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將南海海槽地震視為「有極高可能性、高破壞力」的國家級災害。依據科學評估,其風險規模可能超過2011年東日本大震災(又稱311地震)。圖為2011年3月14日,日本宮城縣仙台市遭311大地震和海嘯侵襲的地區。(STR/AFP via Getty Images)
日本政府計劃在未來十年內,將南海海槽大地震的預估死亡人數從最新模擬的最多29.8萬人削減約80%,並將完全被震毀建築數從目前的235萬棟減少一半。這一目標已納入新版《防災基本計劃》草案,並於周二(6月10日)在自民黨防災會議上獲得通過,預計7月前由中央防災會議正式決定。
根據《日本經濟新聞》報導,新版計劃要求地方政府積極配合,尤其是位於海嘯高風險區的自治體,須於五年內完成最大規模海嘯的災害預測地圖更新,並定期實施避難演練,以強化居民應變能力與實際行動效率。
2014年制定的現行計劃,也曾提出要將當時預估的最大死亡人數33.2萬人減少八成。然而,日本政府表示,儘管過去10年間已推動多項對策,實際成效僅能將死亡人數降低兩成,至26.4萬人,凸顯地方層級防災措施落實不足,亦引發政府對災害應對實效的憂慮。
日本內閤府今年3月31日發佈的模擬報告指出,若南海海槽發生最嚴重級別的大地震與海嘯,恐造成29.8萬人死亡、1,230萬人需疏散,經濟損失高達270兆日圓(約合1.8兆美元),成為近代日本最嚴峻的國家級災難。
日本政府目前正根據最新災害預測修訂相關計劃。為了大幅降低死亡人數,修訂內容將明確對各項對策設定量化目標,並強化進度控管,確保措施得到落實。
南海海槽地震是日本最受關注的潛在自然災害之一,其震源帶範圍從駿河灣延伸至九州東側,全長約700公里。根據日本中央防災會議於2012年和2014年發佈的模擬報告,這類地震每隔90至150年可能發生一次,並可能引發數十米高的海嘯,對沿海城市造成毀滅性打擊。地震學界普遍認為,南海海槽地震不是「是否會發生」的問題,而是「何時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