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外媒看中國 > 正文

外媒:從默克爾訪中國大陸看德和中共關係遠近

 

 

德國總理結束了中國訪問。《日報》認為,"外交套話背後既有良好用心,也有困難之處":"中德作為戰略夥伴進行合作,把雙邊關係提高到新水平",困難是中國希望德國促成歐盟承認中國是"市場經濟國家":

 

"中德雙方都知道,誰也不能沒有對方。德國向中國出口汽車和機械,使聯邦共和國免受更大經濟挫折,而德國同時大量購買中國的紡織品 和電器。2009年,這兩個世界最大出口國之間的貿易達到了創紀錄的920億歐元。

北京支持歐洲,但要求回報,要求默克爾做出努力,促使歐盟承認中國為'市場經濟'國家。這樣的身份對中國的企業大有好處:它可以保 護中國企業不再受到傾銷廉價商品的指控。但是,默克爾總理堅持不讓步,她要求北京先達到一些重要的條件:必須更好保護外國在華投資 廠商的知識產權,此外,國際公司應該能更方便地進入中國市場。與中國企業相比,它們感到自己受到虧待。"

德累斯頓的《薩克森日報》認為,"與過去幾年的冷淡關係相比,默克爾總理現在說雙方關係有了新的質量。但這一說法聽起來仍然有些言 過其實":

"談不上什麼美好的友誼開始了。在北京對待公民權利的做法、對氣候保護不夠積極以及對保護知識產權沒有正確認識等方面,仍然存在着 重大的分歧。這一切無法用外交套話掩飾。不應該高調讚頌德中關係,以清醒的目光觀察才是合適的做法。兩國關係的特點是講究實際,這 樣的說法聽起來沒有轟動效應,但更接近真實,更為有效。"

萊比錫的《人民之聲報》指出,"德國與東方的兩個大國之間雖然有許多分歧,但它們首先是夥伴,不是對手。默克爾做了這樣的表示,也 獲得了認同":

"柏林的這位政府首腦在全球被視為世界政治最可靠的偉人之一,德國經濟可以在這個基礎上開闢走出危機的途徑。俄羅斯的現代化和中國 對技術的渴求就象刺激經濟發展的計劃一樣,將對今後若干年產生影響。但關鍵的問題是,應該精心保持合作與競爭兩者關係的平衡。"

《奧登堡人民報》寫道:"市場、權力和道德之間有一個棘手問題組成的三角型緊張領域。現在德國的部分經濟對中國和俄羅斯市場的依賴 性增大,聯邦政府必須承擔更大責任。總理默克爾開闢了新道路,這是一項相當大的進步。她在訪問俄羅斯和中國時與那裏的非政府組織的 代表會晤,也同樣是一項引人注目的新做法。有必要進一步開拓多元化,這方面有彌補的急切需求,因為迄今為止,道德原則一直過分處於 劣勢地位。"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劉詩雨

來源:DW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