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再玩10分鐘!」
孩子坐在沙發上,手裏還握着手機,眼睛一刻也不離屏幕。
你站在一旁,看他投入的樣子,一股無名怒火湧上心頭。
聽到這句熟悉的「拖延名言」,你下意識脫口而出:「再玩?你還有沒有規矩了!」
也許你沒意識到,這句「再玩10分鐘」,其實是孩子在試圖做一件極其重要的事——向你「談條件」。
而我們,如何回應這句看似普通的小請求,會成就孩子不同的人生。
一:「媽媽,我再玩10分鐘」
聽到孩子說,再玩10分鐘。
我們會以為,他是在「偷懶、耍賴、磨蹭」。但其實,他們真正想要的,也許是下面這些東西:
●一點掌控感:我不是被命令,而是可以爭取;
●被尊重的感覺:你聽到了我的請求;
●時間規劃的練習:我能不能自己掌握結束的界限?
一句「我再玩10分鐘」,不是純粹的拖延,而是他們對「選擇」與「控制」的一次嘗試。
我們很多時候,都低估了這句話背後的心理深意。
我們一邊抱怨孩子「缺乏時間觀念、沒規矩」,一邊卻用最簡單粗暴的方式,打斷了他們每一次建立時間意識的機會。
二:2種不同回答,成就2種人生
我們來看看這2種常見的回應方式:
①「我說不行就不行!馬上關掉!」
這種反應,幾乎是大多數家長的「本能操作」。
聲音提高、語氣強硬、態度堅決。
我們以為是在「立規矩」,但對孩子來說,聽到的卻是:
「我說什麼不重要。」
「我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
「只要大人不高興,我就沒有發言權」
這時候,孩子很可能有三種反應:
1反抗:「我偏不!」——於是和你對着幹;
2順從:表面聽話,其實心裏不服;
3陽奉陰違:你一轉身,他又偷偷打開屏幕……
表面上看,好像你贏了。但實質上,你失去了孩子的信任和自我管理的機會。
長期下來,孩子變得不是更自律,而是更會「偷偷來」。
②「10分鐘?好,那你來掌控一下時間」
這種回答,溫和但有力。
不是直接答應,也不是立即否定,而是把選擇權「遞迴」給孩子。
你可以這樣繼續說:
「那我們說好,10分鐘後你主動關掉,我來提醒你一次。行不行?」
或者:
「你看一下現在幾點?你覺得10分鐘後是幾點?需要我幫你看着時間嗎?」
為什麼這種方式特別重要?
因為它在做三件事:
✔一是:接住了孩子的表達。
你沒有否定他,而是說:我聽見你了,我尊重你想延長時間的願望。
✔二是:給了孩子一次承諾的機會。
你不是命令他,而是邀請他做出選擇和承擔。
✔三是:鍛煉了孩子的「延遲滿足」和時間意識。
10分鐘後如果他做到了,就有成就感;做不到,也正好趁機教他「說到做到」的重要性。
這10分鐘,是他成長的練習場。
這類孩子,長大後更有自控力,更能為自己的時間安排負責。
三:孩子的時間觀,是「被接納」出來的
很多家長說:「我家孩子一點時間觀念都沒有,總是磨蹭、拖延、說話不算數。」
但如果我們回頭想一想——
我們是否給過他自己「掌控時間」的機會?
我們是否允許過他練習「自己決定什麼時候結束」?
我們是否耐心地陪他「一次次失敗」,再一次次總結?
其實,孩子的時間感,不是一天形成的,而是來自於我們每一次回應中的暗示。
當我們願意「等他10分鐘」,不是縱容他玩,而是在對他說:
「我相信你能做到。」
被信任的孩子,更願意努力去做到。
四:生活中,我們可以這樣做
面對孩子跟我們「談條件」,我們可以這樣回應:
①第一步:保持冷靜,用中性語氣回應
別急着說「不」,也別立刻答應,先用「哦,你想再玩10分鐘啊?」這類中性話回應。
這話傳達的信號是:我不是敵人,我願意聽你說。
②第二步:邀請孩子做選擇、定界限
比如:
「你自己看一下時間,現在是幾點?」
「媽媽提前1分鐘提醒你,可以嗎?」
這樣做的重點在於:讓孩子參與決定過程,而不是直接聽你命令。這樣,他才更願意為結果負責。
③第三步:事後總結,強化經驗
不管他有沒有做到,我們都可以回顧一下:
「你說好的10分鐘,結果說到做到,媽媽很欣慰。」
或者:
「超時了幾分鐘,要不要下次我們換個方式?你覺得哪個方法效果更好?」
這,才是建立自我控制的關鍵步驟。
孩子的每一次「多玩10分鐘」,我們都可以選擇:
是把它當成「對抗命令的壞習慣」;
或者當作「成長能力的訓練場」。
你的一句話,不只是回應了一次小小的拖延,
更可能,悄悄決定了他未來時間管理和人生自律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