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大陸四大城市人口已嚴重超載 政策性管控難避免

我國流動人口在佈局上越來越呈現嚴重的不平衡性。《瞭望》新聞周刊走訪發現,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些大城市聚集了更多的社會資源,形成對流動人口吸引的「盆地效應」。目前,超量的外來人口,使這些城市土地、環境、水資源難以承受,社會穩定壓力極大。

  人口嚴重超載

  本刊記者近日在深圳市採訪時了解到,深圳土地面積只有1952.8平方公里,但是建市不到三十年的時間,實有人口已經從幾十萬迅速增長到2009年底的 1200多萬(其中流動人口佔85%),迅速步入全球特大城市的行列,人口密度位居全球第五、全國第一。目前全市已面臨土地、空間資源、水資源和環境資源等四個難以為繼的局面。深圳市副市長李鋒說:「深圳已背上了沉重的人口包袱,成為制約深圳經濟建設和城市發展的突出『瓶頸』」。

  北京市近年來也面臨外來人口的巨大壓力。北京市流管辦一位負責人介紹,近幾年,北京市外來人口迅速增加。據估算,北京外來人口已突破了北京市政府提出的「2010年將常住人口控制為1600萬左右的目標」。

  目前,北京市土地、水源、環境、交通等資源承受重壓。歐洲太空總署公佈的衛星數據曾顯示,北京汽車廢氣污染一度居世界之最,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廢氣污染沉積中心」。北京市公安局戶籍處宣傳科副科長關璽華感慨地說:「現在北京的大街快成了全國最大的停車場了。」

  據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調查,北京市加上南水北調的供應量,未來自有水資源供水能力約為35.6億至37.1億立方米。而以現在人口增長趨勢看,未來十年內,北京市人均水資源量將不足300立方米,而300立方米是國際上公認的不應突破的底線。

  上海、廣州等大城市的外來人口壓力也是不堪重負。據上海市旅遊局分析,內外環線之間是上海的人口新集結地區,人口密度在急劇上升;特別是居住半年以上的外來人口數以百萬計,他們在參與城市建設的同時,與戶籍人口共享城市設施。

  目前,上海中心城區交通阻塞、管線老化、社會經濟高密度、緊運行,使得上海市民中約有20%的人處於心理亞健康狀態。據廣東省流動人口管理辦公室介紹,廣州全市流動人員已接近600萬,幾乎與戶籍人口773.48萬人相當。外來人口的增多,城市人口的極大擴容,給廣州帶來了繁榮,也帶來了一系列隱患。

  「盆地效應」

  大城市優質的社會公共資源對流動人口形成了強大的吸引力。本刊記者在一些大城市調研發現,一些流動人員到大城市後就不願離開,融入大城市的願望強烈。這使得大城市人口流動形成「盆地聚集效應」。

  在一些大城市,越來越多的流動人口觀念在更新,與以前一心想着「打工」、「流動」持不一樣的心態。現今許多流動人口已經不再頻繁流動,而是追求與現居住地的文化融合。他們打工所得不再一味寄回家,很多打工者表示「不會拿掙的錢到老家蓋房」,而是準備在當地買便宜的房子,還能升值,到老家蓋房不合算。他們手裏的錢有更多的選擇:一是置業;二是做生意,包括投資、買股票。

  據受訪專家分析,大城市在經濟、文化、醫療、教育、公共設施等各種社會資源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對流動人口的吸引力不言而喻。衛生部部長陳竺在2009年的一次新聞發佈會上坦言,中國目前的醫療資源配置不合理,優質醫療資源過多集中在大城市。目前北京市各大醫院普遍存在患者住院難的現象,醫院的床位非常緊張。患者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一般只能在醫院住半個月左右。

  同樣,大城市的教育資源集聚也更加突出。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聚集了全國最優質的教育資源,一旦擁有這些城市的戶口,就可享受到這些優惠。山東高考生數量是北京的6倍,而北大、清華下達給北京市的招生指標卻是山東的5~6倍。北京約一百多名考生中就有1人有機會上北大、清華,而在山東,4000多名考生中才有1個人有此機會,機會相差三十多倍。山東一些教育界人士感嘆:「這難怪很多外地人擠破頭也要去北京!」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zhongkang

來源:瞭望新聞周刊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