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奇聞趣事 > 正文

神話傳說中的魔法植物

作者:

古老的傳說中有一些神秘的植物,它們有些能致人死命,有些能賜人幸福,有的是亡靈化身,有的來自於地獄這些植物的魔力來自何處?這次植物學家擔當起了現代巫師的角色,施展神通,一一剖析了這些植物魔力的來源。


現實中相貌平平的曼德拉草是流傳最廣的魔法植物。古希臘和古埃及人傳說,吃了它可以增加女性魅力;但是到了阿拉伯人口中,它卻變成了「魔鬼之燭」——傳說會在夜裏閃爍發光;而在中世紀的歐洲,擁有曼德拉草是有罪的,1630年在德國洪堡3位婦女被判火刑,其罪名就是私藏曼德拉草!

四片葉子的三葉草,能給人帶來無與倫比的幸運;受過日精月華洗禮的狐狸,在頭頂放一片魔法葉,就能隨意幻化成人形。至於「博落回之根」、「延胡索之花」、 「玉山佛甲草」之類的名稱,早已為精研「軒轅劍」系列遊戲的玩家所熟識——提到「魔法植物」,也許每個人都能想到一兩段奇幻的故事。然而植物與魔法之間, 究竟有多少瓜葛,那些虛幻的故事或者傳說,究竟有多少能確實存於世間?

曼德拉草
女巫掌中的嘶吼精靈

魔法學校的植物課上,赫敏第一個舉手回答了老師的提問,她說:「曼德拉草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復形劑,用於被詛咒或被變形的人恢復原狀。雖然曼德拉草是一種有效的解毒劑,但它本身卻是非常危險——曼德拉草的叫聲是致命的。」
老師要求大家給曼德拉草換盆,大家爭先恐後地搶耳塞,繼而小心翼翼地把那些長有觸角、會叫喊的植物連根拔起,從一個花盆挪到另一個花盆——哈利·波特整整用了10分鐘才把一棵特別胖的曼德拉草壓擠進花盆。
即便不是「哈波迷」,凡是看過《哈利·波特與密室》的人都對這種能尖叫的植物印象深刻,曼德拉草確有其物嗎?回答是肯定的,確實有這種植物,在歐洲中世紀的神秘典籍中,詳細記載了採摘曼德拉草的方法:在月黑風高之夜,背風面向西方,用蠟堵塞住耳道,把草栓在狗身上,讓狗把草拉出,必須用狗,因為曼德拉草出土時的恐怖叫聲能讓人萎縮、抽搐、驚悸以至發狂而死……
傳說讓曼德拉草充滿神秘的色彩,而當我在阿爾卑斯山腳下的格拉斯拉植物園第一次親眼見到這種植物時,不免有些失望:墨綠色的葉子皺巴巴的,很矮小,開着淺色的小花,看上去仿佛生長過於旺盛的蘿蔔
徵得了工作人員的許可,我試着把其中一棵拔出土來什麼也沒有發生,沒有尖叫,沒有驚厥、抽搐,我依然健在,歡蹦亂跳。不過,同行的植物學家提醒我回去一定要洗手,因為曼德拉草有毒,吃進嘴裏總是有安全隱患——野外歸來、飯前便後,洗手講衛生是好習慣。
古代人早就發現了曼德拉草的藥用功能。《舊約·創世記》就有雅各的兩位妻子為了得到丈夫的寵愛而爭奪風茄果實的故事,其中的風茄就是曼德拉草。這種伴隨着歷史和文明源遠流長的植物,在植物學家眼中,究竟是什麼呢?很遺憾,植物學家一點也不浪漫,他們把這種植物叫做「毒茄參」——毒茄參屬於茄科毒茄參屬。
毒茄參的確是一種有毒的藥草,葉子泡茶,飲後先是興奮,繼而精神變遲鈍。亞里士多德在其著作《睡眠》裏談到,毒茄參可以起到致眠的作用,中世紀時人們常用其葉制茶服用,具鎮靜催眠之效。



少則為藥,多則為毒。在古希臘,接受外科手術的患者或傷員,很多都願意選擇服用毒茄參的果實,在昏睡中完成痛苦不堪的手術,儘管他們知道,吃多了毒茄參可能導致他們永遠安眠不醒。
曼德拉草只是分佈於歐洲、北非和阿拉伯地區,因此中國人對它知之甚少,若非在阿爾卑斯山下的偶然相遇,毒茄參在我腦海之中也只是朦朧的概念而已,然而親眼見過之後,卻變成了更多的疑惑——毒性、致眠或者致幻,都是我所能理解的,但為什麼傳說,在拔出毒茄參時會有攝人魂魄奪人性命的尖叫?
曼德拉草會尖叫的傳說在歐洲流傳甚廣,莎翁名著《奧賽羅》有這樣的台詞:「這是多麼討厭的聲音!就像曼德拉草從土中被拔出時的尖叫!凡人聽到必會發瘋,它是一種詛咒!」為此我特地詢問了格拉斯拉植物園的植物學家,他告訴我,毒茄參拔出的時候並沒有什麼聲音,但是關於植物經常有不實的誤解——就像中國人說不抓住人參娃娃的小辮子,它就會逃跑一樣——挖掘毒茄參的人會因為手上沾了毒液導致中毒,於是傳出拔曼德拉草的人會被詛咒致死,而後越傳越奇,演變出「尖叫」的說法,似乎暗合了中國人所謂的「非禮勿動」。

