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實拍雲南大旱慘象 村民憑票供水欲哭無淚

會澤縣鋼廠村 6000方容量的大水池乾枯, 成了孩子們的遊樂場

     這是今天中央氣象台公佈出來的「氣象乾旱監測圖」,大家看看雲貴高原都到什麼地步了,真是赤地千里,欲哭無淚!雲南農業種植幾乎全部絕收,黑龍江和吉林的糧食,今年可千千萬萬別出任何問題,就等東北糧食來救滇黔啦!

     富源村民楊能每天有一大半的時間花在取水上。 從早上7點到中午12點,他要往返四趟, 從村里新修建的集中供水點背回 100 公斤的生活用水,估計這樣的日子要持續到 5 月底雨季到來。60年一遇的特大乾旱, 讓富源縣的群眾生活用水異常困難。近日,記者走進富源縣的富村鎮、黑泥塘村等幾個缺水特別嚴重的地區, 見證了該村幹部、 群眾抗旱救災的一幕幕情景。

富村鎮村民憑票領水3月12日中午,富源縣富村鎮鎮子中心的街道上,幾輛運水車停靠在路邊,車廂里裝着的一個大帆布水袋,正通過水管給群眾放水。每輛運水車的周圍,都圍滿了群眾,每位排隊取水的群眾,都要先交一張水票,才能取到水。

     富村鎮黨委書記龍春華告訴記者,整個富村鎮共有3萬多人,住在集鎮中心和周圍的有2.1萬人。為了應對飲水荒,鎮政府採取了分類管理、無償供給的辦法。3月9日以後,隨着水源點水量的緊張,政府採取了分發水票、定期、限量供水方式。政府已經為鎮中心的居民發放了3800張水票,每張水票「 面值」100公斤飲水。每天上午,鎮上的居民憑水票到臨時供水點免費領水,供水車駕駛員收取水票後,按照每張水票2元錢到鎮政府財務處兌取運費。「形勢所迫,只能採取憑票供水的辦法,要不然鎮子上那些餐館老闆也來取水,一次來取幾千斤水,水肯定不夠。」龍春華表示。記者在鎮子上看到,很多餐館因為缺水,基本上已經關門歇業。

     龍春華說,鎮上的水都是供水車從五六公里外的一個臨時水源點拉來的。按照每人每天25公斤來計算,整個集鎮片區一天需要380噸的生活用水。十幾輛運水車每天要往返10趟左右,才能保障群眾的生活用水。往年,富村鎮居民的生活用水主要來自距離集鎮5.8公里的迤左水庫,該水庫在2004年經過擴建後,庫容量達到40萬立方米。如果在降雨量正常的情況下蓄水,基本能滿足全鎮群眾的用水需求。但從2009年1月份開始,當地持續的高溫、乾旱和少雨天氣,迤左水庫去年的蓄水只有13萬立方米,不足其庫容量的三分之一,而這13萬立方米的蓄水,早在去年11月底已經用完。

     春節過後,當地乾旱的局面進一步加劇。政府動員各村村民進山尋找水源,打井,山溝里的地表水、溝箐水被分段截流,作為水源點,解決了部分自然村的用水問題。自從迤左水庫見底後,富村鎮集鎮片區居民的用水問題就成為政府的頭等大事。通過開闢新的水源點,採用集中限量供水的方式,暫時解決了眼前的飲水困難後,當地政府正在規劃完善供水基礎設施,啟動集鎮二期供水工程。「這項工程完工後,可以滿足今後20年集鎮的發展規劃需求。」龍春華說。

     黑泥塘村不顧莊稼忙建水窖

     在距離富村鎮鎮中心大概8公里的黑泥塘村,這次大旱讓地里的小春作物幾乎全部絕收,村民們要到三四公里外一個水源點取水。眼下,這裏的村民顧不上地里已經快要乾死的農作物,而是全力投入到小水窖的建設當中。

     3月12日上午,記者來到這個村子時,當地村民正在靠近公路邊的半山腰處忙着修建水窖。「每家建一個水窖,可以存水30立方米,保證今後冬春季節的生活用水。」黑泥塘村委會主任羅光躍說,今年的特大乾旱,加速了當地建設小水窖的速度。政府補助每家4500元,材料統一採購,群眾投工投勞。村民在政府委派的技術員的指導下,在半山腰處開挖出一個個深五六米的大坑,放進模具後,底層和周邊鋼筋混凝土圈起來,然後再澆灌攪拌好的混凝土。水窖的底部安裝了一根輸水管,直接通到村民家中的水缸里。

     「黑泥塘村一共149戶人家,計劃建設水窖不少於110口,目前已經基本建好30口。」羅光躍說,黑泥塘村群眾生產生活用水歷來無固定水源,主要靠雨季蓄水。村子裏有兩個蓄水池,但在去年8月份已經乾涸,去年10月份以來,全村人畜飲水就已經嚴重緊缺。等水窖修好後,如果天氣還持續乾旱,村委會將考慮通過供水車往水窖里儲水,先解決村民眼前的吃水困難。

     在水窖修建現場,問及眼前喝水問題,一位婦女說,現在村子裏唯一的一個水源點在三四公里外的山谷深處。

     小羊場村 村里修建供水點

     緊挨着富村鎮的黃泥河鎮,也是富源縣受乾旱影響非常嚴重的地區之一。3月12日早上10時,記者來到黃泥河鎮小羊場村委會小羊場村時,建在村子一個山坡上的兩個臨時集中供水水箱前面,已經排出了幾十米的長隊。特大乾旱讓這個位於大山深處的村子在年前就已經斷水了。

