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發改委狂言:雪災不影響中國經濟

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運行局副局長朱宏任2月1日在國新辦記者會上通報近日雪災的損失情況。據悉,全國區有19個省市自治區受災,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537.9億元。他強調,儘管當前受到一些災害,但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僅僅是短期的。

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運行局副局長朱宏任

朱宏任表示,截止到1月31日18時,今年1月10日以來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造成全國19個省、市、自治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發生程度不同的災害。目前,因災死亡60人,緊急轉移安置175.9萬人,倒塌房屋22.3萬間,損害房屋86.2萬間,因災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已經達到了537.9億元。在受災省份里,湖南、湖北、貴州、廣西、江西、安徽這六個省區災情比較重。

接着有媒體記者尋問此次雪災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朱宏任回應說,這次災害確實給中國的經濟帶來了比較嚴重的損失,全國有14個省區市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災害影響,有些地區受到的災害損失程度是很嚴重的。不管是受災地區還是沒有受災地區,當地幹部職工群眾都在積極抗災救災,同時也在做好其他方面的工作,特別是恢復經濟、發展經濟的工作。

不過他也強調,中國是一個大國,儘管當前受到一些災害,但是從全國的情況看,從長期看,當前的災害對我國經濟會有影響,但是短期的。從中國經濟的基本面來看,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的基本態勢不會改變。

在介紹應對雪災工作時,朱宏任表示,為有效地應對雨雪冰凍災害,統籌協調各方面的工作,有效地解決煤電油運保障和抗災救災中的重大問題,近日國務院決定成立國務院煤電油運和搶險抗災應急指揮中心。

這個指揮中心的主要職責有五個方面:一是負責及時地掌握全國煤電油運和搶險抗災有關方面的綜合情況;二是協調解決煤電油運和搶險抗災中的重大問題,特別是突發性的問題;三是督促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和單位落實有關政策措施;四是向黨中央、國務院報告協調會商的綜合情況;五是建立新聞發佈制度,統一發佈政府信息。

*********************************

基督教箴言報 中國與物價上漲、暴風雪鬥爭

  目前橫掃中國的暴風雪造成浩劫,數百萬計劃回家過年的人們受到影響,並導致30億美元的損失,包括數千畝英畝冬季作物。

  但對北京而言,嚴酷的天氣暴露了更深的問題:控制混合型經濟的困難——大約30%歸國有,70%掌握在私人手中。北京人民大學經濟學家許光建(Xu Guangjian)表示,中國經濟並不是真正的市場經濟,也不是真正的指令性經濟,因此政府控制不是非常有效。

  食品和電力的短缺影響到數以千萬計的民眾和成千上萬的企業,這讓人們注意到中共政府面臨的一個多麼艱巨的任務,儘管該國仍然是一派蓬勃的氣象。

  渣打銀行駐上海高級經濟學家格林(Stephen Green)表示,天氣和時機增加了潛在的經濟問題,這是一場完美風暴。過去一個月,人們可以看到中國龐大複雜的經濟可以如何輕易地躲過中央政府的控制。兩周前,當局十五年來第一次對一些基礎食品實行價格控制,以抑制通脹。上周政府統計部門宣佈中國2007年經濟增長11.4%,這是13年來最快的速度,比計劃者(他們擔心經濟過熱帶來危險)的期望值要快得多。

  1月28日,當電站缺乏燃料,中國最高經濟決策機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下令省政府分配煤炭供應,這表明地方官員把自己的利益置於國家需要之上。

  官方堅持說新的食品價格控制只是為了克服市場的故障,而不是退回到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面對食品價格上漲,中國不是唯一一個採取行動的亞洲國家。但由於食品在中國窮人每周預算中的份額接近一半,而且豬肉價格去年上漲50%以上,北京特別擔心社會動盪的危險。

