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 娛樂評論 > 正文

劉曉:英雄輩出的三國到底在「演」啥?

的確,導演從歷史、小說中任意舍取並賦予一些新的理解,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否真的如其所願拍的好看,還應由觀眾來評說。雖然身處海外,無緣及時一睹新《三國》,但作為既看過小說又看過老版電視劇《三國演義》、同時亦對三國歷史多少有些了解之人,我想談談自己的淺見。

根據我的了解,新《三國》首先重新詮釋了曹操的形象,將其塑造成了大智大慧、勇猛無雙的人物,偶爾「犯錯」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前三十集基本是圍繞曹操這個形象延展劇情。不僅董卓、呂布是綠葉,就連劉備關羽、張飛也是大大的陪襯。而膾炙人口的「桃園三結義」也因此被弱化。在此筆者有二點疑惑:一則是既為《三國》,當講的是三個國家之事,如果單為突出某個人物而拍《三國》,還莫不如直接拍《曹操大傳》。

二則是對「桃園三結義」的弱化,是直接弱化了歷史上三國乃至《三國演義》所要展現給人的最重要的「義」。老版《三國演義》以桃園三結義開篇,畫面是黃巾起義,烽煙四起,劉關張在亂世中相識相知。他們在桃花下結拜,從此忠肝義膽,患難相隨不分開,共同演繹了一曲雄渾的悲壯之歌。迄今,許多觀眾都對「三結義」記憶猶新,想來還是熱淚盈眶。

而新《三國》中「三結義」卻只有10多秒的鏡頭,一晃而過之後繼續以曹操為主線講故事。這大概是因為導演並不理解「義」之重要,不理解波瀾壯闊、英雄輩出的三國到底「演」的是哪出戲。

歷史上的三國正式始於公元220年曹魏代漢,終於265年晉代魏。但史家往往以190年董卓挾漢獻帝離開洛陽為三國上限,以280年晉滅吳為三國下限。在這短短的歷史舞台上,諸多風流人物為後世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比如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官渡之戰、過五關斬六將、赤壁之戰等,並盡情演繹着「忠義、仁義、信義」等,所以後世才有了不朽之作《三國演義》。

三國到底「演」的是哪出戲?長篇章回體小說《三國演義》的書名已經明確告訴世人,「 演義」者,演「義」也。現在人理解「演義」是一種小說體裁,但它真實的本義,就是在書中利用各種人物的互動,把「義」的內涵豐滿起來。作者羅貫中通過精彩的故事表達了「義」的內涵,同時展現了政治、軍事上的謀略等。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的喜怒哀樂、忠孝悖逆都圍繞着「義」而徐徐進行。書中對 「義」有很多精到的描寫。桃園三結義將劉、關、張命運相連,三人終生不負這「義」字;在曹營一言不發的徐庶,只發了一言卻救了趙雲,是對劉備的恩義;曹操哭祭袁紹,顯出其對義的理解和作為;孟獲感「七縱」之恩以歸順,有諸葛亮「義」服的成份。而義薄雲天的關羽將「義」演繹到了極限。曹操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贈赤兔、封亭侯沒動他尋兄之意。面對曹操之隆恩,不報恩不離開方顯其義士本色;後為尋兄「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其後在戰爭中,諸葛亮派關羽而不是張飛去守「華容道」,使其義釋曹操。此一安排正是諸葛亮遵天意、行人事,更成全和豐滿了關羽之「義」……

人們正是通過《三國演義》,才對「義」有了深刻的認識,知道「義」是什麼,它的表面與內涵所引申着的關係與深層反映。否則今人如何了解何為忠義、仁義、信義等?或許可以這樣說,《三國演義》創作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人真正理解「義」的內涵。而這或許正是「三國」踏上歷史舞台的使命。

老版電視劇《三國演義》基本忠實了原著,將「義」之內涵通過生動的圖像展現給了觀眾,從而幫助觀眾進一步更好地理解了「義」。而新《三國》不僅在片名上去掉了「演義」二字,而且將所表現的內容着墨在為曹操「正名」上,並將所謂的現代人的價值觀融入對人物的塑造當中,比如貂蟬和呂布的愛情等,似乎沒有男女之情的電視劇就不出彩兒。而事實上,這些恰恰不是讓人可以回味的地方。從這方面說,新《三國》的確是敗筆之作。

新《三國》的導演雖然重拍的勇氣可嘉,但如果在尚沒有徹底吃透三國到底「演」的是啥之前就憑藉現代人的想像拍攝,可是太對不起古人,太對不起觀眾了。這樣的電視劇不拍也罷。

嘆一句:三國「是非成敗轉頭空」,讓後人將「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但千古不曾泯滅的是「遙看三國事,滿盤皆忠義」。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zhongkang

來源:中文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