     小羊場村委會共有8個自然村,1084戶4233人。在人畜飲水遭受較大影響的白石岩村,村子裏的一個水庫的庫存水量,初步測算最多可用 15天;迤光村村中的水井已近乾涸。而受乾旱影響最為嚴重的小羊場等3個自然村,附近千餘米範圍內都沒有水源。往年,這裏的村民深秋和冬春季節的生活用水,都要靠儲存的地窖水,如今村子裏95%以上的地窖都已經無水可取。

     富源縣煤炭工業局在今年2月份掛鈎小羊場村委會指導抗旱,在當地尋找到可作為生活用水的水源點5個。通過修建飲水管道,小羊場等四個自然村設立了臨時供水點,村民們每天每人可以領取25公斤的生活飲用水。

     35歲的楊能就是小羊場村的村民,自從3月份村子裏修建了供水點後,他不用每天跑幾公里到村子外面找水了。「以前我們喝的水都是下雨時收集的,污染很嚴重,你看我們這裏人的牙齒都是黑的。」楊能說,雖然每天從供水點取到的生活用水數量少,但是已經經過有關部門的檢測,證明水質可以飲用。楊能希望,在此次乾旱結束後,村子裏能修建集中供水設施,最好把村子外面合適的水源引進來,結束大家靠天吃水的局面。

     地處中國西南邊陲的雲南省正遭遇歷史上罕見的旱情。全省各地不少水庫乾涸見底,人畜飲水極為困難。記者走訪該省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時發現,這裏旱魔肆虐,水比油貴,不少村民生存困難。

     3月14日一大早,記者驅車從尋甸縣城出發,順着彎曲而顛簸的山路,向尋甸縣東面行駛,踏訪被稱為「雲南最渴的村莊」——河口鄉石岩子村。沿途狂風吹起鋪天蓋地的黃灰,路兩側松林低頭,松針枯萎,不少幼樹已經死亡。駕駛員蔣勇指了指山上的桃樹、梨樹對記者說:「往年這個時候,滿山桃花梨花,風光無限,但今年只剩下些枯樁樁。」

     中午,吉普車行駛近40公里後,在石岩子村委會白河新村停留。這是一個居住着28戶104口人家的小山村。坐落在一個山凹里,幾片小平房,村民們一戶挨着一戶。在村頭,看見村民們排着隊,有的提着桶、有的端着盆,正在守候從鄉鎮送來的水。隊伍里老人們衣服看上去好久沒清洗過,婦女們臉上帶着苦澀,嘴唇已經開裂。

     記者走進該村困難戶李紹榮家,這位75歲的老人和老伴正吃午飯,桌上沒有湯,一點鹹菜和幾根蘿蔔條。柜上落滿很多灰塵,干硬的毛巾和抹布掛在牆上。老人捨不得浪費有限的「生命水」,每天只滴幾點水,用手濕潤一下眼晴。李紹榮說:「自從長眼晴,就沒遇見這麼厲害的乾旱。半年沒下一滴雨,小春種的蠶豆、油菜全死了,家裏的糧食也快吃完了。鄉鎮從去年臘月就開始給我們每天送點水解渴,否則日子沒法過」。

     村支書劉澤章說:「白河新村因地質災害,2005年從白岩子村委會扯干河搬遷來這裏,這地方本身水源就缺,加上今年遭遇60年未遇的大旱,3個月前就斷水源,交通不暢,政府送水成本高,老百姓生存困難。」

     離白河新村6公里山路的猴子洞,也是一個自然村,車子開不進村,記者隨鄉幹部走了一段山路進村。見村口幾位老人正靜靜地守候在一個小水窯旁,手指頭粗的一條水管正往小水窯里進水。73歲村民周曉又說:「眼下整煙地了,一點水沒有,瞧着這些燒焦的田地心裏也焦了!」

     從村民口中得知,這條小水管是鄉親們一家一戶集資,從3公里外的水源點采水,再經過三級泵站一級一級送達到這個小水窯。村民們形象地稱它作維持生命的「輸液管」。當地村民說,他們日夜派人守班。電費、電機費、買水管費、抽水費、值班費等加在一起,平均每戶村民已花費了1200元人民幣。「 算下來,一噸水的成本比用一噸油還貴。」

     連續幾個月沒休息的河口鄉黨委書記張應良說:「河口鄉是個回、彝、苗民族居聚鄉鎮、共有17個村民小組、263個自然村、6666人。類似白河新村和猴子洞藏於深山仍躲不脫旱情肆虐的自然村還有76個,這些山村自去年臘月就乾涸,有的要從十幾里外找水源,拉一轉回來前後要用5小時。交通不便,山路難行,鄉鎮送水成本高,汽車跑山路一個月要更換兩次輪胎。公路不通的要用馬車拉、牲畜運」。

     尋甸縣一名官員稱,由於乾旱影響,全縣40萬畝小春作物85%絕收。近10萬人和9萬餘頭大牲畜飲水特別困難。他告訴記者,「像河口鄉這樣的地方,在尋甸不勝枚舉,解決人畜飲水已成為縣裏的頭等大事。但尋甸是貧困縣,政府資金有限,投入抗旱杯水車薪,難以為繼。」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王篤若

來源:凱迪社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