  中國社科院1月公佈的調查顯示通脹是中國民眾頭號的關切,而且政府已經把抑制食品價格上漲視為頭等要務。然而,經濟學家認為政府的價格控制難以實施,因為幾乎所有的食品生產、配送和銷售都掌握在私人手中。如果農民或店主不能根據成本提高價格,他們就傾向於減少供應。許光建表示,一些地方會出現短缺,那是可預言的結果。

  嚴酷的天氣給政府的計劃添加難度,預計惡劣天氣會推高食品價格。

  停電令華中和華南的寒意變得更難忍受,這也突出了運作國有私有混合型經濟的複雜性。最混亂的當數能源部門,用蘇格蘭敦提大學(Dundee University)能源政策中心主任安德魯斯-斯皮德(Philip Andrews-Speed)的話來說,這是一個在計劃與市場之間進退兩難的部門。

  政府宣佈限制電價,電站很不舒服,因為由於煤價上漲,它們的利潤就會越來越少。儘管目前的缺煤跟天氣造成的運輸困難有很大關係,但跟市場扭曲似乎也脫不了關係:據報道,一些電站經理為了賺更多的錢一直在出售自己的煤炭儲備,而不是拿煤炭來發電。

  政府已經計劃讓能源部門自由化,這意味着取消對電價和汽油價格的限制,但由於通脹是一個威脅,社科院經濟學家王誠(Wang Cheng)表示這不是推動這樣的改革的正確時機。格林也表示政府可以提高能源價格,但它擔心民眾的反應。

  同時,中國的GDP增長令一些官員擔心控制增長的工作沒有取得成功。在未來幾個月,鑑於中國所依賴的出口市場如美國等麻煩纏身,因此國際經濟的低迷可能有助於中國經濟增長減速。但北京承認它對全球增長放緩的速度沒什麼影響力,溫家寶上周表示國際形勢、經濟環境有諸多不確定因素,國內經濟發展中存在新困難和矛盾。這些陰鬱的評論在1月28日公佈。他補充說「08年恐怕是經濟上最為困難的一年。」(作者 Peter Ford


亞洲新聞 天災給中國造成的災難

  罕見的惡劣天氣導致至少1.05億中國人受災;個別地區因能源和食品短缺局勢更加嚴峻。南方重災區,250萬人被迫疏散。據鐵道部部長介紹,直到今天京廣線恢復通車後,廣州火車站的情況才略有緩解。昨天,廣州火車站滯留了大約80萬人。其中,絕大多數是等待返鄉過年的民工。而且,許多人已經等了幾天了。

  鐵道部長還宣佈,將增開專列「確保每天運送40萬名乘客前往目的地」。但是,災情仍然十分嚴重。因為,中國春運期間將有1.786億人,也就是超過了俄羅斯總人口的中國人踏上返鄉之旅。當局向民工們發出了取消回鄉計劃的呼籲,並擔心恢復通車的消息傳開後,將迎來那些回家等消息的人。無疑,再度掀起又一次人潮。

  全國四分之三的中央供電站煤炭告急。中國氣象管理局局長介紹說,「正常的天氣情況下,還至少需要一星期的時間才能完全恢復能源供應。就目前情況而言,需要更多的時間才能恢復能源、道路、鐵路交通運輸的運營了」。

  這場罕見的天災,已經給中國經濟造成了327億元人民幣的重大損失;75萬多所住房被毀或者受損;670萬公頃的農作物顆粒無收;1,900萬所民宅電話線中斷。現在,許多機場陸續開放。但有關部門預報,未來十天裏還將出現降雪和惡劣天氣。

  穿越全國六個省的十二條高速公路仍然關閉;幾十萬車輛被困在高速路上。媒體大量報道了全民皆冰期間湧現的英雄事跡;介紹冰雪下感人的人間真情。深圳的民工劉鍾平(譯音)徒步30個小時、行走20公里尋找六歲的兒子和岳父母。他花平常可以吃五、六頓飯的價錢20元人民幣灌了一暖壺水,便上路了。三天的時間裏,只吃了一碗米飯和一點兒蔬菜。