烏頭
來自地獄的毒物


烏頭有劇毒,花色又是詭異的絳紫色,古人認為它是地獄三頭狗的口水化成。

有毒的植物在傳說中佔有一席之地,大多是因為,編造傳說的人們還不能夠確切地掌握這些植物的性質與功能。這不是古人的錯,他們編造一個個陰森恐怖的故事, 用意或許正是在於告誡大眾,這些詭異的植物是受了詛咒的毒草,遠離它們,否則將危及性命!
有些植物確實模樣詭異,然而那詭異的外觀卻有種別樣的韻味,若不編造些傳說出來唬人,難免被好奇者吃進嘴裏,導致一些嗚呼唉哉的事情。在我記憶中,誤食毒草的經典一幕正是發生在外形怪異的植物上——6年前,我曾進山做植物調查,同行者中有人不聽勸阻,認為烏頭花如同精緻的工藝品,於是不相信這草具有劇毒, 向神農同志學習,以身試毒,舔了舔烏頭的根莖,於是整個嘴和舌頭麻木了4個小時,嘴角和舌尖的腫脹在一天之後才消退。
根據烏頭花詭異的絳紫色,古人們給它編撰了奇特的身世:
傳說古希臘聞名天下的英雄赫拉克勒斯受到嫉妒成癖的天后赫拉的阻撓,要求他必須完成12件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才允許他升格為神,而這些任務的最後一件,就是把冥王哈德斯的地獄看門狗帶到天后面前。在冥界,赫拉克勒斯經歷重重試煉,終於遇到了冥王,當他提出要帶走地獄看門狗時,冥王並沒有反對,只是提出了一個條件:制服地獄看門狗而不許使用武器。


曼佗羅
曼佗羅,曾被認為是曼德拉草的中文譯名,其實它們是茄科的兩種植物,曼德拉草只分佈於歐洲,而曼佗羅各大洲都有分佈。曼佗羅又叫「天使的號角」,傳說巫師用血液灌溉,培育出具有邪惡力量的黑色曼佗羅。實際上曼佗羅有白色和紫色的,並沒有黑色的品種。它的傳說也是緣於毒性——曼佗羅全株有毒,有致幻作用。

地獄看門狗長有3個頭顱,以身在冥界的死靈為食物,異常兇猛,吼叫聲如雷一般響亮。赫拉克勒斯跳上地獄看門狗的背部,用腿夾緊它的3個頭,並緊緊扼住它的喉嚨,任憑這怪物如何跳躍掙扎都不放手,直到惡狗屈服。
當赫拉克勒斯帶着地獄看門狗來到人間,從未見過陽光的惡狗被明亮的光線嚇得瘋狂,於是猛烈地左右甩着3個腦袋,它劇毒的口水灑落一地,凡是毒液噴灑到的地方,就會從地面鑽出一種有毒的植物,它們花朵的顏色像冥界一般陰暗,它們花朵的外形如同被惡狗吞食的亡靈的頭——這植物,就是烏頭,深紫色,花如頭盔狀, 名副其實的劇毒植物。

曾經有許多起旅遊者誤食烏頭毒發身亡的案例,可見古希臘的傳說中,把這劇毒的植物看作地獄惡狗所吐的毒液,是多麼貼切而恰當。然而希臘神話卻並未為東方人所熟識,於是依舊有人為了嘗鮮,吃了烏頭,變為了新的亡靈,到冥界報道。

水仙

水仙是我國歷史悠久的栽培花卉,然而在西方,水仙卻有着另外一重含義:自戀。奈悉索斯偶然出現在水邊,看到了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於是深深迷戀;他不吃不喝,一直待在水邊,因為一旦自己移動,那倒影就消散不見,最終他在痴心與饑渴的折磨中死去——於是,奈悉索斯的名字,變為了一種植物的學名,Narcissus,水仙。




彼岸花
黃泉路上的絢爛風景

東方人更熟識的冥界與西方不同,沒有兇惡的三頭狗,但是卻同樣陰鬱,有漫長而陰冷的黃泉路,亡靈們排隊沿着它走向冥府。


而在東方人的傳說中,也有關於冥界的魔法植物,那就是彼岸花,生長在黃泉路上的接引之花,花香擁有魔力,能喚起死者生前的記憶,亦是黃泉路上惟一的風景; 那花開得淒 美絕倫,不失優雅,卻帶一些東方人特有的幽怨,花的顏色血紅,花瓣的皺褶百轉千回,絲絲縷縷的,似說不盡生死永隔的哀嘆。
彼岸花,又名曼珠沙華。在日本的漫畫和動畫片中,彼岸花與亡靈是密切的搭檔,《地獄老師》、《百鬼夜行》等諸多作品中都有它們的蹤跡;中國人也有偏愛彼岸花的嗜好,有些人偏愛的是那花的淒婉,有些人偏愛它們的寓意,於是它成為了王菲的歌、暢銷小說的題目。
在一個秋高氣爽的午後,我在北京植物園的草坪上,與一叢彼岸花不期而遇,它們一枝枝直立在草坪上,嫣紅的細長花瓣從中心向外伸展,精緻而華麗。每一朵花下面只有一枝不到半米高的花葶,再無他物,沒有葉子,更沒有分支。


