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五萬億財政收入怎麼花?不應是機密

    全國「兩會」召開在即,四位來自不同領域的中國學者日前呼籲,人代會應重視對政府花錢的監督,政府作的預算報告是公開的,財政部門應該藉助人大,把它作為一個公共預算的過程來改革,使稅錢真正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2007年中國的財政收入達到5.2萬億元左右,收入迅速的增加,使大家更加關心政府該怎麼花錢。學者指出:「我們希望傳播一種觀念,人大開會最重的事就是要討論政府怎麼花錢。」
    
    政府怎麼花錢不應是機密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憲政研究所所長蔡定劍指出,長期以來中國的政府預算是不透明的,把本來是「公共」的預算當國家「機密」對待,現在這個觀念沒有根本改變。
    
    蔡定劍表示,政府給人大作的預算報告是公開的,但具體的預算文本是機密,不發給代表,有的只給代表團長掌握,代表只能借看。近幾年有些地方人大把「大本」也發給代表,但會後都要收回。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中國憲法學會副會長張千帆進一步指出,中國在花錢這方面的問題要比收錢多得多。有一次,他的兩位朋友在餐桌上爭論,一位是私企老闆,一位在全國人大工作。後者認為前者不應抱怨中國的稅高,「你到美國去交的稅要比中國高得多」。但私企老闆卻回答說:「我寧可在美國交稅,也不願意在這裏交稅,因為我在美國納稅可以得到養老金、醫療保險等一系列回報,但是在這裏交稅就交出去了,自己什麼都沒有得到」。
    
    在進一步談到公共預算改革時,蔡定劍表示,它是一個最沒有風險的,又可操作、難度也不大的改革。改革的難點是思想解放不夠,背後的原因是既得利益阻礙。少數掌握花錢權力的人都是領導和重要職能部門,他們是不是願意把自己的錢袋子亮給公眾,就要有突破既得利益的勇氣。公共預算是預算性質的公共性,不僅預算用於公共服務,更重要的是預算決策過程是公共的,即民主的、公眾參與的和透明的過程。
    
    人大制度是改革支撐點
    
    目前,人大常委會對預算的監督一是通過聽取審計報告,二是通過聽取預算執行情況的報告,三是專門委員會聽取財政預算的專項工作報告。這些監督有待於更好地發揮作用,而且全國人大這一層還未啟動。
    
    在被問到如何監督預算執行時,蔡定劍表示,首先要規範預算執行情況報告,其次,人大可以要求審計部門就某些項目做專門審計,不是審計署想審計誰,而是人大要審計誰,給它一個導向,這就使審計變成了人大的左膀右臂。還有,建立對預算執行的績效評估制度,讓人大對預算監督有技術手段。
    
    以國外為例,預算大概分兩個過程。一個是行政參與,看起來和中國差不多。由總統向國會提出預算草案,由國會通過。這個過程一般在財政年度前一年多就開始了。第二個過程是議會審議、修改和通過。美國國會要花大半年時間討論預算報告,最後總統提出的預算草案往往被修改得面目全非。
    
    所以雖然各國行政都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議會還得有一個實質性的控制,只有通過選舉產生的議會確定預算方案,稅錢才能真正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學者指出,中國最欠缺的恐怕還是這一塊。全國人大總共才開十來天會,中間還要休息,還要審議一些重要的法律、產生政府人選、聽取並通過政府工作報告,花在預算上的時間很少。這樣,中國的預算開支就很容易和社會需要脫節。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於飛

來源:南方周末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