  重大災情面前,政府調動了各種力量。但是,仍無法抵擋進行宣傳的誘惑。溫家寶總理在廣州火車站表示,「改革三十年後,我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們的組織有序,完全能夠戰勝目前的困難」。

  《人民日報》撰文指出,「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這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最佳體現」。(原題:八十萬人被暴雪困在廣州火車站)




紐約時報 中國暴風雪暴露了鐵路的局限

  在暴風雪擾亂煤炭的運輸後,華南和華中大片地區電力奇缺,這暴露了世界上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中國其交通運輸網絡的脆弱性。

  除了造成交通樞紐的混亂(多達兩億農民工和其他旅客設法在回家過農曆新年),冰雪還限制了鐵路大動脈沿線的煤炭出貨,難以滿足中國東南部電廠的需要,而東南部乃是人口密集的製造業心臟地帶。

  官方新華社1月31日報道,包括北京在內,大城市的食品價格在上漲。因為配送瓶頸以及惡劣天氣妨礙了蔬菜和肉類的運輸。這些短缺的出現提醒了人們,中國巨大的、相互聯繫的經濟和它的13億人越來越經受不住商品和服務流的中斷,哪怕是短暫的中斷。

  共產黨對農曆新年之前普遍的民怨感到緊張,高級領導人,包括總理溫家寶,前往火車站安撫受挫的旅客,向他們保證當局在努力解決交通延誤的問題。

  在華南地區一些火車站,龐大的人群在冰凍的天氣中等待。1月31日,國家媒體報道說這些人群開始疏散,因為通往中部和內陸省份的鐵路服務多起來了。

  但最近幾周半個中國(17個省)的缺電情況還會持續。廣東、廣西、貴州、湖南、安徽和江蘇問題最嚴重,超過3000萬人受到電力管制的影響。

  分析家預計鋼鐵和鋁的產出也會受到影響。能源諮詢機構Purvin & Gertz駐新加坡分析師維克托·沈(音譯,Victor Shum)認為目前天氣相關的問題給製造業造成重大影響,從而對整個經濟造成重大影響,民眾不滿就甭提了。他表示在中國,交通和能源配送是非常嚴肅的問題。

  根據政府數據,中國去年開採了大約25億噸的煤,並通過燃煤給國家提供超過80%的電力。儘管城市和工業中心嚴峻的空氣污染威脅健康,加上國際社會的壓力,中共政府面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壓力,但多數分析家預計只要中國繼續快速的經濟增長,在未來幾十年煤的消耗還會增加。

  中國的煤礦大部分在西部省份陝西、(東部的)山西和西北部的內蒙古。但中國許多煤炭消費者集中在工業化的東南和華中的沿海省份,因此煤炭要通過中國龐大而過分擴張的鐵路網絡進行長距離運輸。超過40%的鐵路能力投入運煤,而且當局一直大力投資新線路以及貨物裝卸設施,試圖趕上需求。儘管作出了這些努力,但中國的工業中心五年多來一直遭受缺電之苦,電力的產出沒能滿足蓬勃經濟的需要。根據官方評估,去年電力的需求增長14%。

  當過去兩周的冰雪給電網造成損害,切斷了華中鐵路網絡(運輸大量煤炭)的電力供應,這個問題就變得更為嚴重。根據政府官員的說法,華南地區的一些電廠只有幾天的燃料供應儲備。國家電網公司(State Grid Corporation of China,佔全國裝機容量的10%以上)的電廠燃料儲備下降到歷史低點,存煤低於警戒線的電廠有85家。

  鐵路部本周警告說當一些煤礦在農曆新年期間關閉,煤炭的供應會進一步受影響。當局作出回應,調用額外的機車運煤,並大幅度增加從北方大港口秦皇島海運到南方的量。為了緩解短缺的情況,政府上周下令海港當局停止出口煤炭兩月。

