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兩千年前「高速公路」秦直道

長城早已成為名聞天下的世界奇蹟,而秦直道卻好似成了一個時代的棄兒,漸漸被人遺忘。

 

在中國的歷史上,我們的民族創造了一個有一個奇蹟,說到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秦朝,人們腦海中就浮現,萬里長城。但是秦帝國另外一項奇蹟,卻千百年來未被人們發現,這個奇蹟就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條「高速公路」秦直道。

橫有秦長城,縱有秦直道,與延綿萬里的長城共同構成了秦帝國北部邊疆的重要防禦體系。如果說長城像一面橫擋着的盾,那麼秦直道就是一柄直刺而出的矛;如果說長城是一張拉開的弓,那麼秦直道就是一支即將飛出的箭。

今天,長城早已成為名聞天下的世界奇蹟,而秦直道卻好似成了一個時代的棄兒,漸漸被人遺忘。秦直道果真要成為華夏千古文明的沉寂者嗎?

讓我們一起走近秦直道,了解一個真實的秦直道。秦直道被稱為天下第一道,自然有它的超常之處。秦始皇下令修建這條道路的目的就是為了抗擊匈奴。

這條路從咸陽所控的甘泉宮(今陝西淳化縣)開始,一路向北,直通邊塞九原郡(今內蒙古包頭市麻池古城),全長700多公里,許多年前,秦朝的軍隊在這條平均寬度30米的寬闊大道上,只需三天三夜時間,就能從咸陽疾馳到河套地區的前線。由於有了這條「高速公路」。所以很長一段時間,匈奴「人不敢南下牧馬,士不敢張弓抱怨。」

歷史上,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利用原六國的道路治理而成了「秦馳道網絡」,但直道卻僅此一條。它的平、直、寬,都符合現代高速公路的特徵,其主幹道可並排行駛十二輛大卡車。


這的確是一條輝煌偉大的路,最嚴謹的歷史學家也無法掩蓋對秦直道的激情。著名歷史學家史念海先生這樣描述它:一半路程修築在山頭嶺上,一半路程修築在沙漠草原。這是—個巨大的工程,兩千多年前就能創修這樣巨大的工程,不能不說是歷史上的奇蹟!

到了漢朝,秦直道得到更廣泛的沿用。一直到唐朝以後,由於政治、經濟中心的東移,這條著名的高速公路中的個別路段才逐漸荒廢;到了北宋,南方海上絲綢之路興起,秦直道才和北方絲綢之路一起逐漸衰落。

南段秦直道,穿行在密林中的戰備公路。

後來者開始了對秦直道孜孜不倦的探索,但到目前,可以確定的只是這條道路的南段和北段。南邊從陝西淳化縣甘泉宮遺址開始,沿子午嶺山脊往北一直到今天陝西黃陵縣。北段基本確定是從內蒙古包頭的麻池古城開始,往南逐漸消失在毛烏素沙地中。而中間這一段,到底是從陝西北的定邊縣,還是從陝北的榆林進入的毛烏素沙地,至今沒有定論,不過目前多數人認為秦直道離開黃陵後經過富縣、志丹、靖邊等幾乎筆直向北而去。

秦直道在旬邑縣全長約90公里,是距西安、咸陽最近、保存較完整的一段。2005年10月,國家文物局秦直道研究課題組和旬邑縣博物館組成聯合考察組,對旬邑縣境內的秦直道進行了全面考察,基本弄清了秦直道在旬邑縣境內的具體路線。境內整個路段、山脊和高地部分,塹山痕跡非常明顯,路面寬闊平坦,一般寬20-30米。

線路順直,轉彎處彎道很大;上下坡道部分路面寬敞平緩,盤旋轉彎明顯。上下山處最大坡度在10%以下,稍加修整汽車便可通行。縣境內大部分秦直道被森林和植被復蓋,保存基本完好,是訪古探幽的好去處。

當人們得知沒有一寸高速公路的旬邑縣境內,兩千多年以前就有90多公里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一個個蹺起大拇指稱讚旬邑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北段秦直道,留下多少歷史未解之謎。

北段的秦直道,能夠確定的只有北端點麻池古城以及鄂爾多斯段(北起達拉特旗吳四圪堵,南至伊金霍洛旗紅慶河)。一般認為,秦直道是在今天達拉特旗昭君墳渡口南渡黃河的。

秦直道南渡黃河後,要經過約20公里寬的黃河沖積灘平原,然後還要穿越庫布齊沙漠,方能與已探明的秦直道在鄂爾多斯境內的北段遺蹟銜接。但如今想要在這些地區尋找秦直道遺蹟簡直是難於上青天。

秦直道是穿庫布齊沙漠而過,還是沿一個弓背形的弧線,由溝谷內繞行庫布齊沙漠?如果是直穿庫布齊沙漠而過,那麼當時的庫布齊沙漠規模究竟有多大?兩千多年前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條穿沙公路又是什麼面目?秦直道通過鄂爾多斯後如何穿行毛烏素沙地、與陝西境內的秦直道對接,仍是個謎。

鄂爾多斯博物館副館長楊澤蒙介紹,鄂爾多斯境內已探明的秦直道遺蹟全長約100公里,無論自然地貌如何,整體只略有來回擺幅,但絕沒有彎道。遺蹟途經的地區,今天多屬高丘陵地區,地勢延綿起伏,落差較大,溝壑縱橫。凡是途經的丘陵的脊部,絕大多數都被不同程度地開鑿——那是施工者為了保證路面不會像海浪一樣高低起伏。

站在鄂爾多斯段的直道上,分別向南、北眺望,都能看到「數個山脊豁口一線相通」:一條隱形的直線所經過的丘陵,它們的正脊部位都被人工開鑿了豁口。打個形象的比方,就像一個巨大的挖土機按照南北走向,筆直地遇山就挖——豁口的寬度從30~40米不等。

而且對於丘陵低矮下部,也有寬度在20~30米左右的墊土。填墊部分的路基底部最寬者約60米,頂部寬30~40米,殘存最厚的墊土現今仍達6米以上,足可見當初工程之艱難。身臨其境登高遠眺,觀者無不為「塹山堙谷,直通之」的浩瀚、宏偉氣勢所震撼。

當我們沿着秦直道走下來更是驚奇地發現,秦直道選線相當的巧妙——如果整體再向東偏離數公里,自然地貌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進入高丘陵地貌。

丘陵起伏驟然增大,工程的施工難度、工程量要大大增加;而如果向西偏離數公里,直道將修建在泊江海子盆地中,地基鬆軟,春季翻漿、雨季泥濘不堪,將直接影響到使用效果。縱觀鄂爾多斯的地貌及秦直道的走向不難發現,直道的路線是經過極為縝密的勘察後選定的。

很難相信,秦直道這樣的路線走向是偶然、巧合。但若是精心選址,那麼兩千多年前的秦人,是如何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掌握了如此精確的北方大地方位概念以及如此豐富的地理學知識?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陳柏聖

來源:新三才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