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國文化 > 正文

為什麼古代大臣朝見天子要手執笏板?

作者:

 

在古裝宮廷戲中,我們往往看到文武大臣朝見天子時,各分站在金鑾殿的兩旁,每個大臣手中都拿着一塊狹長的板子,叫作笏。那麼,為什麼古代大臣朝見天子要手執笏板呢?

笏,即笏板,又稱為手板、手版,是古代大臣上朝面見天子時所執的狹長形板子,如《廣韻》上記載∶「笏,一名手版,品官所執。」及《韻會》通作曶,在《史記·夏本紀注》鄭康成曰:「曶者,臣見君所秉,書思對命者也。君亦有焉。」

此外,文武大官品第不同,所持笏板的材質也不同。按品第高低,可用玉、象牙或竹製成,故有玉笏、象笏等。如《禮記·玉藻》∶「笏,天子以球玉,諸侯以象,大夫以魚須文竹,士以竹本象可也。」鄭玄注∶「球,美玉也。」笏板的長度也有規定,如《禮記·玉藻》∶「笏度二尺有六寸。」

笏板最主要的用途,是古代大臣朝見天子時,用來記錄天子的命令或旨意,也可用來書寫向天子上奏的章疏內容,為備忘提示用。如《釋名》∶「笏,忽也,備忽忘也。」及《禮記·玉藻》∶「凡有指畫於君前,用笏;造受命於君前,則書於笏。」據說,笏板還有另外的作用,就是擋住自己的臉,用以彰顯龍威,上朝面見天子眼睛要望着笏板,表示對天子的敬意。

根據《禮記》中已有的記載,笏板應該早在商周時期就已使用。各朝代對笏的使用都有不同的規定,明朝以前一至五品的高官都執象笏。象笏就是象牙製成的手板,又稱象簡。明朝時規定四品官以上執象笏,五品官以下執木笏,如《正字通》上載∶「明制,笏,四品以上用象牙,五品以下用木。」到了清朝,因習俗及禮節不同,笏板就廢棄不再使用了。


明朝象牙笏(網路圖片)

古代君臣朝見時都執笏板,用來記事備忘,不用時就插在腰帶上,這個動作稱為「搢笏」。如《穀梁傳·僖公三年》∶「陽穀之會, 桓公委端搢笏而朝諸侯。」范寧·注∶「搢,插也。笏,所以記事也。」又《新唐書·卷一二六·張九齡傳》∶「故事:公卿皆搢笏於帶,而後乘馬。」

另據《舊唐書·張九齡傳》記載∶「故事∶皆搢笏於帶,而後乘馬,九齡體羸,常使人持之,因設笏囊。」是說按唐朝規定,官員都是把笏板插在腰帶上,然後騎馬上朝。但大文學家張九齡為相時,因年老體衰,笏板插在腰帶後再上馬跨騎很困難,於是找人縫製一個放笏的袋子,稱為「笏囊」,讓隨從拿着,跟他上朝。

笏板在中國古代也是地位的象徵。如《北史·李穆傳》∶「 其一門執象笏者百餘人。」是說,一家有百餘人位居高位。另明朝歸有光《項脊軒志》∶「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歸有光的祖母拿先人的象笏勉勵他勤奮讀書,希望歸有光將來也能執笏在朝為官。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陳柏聖

來源: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