過錦江河,石崗成為雙方鏖兵的戰場。」
    
      余光中說,「錦江南岸原來是由第九戰區國民黨軍隊防守,後為集中兵力準備長沙會戰,上級決定將錦江段防務移交江西省保安團負責,但繼續歸第九戰區統一指揮。當時駐紮在錦江南岸的有省保安團34、35、36三個團的兵力。為了打擊日軍,上級命令36團攻打石崗,由36團衛仁元副團長指揮。」
    
      「我有個同學名叫文化歐,比我大8歲,已經過世,從台灣回到南昌定居。那時,文化歐當過石崗鄉的鄉長,這些事情全是同學親口告訴我的。」余光中告訴記者。
    
      老人父親與石崗戰爭指揮官有深交
    
      對於石崗抗日戰爭,余光中深有體會,雖然沒有親歷,但是余光中的父親與攻打駐守在石崗日軍的副團長衛仁元深有淵源,自己也數次聽父親提起過。余光中說,那時他正在上私塾,學校被日軍的飛機趕得到處搬遷,輾轉了吉安的白鷺洲等地。余光中的父親名叫余朝清,抗戰時期任國民黨政府的政府參議員,與駐紮當地的軍隊領導均有交情。余光中說,父親特別是與副團長衛仁元頗有交情,父親曾告訴他,衛副團長談吐風雅,有文韜武略,是軍校培養出來的優秀軍官。遺憾的是自己當時在念書,沒能見上衛副團長一面,誰知這一面竟永遠也見不到了。說到這裏,余光中老人有些傷感。
    
      余光中的父親臨終前告訴他,千萬不要忘記石崗抗日戰陣的這段歷史,也不要忘記父親的這些朋友。
    
      日軍被圍三天三夜彈盡糧絕瘋狂反撲
    
      「父親當年告訴我,為了打擊日軍的囂張氣焰,上級要求攻打駐紮在錦江河岸的日軍發起進攻。」衛副團長接到上級命令要求攻打石崗的日軍後率部渡河北進,向錦江河對岸日軍發動突然襲擊。不出所料,敵人覺察到了氣味,附近敵人紛紛向高頭嶺聚結,企圖據險負隅頑抗。36團官兵在衛副團長指揮下,一夜之間便將高頭嶺包圍得水泄不通,頓時日軍插翅難飛。日軍被圍困三天三夜,糧食彈藥所剩無幾,自知突圍無望,龜縮在碉堡內驚恐萬狀。衛副團長要求翻譯官向日軍喊話,勸其趕快投降,抗戰將士只等着瓮中捉鱉。下午,衛副團長奉命回司令部匯報戰況時,這一次行動受到戰區代司令長官薛岳的嘉獎。不料風雲突變,在日軍被困的第四天,日方援軍繞道從義渡方向繞過久駐(地名)直撲石崗。
    
      接到情報後,衛副團長深知軍情萬分火急,形勢嚴峻,立即派人去找老水手羅克兆要求連夜送他過河,同時派人去取列兵服裝。更令余光中感動的是,衛仁元又利用間隙時間與其父親告別。余光中記憶猶新,父親告訴他:「衛副團長在我家中一邊換下軍官服,一邊對父親說:此去決心背水一戰,不成功便成仁。但願置之死地而後生。」父親非常感動,親自送他到河邊。父親與他回憶起送別情景說:「真是風蕭蕭兮錦水寒,想不到壯士此去竟不復返!」
    
      記者來到當年抗日將士血戰日軍的戰場。如今的高頭嶺已經被一家名叫江西長征機械廠的圍牆所包圍,裏面全是廠房。在機械廠的後山上,雜草叢生,山上稀稀拉拉的長着幾棵松樹,山頭裸露着黃色的泥土,一片荒涼。記者腦海中似乎浮現了當年將士們奮勇殺敵的場景,耳邊響起了槍炮聲和衝鋒號的聲音。
    
      400將士壯烈犧牲所葬之地名為「萬人坑」
    
      衛副團長連夜趕到前線立即指揮部隊沿石崗老街迅速向天子廟轉移。到達天子廟後,他指揮部隊利用溝塹、墳堆作掩體,組成火力網,等待增援日軍的到來。日軍向天子廟發動進攻,採用「人海戰術」,威逼「苦力」(被日軍抓來的挑夫)走前,偽軍居中,日軍緊隨其後。面對來勢洶洶的敵人,衛副團長沉着指揮。槍炮齊鳴,手榴彈爆炸聲響成一片,死傷不計其數。打到最後,將士們子彈打光了,便與日軍展開肉搏戰。日軍發現衛副團長是指揮官,立即調整火力連續不斷對準其進行掃射,罪惡的子彈射中了衛副團長,衛仁元壯烈犧牲!余光中老人眼眶濕潤了,聲音哽咽。這次慘烈的戰鬥,日軍被迫後撤20餘公里,中國軍隊由守勢轉為攻勢。
    
      余光中說,戰鬥結束後,錦江南岸守軍進駐石崗,派了26人收拾將士遺骸。計有遺體400餘具。他們將其合葬於天子廟後小龍山的一棵老樟樹旁(現為石崗糧庫群),人們叫它為「萬人坑」。石崗鎮上的一位老人告訴記者,當年在糧站建房子的時候,在附近還挖到了好多人的骨頭,那裏就是埋葬將士們的地方。一般的墳墓不會有這麼多骨頭,糧站附近的倉庫就是萬人坑的所在地。記者來到了石崗糧庫倉庫邊,在倉庫後面有一塊很大的空地,裏面長滿了蘆葦。當年的老樟樹已經不見了蹤跡,夕陽西下斜射在長長的蘆葦葉子上,映下了一道道重影。偶爾一隻野鳥從蘆葦上飛過,如今,不知是否還會有人記起這裏曾埋葬着為國捐軀的抗日英雄們。而衛副團長等三人的遺體則分別單獨安葬在離石崗糧庫「萬人坑」不遠的石崗中學校門口,是被當地人稱為高頭嶺麓之蓮花蒂的地方。在石崗中學校門口,如今長着一排翠綠的柏樹,生機勃勃。
    
      聞聽好友犧牲,400將士英勇獻身,當時余光中父親余朝清揮淚撰聯。聯云:千古永垂,血流天子廟;萬民同哭,淚涌錦江潮。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成圳鋒

來源:中國新聞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