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國文化 > 正文

古時「空調房」

 

    12位閒暇的宮中女樂集聚一桌,興致勃勃彈琴唱歌喝酒逗樂。桌上擺滿大鍋湯小碟菜瓜子果盤,酒後飯足之餘,姐妹們彈琵琶吹笛笙好不愜意。仔細觀察,桌子底下還有一隻吃飽了正在打盹的小狗。如果繼續挖掘,宮女們一頭時髦的墜馬髻,鮮艷的絲綢圍巾,還有考究的大紅花絲綢坐墊,無不讓人產生對晚唐盛世美景的遐想。這幅《唐人宮樂圖》,原件收藏於台北故宮,是稀世晚唐作品,畫中的諸多細節,讓人強烈感受到晚唐盛世景象。(廣州日報)

 

    繼電風扇之後,最值得現代人驕傲的降溫設備恐怕就是空調了。在地球村日益變暖、動輒三四十攝氏度高溫的夏季,坐在涼風習習的空調房裏辦公、學習或休息,實在很是愜意舒服的。於是想起古人來,在烈日炎炎的夏日,古人採取何種辦法度夏呢?

    我們的祖先是很聰明的,他們發明了最原始的扇子,還不斷研究出新的降溫設施。在漢代,能工巧匠已經研製出「葉輪撥風」的大型納涼器具,其取涼效果非常可觀。《西京雜記》卷一中就有這樣的記載:「長安巧匠丁緩作七輪扇,大皆徑丈,相連續,一人運之,滿堂寒顫。」這段文字過於簡練,我們無法得知這種「葉輪撥風」 的詳情,想像中它的撥風原理應該是利用葉輪的旋轉形成風源,即在巨輪上安上七個葉片,一人搖動手柄,七個葉輪飛速旋轉,空氣被攪動起來產生涼風。當然這種大型設備一般人消費不起,皇家貴族才享用得了。

    到唐代,出現了一種供人們消暑的「涼屋」。這「涼屋」一般傍水而建,採用水循環的方式推動扇輪搖轉(猶如民間的水車),將水中涼氣緩緩送入屋中,或者利用機械將水送至屋頂,然後沿檐而下,製成「人工水簾」,使涼氣進入屋子。唐詩人張仲素《雜曲歌辭·宮中樂》一詩詠:「江果瑤池實,金盤露井冰。甘泉將避暑,台殿曉光凝……」說的就是這種利用「水循環」建成的「涼屋」,此「涼屋」堪稱既綠色又環保,但該詩名曰「宮中樂」,可見與老百姓是無緣的。

    科學在不斷進步,明朝文人高濂在《遵生八箋》中對當時納涼也有精彩的描述:「霍都別墅,一堂之中開七井,皆以鏤刻之,盤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涼,不知暑氣。」不難看出,明代人的消暑又前進了一步,而且巧妙利用地理優勢,也不乏科學道理。想必這古代的「涼屋」和「霍都別墅」,比起密不透風的現代「空調房」來,降溫效果更好、空氣更清新、也更符合環保理念。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吳量

來源:城市快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