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羅網王篤若報道/5月30日,中共軍網與《解放軍報》刊登文章《公權力姓公,也必須為公》,批評黨內特權思想,稱其為「危害極大的腐蝕劑」。文章引用習近平2018年講話中的「金句」:「公權力姓公,也必須為公。只要公權力存在,就必須有制約和監督。」但未提習近平名字,令人生疑。梅凌霜在人民報撰文分析說:在習近平頻傳失軍權、黨權弱化的背景下,軍報此舉似暗批其特權行為,配合學習中央八項規定運動,暗示習近平問題或將揭曉。
文章自稱中共對特權危害「清醒」,措施「明確」,卻承認延安時期即存特權,90年後仍未解決。1934年,中共在延安營造清廉形象,吸引青年如王實味加入。王實味在《野百合花》中揭露等級制度,批評高官享小灶、特供,而普通人食不果腹。作家蕭軍也在《延安日記》中記錄高官奢華生活,如毛澤東妻子享高級休養所,普通作家卻食不飽,凸顯特權醜態。
1949年中共篡政後,特權更甚。公安部設中南海特需供應站,專為高官提供優質食品。1955年,北京東華門「三十四號供應部」服務副部級以上官員,提供名酒、進口家電等1600餘種商品,普通人難以想像。高官享秘書、警衛、專車等特權,毛澤東更以專機空運活魚,三年大饑荒期間特供未減。1989年政治局要求取消特供食品,但未落實。隨食品危機加劇,特供蔓延至基層,官員利用權力建特供圈,教育、醫療、住房特權愈發嚴重。
習近平上台後反腐抓捕眾多官員,但腐敗愈演愈烈。文章指出,公權力需制約監督,需自由媒體與人民監督,如美國三權分立制衡總統。然中共堅持一黨專政,拒將權力交還人民,特權思想無從杜絕,反腐成效短暫,社會問題加劇,中共或將走向歷史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