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指出,儘管美國總統川普致力推動中國對美市場開放,但數據顯示,中國對西方國家產品的需求正持續減弱。分析指,中國的願望是「只出口不進口」,此舉恐加劇與他國緊張關係。
川普在社交媒體「真相社群」發文稱,將與習近平密切合作,推動中國增加對美貿易。然而,現實卻是中國進口增長停滯、出口大幅上升,顯示出中國消費疲軟及政府全力扶持國內產業的結果。
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資深研究員塞瑟指出,「中國的貿易願景是只出口,不進口」,其市場結構無法取代美國作為全球商品消費引擎的地位。
數據顯示,中國對外國產品需求整體下降,尤其是汽車、化學品與大宗商品領域。「荷蘭經濟政策分析局」表示,從2022年底至2025年3月,中國進口幾乎零增長,而出口量在同一時期激增33%。這一貿易不平衡主要由政府推動製造業投資、而忽視刺激消費支出所致,同時房地產市場的疲軟也抑制了對資源的進口需求。
消費力不足也使眾多西方品牌在中國市場遭遇銷售下滑,從Swatch、保時捷到LVMH均感受到消費放緩帶來的壓力。與此同時,習近平將長期戰略聚焦在技術上的自給自足,並謀求在電動車、電池、工程設備及醫療器械等關鍵領域取得國際主導地位。
為減少對海外依賴,中國企業加快實現供應鏈「本土化」,大規模替代進口商品。部分國有企業更被要求在2027年前更換IT系統的外國軟體,這一政策被外界稱為「消A」(即消除美國科技產品)。
這種局勢也可能使美中之間未來的貿易談判更加複雜,尤其若協議要求中國購買更多美國產品。事實上,2020年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中,中國曾承諾,兩年內增加對美採購至約5000億美元,但實際僅完成約3000億美元的目標。
中國對進口的冷淡對西方出口國衝擊顯著。自2022年底至2025年5月,中國自美國、日本和德國的進口額分別下降了11%、17%和18%。即使是巴西和南非等資源型新興經濟體,也因中國房地產泡沫破裂而面臨出口放緩。
面對貿易逆差上升,越南、印度、土耳其和巴西等多國已對中國採取超過250項反傾銷和反補貼措施,針對中國鋼鐵、鋁箔等產品設限。
儘管中共官方多次表示將刺激消費,但經濟學家普遍認為,習近平強調的自給自足以及透過減少進口來保護中共國免受西方壓力的決心,可能使想努力進入中國市場的全球出口商的希望再度落空。
儘管美國總統川普正試圖推動中國市場進一步對美國開放,但中國對西方國家產品的需求持續減少;分析師指出,中國的貿易願景是只出口不進口,此舉恐進一步加劇中國與與其他國家的緊張關係。(法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