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人口數,中國是僅次於印度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國,但是龐大的人口數量也帶來了另一個更驚人的數據:到21世紀末,中國會有超過十二億死亡人口!
中國正在步入老齡化,死亡人數也隨之增長,根據現在的人口變化曲線和各種非自然死亡率,從2024年到本世紀結束,中國將經歷10到15億的人口死亡,年死亡人口數也會達到恐怖的1600萬。
「死亡高峰」要來臨了嗎?人口數驟減究竟是好是壞?
2025年初,中國統計局在官網公佈了前一年的人口數據,數據中詳盡里羅列了出生人口、死亡人口,增長率等等信息。
2024年一整年中中國新生的孩子僅有954萬人,但是死亡人口再次突破千萬,達到了驚人的1093萬。
這一死亡人口數和2023年相比雖說有所下降,但是依舊相當不容樂觀。
畢竟2023年還需要考慮到全面放開的特殊情況,全國上下都經歷了一波新冠的洗禮,如果沒有這件事,甚至可以說2024年數據更加令人緊張。
而且在人口專家的分析下,將來這種突破千萬的死亡數很可能不會回落,甚至有極大概率繼續攀升,直到本世紀末,現在的所有人口中將有12.3億死亡。
換句話說就是,我國即將進入一輪持續數十年的「人口死亡高峰」。
面對這種情況也有人口專家做出分析,其實一切的成因都相當簡單。
嬰兒潮的餘波仍在
想要說死亡就肯定離不開新生,畢竟人存在「平均壽命」這個概念,可以想像如果沒有什麼國家級的災難,決定「死亡高峰」的直接影響因素就是「出生高峰」。
新中國成立之前的戰亂年代造成了大量的人口死亡,在建國後人的生活趨於穩定,今天不用擔心還能不能看到明天的太陽,也自然就有養育後代的想法和精力了。
從那時開始人口出生率直線上升,截止到三年災害之前,國家開始了長達十年的「嬰兒潮」,幾乎每年出生數都在兩千萬以上。
三年困難時期出生人口數出現回落,而之後動盪的生活再次穩定,人口出生的高峰再次重現,甚至有些年份的年出生人口逼近三千萬,這次「嬰兒潮」一直到計劃生育開始實施。
兩撥出生高峰給國家注入了大量「新鮮血液」,很多的工人勞動力、各種產業快速的發展,也給國家帶來了七八十年、八九十年後必定會出現的一批「死亡高峰」。
畢竟大家活在相同的環境下,絕大多數人享受着差別不大的生活和醫療水平,同一時期出生的孩子基本也都會同一時期過世,這一現象在歷史中一直在循環,因此即將到來的「死亡高峰」是可以預見的。
人均壽命提高同樣帶來了小小的陰影
除了社會情況穩定帶來的嬰兒出生潮以外,建國以後的人均壽命整體來看也在提高。
根據國家公開的信息,建國之初我國的人均壽命僅有35歲,放到現在這一年齡可以說是相當年輕,很多人剛剛組建家庭、有了孩子、從年輕的闖勁里穩定下來,正是前程大好的時候。
但是當時連年的戰爭、饑荒、瘟疫和自然災害卻讓這一數字成了近半數人難以企及的「高壽」。
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除了帶來了出生率的上漲,也讓人均壽命大幅度飆升,人漸漸不再因為缺醫少藥、營養不良或者動盪的社會而死,長壽也就不再是什麼奢望。
2024年,我國人均壽命已經從當年的三十多飆升到了近八十,相信所有人都是這樣,如果沒有什麼飛來橫禍,身邊活到七八十的老人大有人在。
雖然都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整體壽命的提升也直接說明了人的生活水平越來越好,但是這卻帶來了其他的問題:隨着老年人口的數量擴大,人口死亡高峰的規模也在慢慢擴大,人均壽命的提升是對死亡的延後,也是對死亡高峰的能量積蓄。
這就註定了未來的死亡高峰會來的更慢但是來的更猛,人口死亡一旦出現就是恐怖的規模。
穩定的國家,穩定的生活
整體壽命的提升有着另一個側面:年紀輕輕就意外死亡的人少了。
現在通過自己的經歷和平時看的新聞大概可以感覺到,年輕人的死亡往往是因為類似車禍的飛來橫禍,或者一些又急又重的重大疾病。
但是放在曾經,有太多不確定因素能讓一個幾天前還好好的成年人直面死亡的厄運了。
所以現在不僅是整體壽命提高,放在個體身上也有更多人可以順利「活到老年」,並在最後成為人口死亡高峰、而不是英年早逝的一員。
結合這三種原因,人口專家最終得出了分析的結果,在三零年至四五年之間,每年的人口死亡數或許會飛漲,五零年之後則會逐漸緩慢回落。
而從現在開始的「人口死亡高峰」,到那時才算是真正平息。
而這輪死亡高峰帶來的影響也是我們現在就可以預見的:畢竟那些都是老生常談的問題,比如人口老齡化、國家和家庭養老壓力增大、社會青壯年勞動力短缺,等等。
但是也不可否認死亡高峰象徵着一場巨大的社會人口結構變革,等熬過了這段時間,大概不少現在存在的問題都會自然而然地得到解決。
例如學生升學難、畢業就業難、薪資福利上的這些問題,歸根結底有一個相當重要的原因就是社會資源是有限的,但是社會中的人太多了。
所以現在不少網友都希望人還是少點好,不用什麼都和別人搶,也不用糾結「你不干有的是人干」,更不需要擔心嚴重的行業內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