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和數百名科技界領袖曾聯名發佈公開信,警告人工智能(AI)將「自動化取代所有工作」,徹底顛覆社會結構。
如今看來,我們當初應該認真聽進去。
裁員風暴正迅速席捲整個美國:微軟、沃爾瑪等一眾巨頭大規模精簡員工,已有數十萬人失業。失業者形容這場衝擊如同疫情期間的「血洗」,令人措手不及。
但這一次,受害者不再是藍領或工廠工人,而是擁有大學學歷的白領群體——科技、金融、法律和諮詢行業的年輕專業人士。
初級職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引發了人們對經濟衰退的擔憂。大量剛走出校門的年輕人正面臨「一紙簡歷無人問津」的殘酷現實,被迫站在人生十字路口上迷茫徘徊。
數據顯示,如今大學畢業生的失業率已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從數據錄入到客戶服務,聊天機械人已接管大量重複性工作。新一代AI系統具備「自主代理能力」(Agentic AI),不僅能解決問題、適應環境,還能自行設定目標、制定計劃並執行任務。
這些「智能機械人」如今已經在識別市場趨勢、管理供應鏈、起草法律合同甚至遠程協助診斷病情
等方面大展身手。而資本市場對此前景充滿期待:AI相關投資基金的年增長率高達60%。
「AI裁員已經開始,而且不會停止。」科技企業家亞歷克斯·芬恩(Alex Finn)直言不諱。他在X上發文警告說:「未來五年內,不擁抱AI的人,將完全被社會邊緣化。」
本周,日用品巨頭寶潔(Procter& Gamble)宣佈,將裁減7,000個職位,占其非生產線崗位的15%。公司表示,這是其為期兩年的重組計劃之一,主要目標是精簡可以被AI取代的管理層崗位。
微軟上月宣佈再裁6,000人,佔總員工數3%,此前1月剛進行了第一輪以「績效」為名的裁員。洛杉磯創業者賈森·沙夫頓(Jason Shafton)認為,這些動作只是冰山一角——「整個職場格局正在被徹底重塑。」
他發問:「如果AI能為每個員工節省10%的時間(實際上可能更多),那麼對於一個擁有20萬員工的公司,這意味着什麼?」
零售巨頭沃爾瑪也宣佈裁減1,500個技術、銷售及廣告崗位。其他宣佈裁員的企業還包括花旗銀行、網絡安全公司CrowdStrike、迪士尼、線上教育平台Chegg、亞馬遜和華納兄弟探索集團(Warner Bros. Discovery)等。
更具象徵意義的是,馬斯克本人在擔任「政府效率部」部長的130天裏,帶頭進行聯邦政府裁員潮。在他的監督下,聯邦機構已有約13.5萬人被解僱或自願離職,未來還將有多達15萬個崗位被「暫停」或直接取消。
截至今年2月底,美國僱主共宣佈了超過22萬個裁員計劃,為2009年以來同期最高。
雖然不少企業在聲明中將裁員歸因於「經濟逆風」與「重組需要」,但觀察人士指出,真正推動這一波裁員潮的,是AI的飛速發展與廣泛應用。
曾幾何時,機械人和自動化系統僅限於工廠車間。如今,AI早已滲透辦公室,取代了一大批原本由白領從事的「穩定工作」:文書處理、客服應答、財務審核……甚至法律助理與初級開發者。
而新一代「代理型AI」更是能力驚人——它能自主觀察環境、設定目標、做出計劃並執行,幾乎像個不眠不休的「數字員工(卷王)」。
在法律行業,AI正大幅壓縮對初級律師助理的需求;銀行正在取消校園招聘項目;初創公司直接用AI代碼生成器替代剛入行的程式設計師。
許多公司正在推行「AI優先」政策:如果某項任務可以由AI完成,就不再招聘人類。
Shopify現已正式執行這一招聘原則;金融科技公司Klarna CEO上月接受採訪時也透露,他們通過引入AI,將公司員工總數削減了40%。
對於經驗豐富的員工,公司鼓勵他們用AI來提升效率;而對於剛畢業的新人,這場革命卻成了職業發展的「斷頭台」。