秋天彼岸花盛開的時候,它們的葉子早已凋零消失了,人們感懷於它「花葉永不相見」,傳說它是「彼岸的植物」,寓意人生死相隔。

這就是彼岸花的神奇之處:它們春夏綠葉蔥蘢,初秋莖葉凋盡,於是從土中抽出花葶,孤零零地開放。葉子和花,分屬於不同的季節——花開時看不到葉子,有葉子時看不到花,因而花葉兩不相見,生生相錯,仿佛面對彼岸的人,憑水相望,卻是永訣。
但是,如此奇異的花朵,在植物學家的世界中卻很平常。因為彼岸花野生於山澗林谷的石縫中,球莖樣子似蒜,所以被起了一個蹩腳俗氣的名字——石蒜。彼岸花是石蒜科石蒜屬的植物,每種石蒜的花色、花期並不相同,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春天長葉,光合作用,積累能量,秋天開花,傳播種子;另一類春天開花,傳播種子, 夏天長葉,光合作用,積累能量,以備過冬。花與葉的交替,只是植物適應環境的生理現象,與彼岸相隔的悲傷情懷無涉。
春天開花的石蒜在清明左右開放,又被叫做春彼岸花,而秋天開花的則被稱為秋彼岸花。兩種彼岸花的花期都在祭祀先人的時節,所以人們把這種花與亡靈聯繫到一起。

槲寄生
愛神之禮

東方也好,西方也好,被人們「賦予」了魔力的植物很多,它們中除了與死亡、黑巫術有關的,也不乏溫暖、賜人幸福的種類。聖誕將至,又到了用金色槲寄生裝點門廊的時候了,這是一種令人愉悅的魔法植物。


槲寄生是歐洲傳說中的植物——關於槲寄生的傳說,並非美好而愉悅的故事,而是充斥着殺戮:北歐神話中,和平之神伯德被邪惡之神羅奇射殺,殺死伯德的箭便是槲寄生製做的——據說只有靠吸取他人養分而生的槲寄生,才是唯一可以傷害伯德的東西;伯德的母親,愛神傅麗佳請求眾神,並最終救活了伯德;心存感激的愛神承諾,今後無論誰站在槲寄生下,便賜予那個人一個親吻和永遠的幸福。後來西方便漸漸形成了聖誕節在槲寄生下親吻祈福的習俗。


歐洲的傳說中,站在槲寄生下的人能得到愛神的祝福,後來演變成聖誕節在槲寄生下親吻祈福的習俗。槲寄生是一種寄生植物,它寄生在喬木的枝幹上,乾枯後會變成金黃色。

至於槲寄生在東方重新走紅,則歸功於「網絡作家」痞子蔡——蔡智恆。他的第四本小說名為《寄生》,以槲寄生的傳說為襯托,講述了一段浪漫故事;至於為什麼 「槲寄生」變成了「寄生」,蔡曾經說過,因為他是寫手,而不是植物學家。
在小說里,槲寄生的寄主是台灣赤楊,而在山林或者公園裏,它們可能生於各類楊樹、櫟樹或者懸鈴木上。在樹葉落盡的時候,槲寄生遠遠望去仿佛一座鳥窩,近看,「鳥窩」是由許多枝枝杈杈交錯而成,那些枝杈都生在樹木原本的枝條上,枝杈的頂端有綠色的硬葉。


天仙子
天仙子是茄科的植物,它的毒性能讓人暈厥昏迷。在巫術時代,它被用來當作通靈的魔藥,後來也被醫生用做鎮靜劑。武俠小說里出現的蒙汗藥、迷魂劑就是以這種植物為原料的。

連接着樹木原本枝條的部分,是槲寄生用於吸收寄主養分的寄生根,而到了秋季,槲寄生的果實隨着貪吃的鳥類遠行,當含有種子的糞便被高空投擲、掉落在另一株適於寄生的樹上時,新的「鳥窩」即將形成。

在杭州植物園裏,我第一次見到槲寄生——遠看確實與鳥窩無異,只有仔細分辨,才能看出枝杈上綠色的葉片。而當時正值觀賞梅花的季節,林陰道上,疏散的一對對情侶相依漫步,向着前方梅花聚集而去,不曾留意頭頂的槲寄生。或許,這寄生植物的故事,依舊少有人知,往來穿梭於槲寄生下的人們,並不明了在他們的頭頂,就有幸福的象徵。
然而人們依舊堅信愛、和平與寬恕的力量,或許北歐神話正因如此,才賦予了高高在上的槲寄生以象徵意義,讓人們時時能夠感覺到,其實幸福,就在頭上不遠處。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紫薇

來源:博物2006年12期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