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陶傑:習近平在香港的一場秀

作者:
    潮流的一個名詞,叫做「做騷」。政府官員,為了民望,要學好的第一樣本事,就是做騷。
     做騷要講一點天份:天生面部表情僵硬,笑容像泥膠,激動易怒,口才結巴的人,不要勉強做騷。
    做騷不是一個人的事,還要一批幕後工作人員:服裝、化妝、燈光、音樂,例如中國副主席向特區政府全體宣訓,就是一場很落後的騷──即使小學老師和一批兒童,今天的倡導,也不興單向的訓話了,而是要「活動學」:老師和小孩一起玩唱遊,你拋給我一隻皮球,我對你唱一首歌,他提一條問題,最小的那個小朋友搶答,哪會像香港電視新聞的鏡頭,一個領導人在訓話,香港的高官排排站,面部肌肉像剛化了的遺容,一起靜默,乖乖接受宣訓,場面詭異得令人發笑。
    英國的兒童騷,有一出叫《湯瑪士和他的朋友》(ThomasandFriends),湯瑪士是一具藍色火車頭的名字,牠還有幾個火車頭好朋友:詹士、愛德華、寶西,平時在一個火車站的廠房,接受一個叫肥佬車道長(FatController)的指揮。火車頭都有一張人臉孔,會眨眼睛,會講話,頭上的煙會冒煙,台上演到最後,一眾角色,跟台下的小孩和家長一起互動,唱歌跳舞,是英國的一個長壽的兒童劇場。
    全世界的騷,都講賓主交流,一夕盡歡,不會主角在台上訓話,台下觀眾默默地接收。即使演講,也須要互動,台上的魅力型領袖高聲問:「我們要這樣這樣,好不好啊?」台下的觀眾亢奮地答:「好。」主角把一隻手搭在耳邊,高聲反問:「聲音不夠響,我聽不見。」台下鼓足歡愉的情緒,再加十分貝,大叫:「好!」
    這就叫互動騷了,湯瑪士是主角,但這個小火車頭,跟他的朋友,與台下的觀眾,是平等的。在一個講人權的社會,才有氣氛熱烈的騷。都甚麼年代了?小學一年級,上課也不能由老師板起面孔訓話的。中國人的育,只培養一批Yesman,去外國讀書,在課室,不敢提問,不敢質疑,害怕辯論,永遠是面目性格模糊的一群。這種DNA,從哪來的?看看本星期的電視新聞就知道,一批成年人有幾個還是從英美讀書回來的,留學的學費有點白交了,令人為他們覺得難過。從小讓小孩多看國際show,包括湯瑪士火車頭之類,對人格的成長有好處的。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王和

來源: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