  一些分析家認為,天氣無疑損害了煤炭供應,但缺電的情況政府的政策也有責任。當局為了遏制通脹安撫消費者,限制電費上漲,而煤價卻一直在漲。沒有足夠的利潤刺激,電力生產者就不願意增加產量。維克托·沈認為,如果沒有這種錯誤的搭配,電力生產者,特別是廣東地區的,可能會更積極地進煤。(作者 DAVID LAGUE)

英文原文:http://www.nytimes.com/2008/02/01/world/asia/01china.html?_r=1&ref=world&oref=slogin





聯合早報 一場雪帶來眾多問題

  大範圍的降雪,中國南方諸省連續遭受了強低溫襲擊。由於輸電線路覆冰覆雪嚴重,致使這些地區的電力設施不同程度受損,個別地區用電負荷過大,已經導致了更大範圍的拉閘限電。特別是貴州,全省41個市縣停電,境內生產工作和日常生活受到嚴重影響。與此同時,京廣線列車供電設備出現故障,交通受阻,列車晚點,截至1月29日計,僅滯留在廣州火車站的旅客就多達50餘萬。

  儘管有關方面奮力搶修並啟動了最高級別預案,但問題能不能在短時間內得到解決還是個懸疑,畢竟預案僅是補救措施,即使可以預計到大範圍多層次的自然災害,也不能估計到電力緊張帶來的一連串問題,尤其對電荒的估計不足,使災區居民的生活環境雪上加霜。在電力供需形勢總體平衡的大背景下,出現這樣的「特殊危機」令人措手不及。

令人措手不及的「特殊危機」

  可以想像,春節前夕發生如此嚴重的電荒,各種救急手段將紛紛登場。比如對電煤的運輸,對交通的保障,對生活必需品的供應,等等。救急可以緩解眼前的危機,也暴露出諸多深層問題以待解決。但是不妨換個角度想,在短時間內一些措施跟不上,風雪冰凍仍在持續,拉閘限電範圍越來越大,或者像貴州那樣,人們的生活以及心理感受又會怎麼樣?

  假如沒電了——這樣的假想也許會出現在小學作文或美國影片中,至少沒有童話和科幻的想像力不能展開如此天真和高端的問題。但越是這樣的問題,越會顯現出極端性,往往讓人感覺最荒唐、最恐怖、最不可思議。就像目前的電荒,誰也不會想到一場風雪會帶來如此嚴峻的後果。有人將此歸因於水資源枯竭、煤炭生產運力不足等因素,這當然也不是憑空想像,而事實上,惡劣天氣導致用電負荷大增、電煤供應出現季節性短缺,幾大風險同時出現,使電荒形勢更加嚴峻。一時間,「壟斷」、「持續低溫」、「調控不力」、「煤電價格之爭」等成了熱門詞彙。

  不用說,這樣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其一,隨着長江變成第二條黃河,各大水系枯水現象逐年增多,生態環境每況愈下,自然災害發生率日漸頻繁。其二,個別地方對電煤生產管理方式僵化,為了「安全生產」將所有煤礦一律停產,但停而不整,耽誤生產。其三,高耗能產業的不斷擴大,機械加工業的迅速發展,經濟增長速度和結構的不合理,進一步加大了用電負荷,加劇了電力緊缺。

  更為遺憾的是,雖然是這樣,節電、節能意識並沒有在中國大多數人心中生根發芽,大到城區的「光亮工程」,小到家庭的「長明燈」,諸如此類,浪費電能的行為相當普遍。如果這樣追根溯源,所謂的天災和電荒實際上都是「人禍」。


應總結經驗應付突發災害

  這裏說「人禍」,目的當然不是追究誰的責任,而是在於讓人們汲取教訓。看看廣州車站擁擠的人群,看看貴州城鄉一雙雙無助的眼睛,就會知道人們已經習以為常的電能是那麼重要,那麼不可缺少,它維繫着交通、衛生、飲食、安全、工作等日常生活的一切。這樣的景象也許不能改變那些利令智昏者的心智,但足以使所有善良者總結和反省,對日常節電、節能的重要性看得更清楚。

