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明將成為韓國1987年民主化以來,制度上最有權、政治上最穩的總統。(作者提供)
一場以「限權」為名,卻誕生「最強總統」的政治弔詭
2025年,韓國提前舉行的總統大選,從一開始就註定寫入歷史。它不是一次平穩的政權交接,而是從憲政斷裂中誕生的非常政治:尹錫悅總統於2024年底竟試圖動用戒嚴令、封鎖國會,這場民主赤裸裸的凌遲,不只點燃國會的憤怒彈劾,更驚動憲法法院罕見地以壓倒性票數宣告罷免,迫使韓國走上政治重開機。
於是,這場選舉很快聚焦在一個核心命題上——如何限縮總統權力,重建制衡機制。從左派到右派,從建制到草根,所有候選人仿佛都在朗誦同一本劇本:「修憲、削權、強化國會、導入准內閣制或四年可連任制」。這場選舉仿佛成了一次全民對強人總統制的歷史清算。
然而,歷史的反諷總在不經意間上演。這場號稱「限權總統制」的公投,最終竟可能催生出一位比歷屆韓國總統更強、權力更全、黨政軍一把抓的「制度怪獸」──李在明。
限權選舉,卻誕生超級總統
李在明不只是選戰領跑者,更是共同民主黨的絕對核心。而民主黨如今不僅穩坐國會最大黨,更與友黨與衛星政黨合組超過180席聯盟,觸及修法與修憲的「統治門檻」。
一旦李在明當選,他將握有四重權力合體的前所未有組合:
總統的行政實權:韓國總統原已權力過大,如今再無制衡;
國會的立法優勢:180席意味着他能推進法案、掌控預算,甚至修憲;
黨政一致的動員力:從政院到基層組織,言出法隨;
民間的象徵號召:其進步陣營長期苦撐、情感訴求匯聚成龐大能量。
這樣的權力濃縮程度,不僅超越李明博時代的保守霸權,也遠勝文在寅時期的改革聯盟。換句話說,李在明將成為1987年民主化以來,制度上最有權、政治上最穩的總統。
制度改革者,還是權力的最大受益人?
李在明當然明白這場選舉的「氣氛學」,他也提出修憲主張:將總統制改為四年可連任、自2030年起實施,擴大首相與國會權限、朝准內閣制過渡——字面上誠意滿滿,時間點也刻意迴避自身任期,看似制度遠見,也帶一絲自我節制的姿態。
但問題來了:權力愈集中,改革就愈難啟動。歷史反覆告訴我們,改革多是反對派的語言,一旦執政,現狀的誘惑總是壓過改革的決心。金大中喊改革卻碰壁,文在寅推制度變革也卡在青瓦台與黨內矛盾之中。現在的李在明,會是例外嗎?還是下一個「改革口號製造機」?
最難的不是勝選,而是自限
2025年的這場選舉,是對總統制的反思、對權力失控的懲罰、對政治制度的重新書寫。民意看似喊著「限制總統」,但票投下去卻可能造就一位無人能制的超級總統。這,正是本次選舉最大的弔詭。
李在明如果當選,將握有重寫韓國政制的全部鑰匙。但問題從來不是有無鑰匙,而是他會否選擇打開改革之門,還是反鎖在權力之中。
韓國民主制度的下一章,不只寫在投票箱裏,更寫在李在明是否能抵擋「全能政治」誘惑的試煉之中。
※作者為淡江大學外交系中國大陸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台灣自由選舉觀察協會榮譽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