表面上看,美國的失業率似乎仍穩定——勞工部上周五公佈的數據顯示,5月失業率連續第三個月維持在4.2%。但實際情況遠不如看起來那般樂觀:美國聯儲指出,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前景「明顯惡化」。不少經濟學家警告說,隨着AI持續蠶食初級崗位,可能引發一場「AI式經濟衰退」:大量民眾失業,消費能力下降,社會不滿情緒加劇,甚至釀成動盪。
「這是工業革命的現代版本——但不是以『幾十年』計,而是『幾年』。」
人工智能巨頭Anthropic的CEO達里奧·阿莫代伊(Dario Amodei)在接受Axios採訪時直言不諱:
未來1至5年內,AI或將取代一半的入門級白領工作,失業率可能飆升至10%-20%。
「立法者們還在自欺欺人,不肯正視這場風暴,」他說。「大多數人根本沒意識到這即將發生……他們只覺得這聽起來太荒謬,不願相信。」
在社交媒體上,大量年輕白領吐槽自己的「被AI淘汰」經歷:
一位在奧斯汀被微軟裁掉的項目經理帕特里克·萊昂斯(Patrick Lyons)發帖稱:「這是冷冰冰的商業決策,我們六千人無論多努力也阻止不了。」
TikTok博主@dotisinfluencing每天記錄她所在科技公司如何大規模裁員,「AI接管一切」,而她的求職之路卻屢屢碰壁。她說,「感覺自己一文不值。」
Meta的軟件工程師本·沃爾夫森(Ben Wolfson)則直白表示:「2023年起,入門級軟件崗位幾乎絕跡了。大廠根本不想要你,兄弟。」
許多年輕人如今將怒火投向高等教育體系,指責大學「產能過剩」,把他們推入了一個根本不需要這麼多白領的市場。他們稱自己「被承諾了機會,卻被現實打了耳光」。
也有一部分人將失業當成轉機。曾在普華永道(PwC)擔任數據科學家的唐納德·金(Donald King)就在社交平台上傳了自己被裁的會議錄音,調侃道:「RIP我的AI工廠崗位,我親手製造了毀掉我的系統。」如今,他已遠赴葡萄牙波爾圖創業,投身數字遊牧生活。
不過,行業專家指出,新一代AI正在不斷「進化」,未來可能會入侵更多行業。
AI越來越聰明,「可被替代」的崗位範圍也越來越模糊。專家建議人類必須主動擁抱AI,將其內嵌到自身工作流程中,提高自身不可替代性。
一些人將希望寄托在「協作式應用」上。比如放射科醫生曾一度被認為是最容易被AI替代的群體之一,但事實並非如此。AI確實進入了醫療影像分析領域,但醫生學會與AI協作、提升診斷效率,反而讓團隊規模得以擴大。
不過,也有人指出,AI在某些裁員案例中只是「替罪羊」——企業高管真實目的可能是降本增效,但用AI做藉口,能讓投資人更安心。
但對於那些被無情淘汰的人來說,未來仍充滿陰霾。
對於AI時代快速到來,有人寫道:我討厭和聊天機械人而不是客服交談!😡
也有美國人寫道:這是人工智能和印度外包的結合(It’s a combination of AI and outsourcing to India.)
還有人寫道:人們已經被警告過,人工智能的接管會導致這種情況的發生。如果你還年輕,就去職業學校接受人工智能無法勝任的培訓,比如管道工、暖通空調工、焊接工、柴油機技工等。這些都是收入很高的工作。(People were warned that this would happen due to the AI takeover. If you're young enough, go to a trade school and get trained in something that AI cannot do- like plumbing, HVAC, welding, diesel mechanic, etc. Those are very good paying jobs.)
您認為AI會取代你的工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