  這是個現實的社會問題,近期的拉閘限電已經彰顯了多米諾效應。有消息說,因產煤區進行全面的安全整頓導致煤供嚴重匱乏。其中隱含多少讓人不寒而慄的弦外音另當別論,卻可以肯定,一些被整頓小煤礦為了眼前的利益正在蠢蠢欲動,他們不惜重蹈「血煤」覆轍,置人的生命於不顧。還有一些中間商在囤積煤炭,他們正在發災難財,謀血腥利。

  僅僅是一場雪,帶來了如此眾多的問題,人們越來越感到憂心忡忡。在這樣的情緒襲擾下,去探究人性的善惡似乎有些迂腐,但如果事態照這樣發展下去,後果實在難以想像。就此次電荒來說,對部分地區的居民拉閘限電可以理解,問題是明天或者不遠的將來,再次出現較大的自然災害,會不會發生更嚴重的停電危機。到那時,全國運輸阻塞、工礦癱瘓、學校停課、通訊不暢、秩序混亂……電荒會演繹成一種比風雪更可怕災害,人們將悔之不及。(作者 王龍)




俄新網 雪災或致中國經濟形勢出現困難

  據俄羅斯《專家》雜誌報道,本周中國再一次證明目前它的經濟發展仍與其國內的客觀規律相符,但這些規律與世界經濟進程並沒有太多的關聯。

  百年不遇的寒冬導致了交通出現嚴重癱瘓和全國範圍內的電力危機。當2億多名中國人打算在新年前返鄉過節的時候,暴風雪如同以往一樣在最不合適宜的時刻發起了襲擊。

  據官方評估,經濟損失將達30億美元,已向受災省份提供的援助超過1500萬美元,出動近150萬名軍警參與救災工作。目前受災的農作物面積約700萬公頃,被迫關停的發電機組高達1800萬千瓦。

  顯而易見,天氣早晚會緩過來,電力供應問題也在解決之中,而軍人會回到軍營。但對中國來說,與美國次級房屋貸款危機的影響相比,目前的危機可能給宏觀經濟帶來更嚴重後果。

  首當其衝的是中共政府優先問題——通貨膨脹。今年1月中旬中國與俄羅斯一樣凍結了一系列主要農產品價格的上漲。

  交通的癱瘓導致中國一系列地區的食品供應出現中斷,香港電視台在現場直播期間追蹤冒着風雪從湖南省開往南方的運豬卡車。相應的,肉類和蔬菜的價格也漲勢迅猛,在一些城市上升達數十個百分點。據中國經濟學家預測,這導致1月份通貨膨脹可能超過7%以上,這本身就已經令人相當不樂觀了。

  報道指出,中國的國際經濟問題暫時還沒有解決,目前中共政府控制局勢的能力有限。

  而路透社中文網28日發表的文章指出,摩根士丹利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王慶認為,中國雪災不會影響全年的通脹,並維持對今年中國通貨膨脹4.5%的預測。他還表示,中共政府在這種情況下不會進一步加息。

  電力供應方面也情況複雜。最近2年來中共政府關閉了數百家違反安全規定的小型煤礦,現在面臨雪災國內煤炭出現短缺,而中國70%的電力靠煤炭。政府已經呼籲煤炭產業加大生產並暫時禁止煤炭出口,但到目前為止這一措施並沒有起到多大作用,據最新數據顯示,90%的火力發電廠被迫關停。

  現在中共政府試圖說服中國人放棄回家的打算,但對於很多打工者來說,過年回家是每年唯一一次能夠與親人團聚的機會。不讓這些勞工返鄉意味着製造威脅社會穩定的因素,因為上千萬打工者要在陌生的他鄉呆上一周時間,而且也無工可打。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中國領導人積極採取緩解局勢的措施。中央電視台29日特別播出三小時的專題節目介紹災情,手拿揚聲器的中國總理溫家寶出人意料的出現在一所火車站廣場,對上萬名滯留的旅客致歉。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王篤若

來源: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