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孩子是不是「讀書的料」,7歲前就能看出,很多父母不懂其中道理

當娃還小的時候,三天兩頭被鄰居阿姨、親戚大姐盤問:「認字了沒有?」、「會不會背詩?」、「會寫字嗎?」

問着問着,我們自己也開始嘀咕:我家孩子,是「讀書的料」嗎?將來成績會咋樣啊?

孩子是不是讀書的料,7歲前,確實能看出一些苗頭。

但更重要的是——天賦只是起點,真正拉開差距的,是後天的養育。

一:幾個誤區我們要了解

孩子7歲前,我們會陷入一些誤區,這些我們要了解:

①愛動的娃,真就學不好?

「我家妞妞太能蹦了,根本坐不住,一學字就東張西望,這是不是沒戲了?」

如果你也有這樣的煩惱,先別着急。

研究發現:孩子7歲前,大腦發育極不穩定,控制力、耐心這些能力,都還在建模階段。

換句話說,愛動的孩子,大多是因為大腦連線正在飛速搭建,而不是天生專注力差。

一個愛動的小孩,背後可能藏着旺盛的好奇心和探索力。

真正該擔心的,不是他動,而是他連動都懶得動。

別小看孩子的亂蹦亂跳,那是未來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小火苗。

②字認得早,就一定聰明?

「我家娃兩歲多,就認識100多個字了,別家小孩還在磕磕絆絆,這是不是贏在起跑線了?」

這話聽着,是不是特別心動?

可惜,現實往往啪啪打臉。

表姐家的兒子,從小被表姐帶着認字,3歲能背唐詩,5歲能寫上百個字。

一時間,全家人都覺得,他這智商,起飛了。

結果上了小學,成績平平,做作業粗心大意,讀書沒耐心,理解力跟不上。

認字早≠真正的學習能力。

因為認字,是一種機械記憶。

孩子7歲前,是「圖景式記憶」,也就是一想到什麼,他們腦海里浮現出來的,是一幅幅圖像和場景。

而孩子認字,只是機械地「記住」,並沒有真正理解它們,也沒有形成圖景。以後若隔一段時間不記,他就忘了。

所以,孩子7歲前,很多看上去「聰明」的表現,不一定將來就學習好。而看上去「差勁」的表現,也不一定將來就真笨。

不過,孩子的表現,也不是完全看不出以後的發展,當他有一些特質時,將來還真可能是「讀書的料」。

二:7歲前的哪些信號最重要?

7歲前,孩子以下這4個方面,我們可以多關注。

①遇到不會的事,是放棄,還是嘗試?

小時候的孩子,遇到難題,兩種反應特別典型:

一種是「我不會」,撒手就跑;

一種是「我不會」,但還是想辦法瞎琢磨一下。

如果容易放棄,那孩子在學習遇到困難時,大概率也是逃避。

但如果,孩子遇到問題會想辦法琢磨一下,那他將來學知識,遇到不懂的,也大概率願意鑽研一番。

②注意力,能集中多久?

在孩子的世界裏,注意力就是「讀書的油箱」。油多油少,跑得遠不遠,全看這一塊。

7歲前,注意力標準大致是這樣的:

●3歲:能安靜聽故事5分鐘左右;

●4歲:能聽10分鐘,自己搭積木15分鐘;

●5歲:可以做一件事20分鐘以上;

●6–7歲:可以獨立完成30分鐘的簡單任務。

當然,每個孩子有自己的獨特性,不必死卡時間。

但如果,孩子一坐下來就扭啊扭、摸這摸那、兩分鐘靈魂出竅……那是真的要注意了。

③有沒有「語言表達欲」?

你有沒有發現,有的孩子特別愛講?

看到一隻蝴蝶,都能嘰嘰喳喳講半天;

聽完一個故事,恨不得加戲再演一遍;

甚至看動畫片,也能一邊看一邊解說劇情。

咱們別嫌吵,這種孩子,語言表達能力早期爆發,是未來閱讀理解、作文能力的重要底子。

如果孩子總是能把自己的想法、感受、看到的事情表達出來,說明他腦子裏有素材、有邏輯、有組織語言的能力。

這些,都是未來語文成績、甚至整體學習能力的重要能力。

④有沒有發自內心的「好奇心」?

在我們大人眼裏,孩子一天到晚「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是煩;

但在孩子的成長規律里,他無數個「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是寶。

一個孩子,凡事都愛刨根問底,哪怕問題奇奇怪怪,都是他大腦在思考。

這種不斷追問、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勁頭,就是未來學習科學、數學、邏輯思維的原動力。

怕的是什麼?

怕的是——啥也不問,啥也不感興趣,啥也不想知道。

三:我們能做些什麼?

那我們到底怎麼幫孩子,培養這些「讀書的底子」呢?

✔故意「讓孩子犯點難」,練他不輕易放棄

很多家長一看到娃卡住了,就忍不住手伸出去:「哎呀來,媽媽幫你。」

別急!下一次,試試把手縮回來,說:

「你自己再試試,我看你快成功了。」

比如:

穿衣服卡扣子,不幫,鼓勵多試兩次;

拼圖拼不出,不提示答案,只說「你覺得哪塊像?」

你不讓他卡一會兒,他就永遠學不會爬出來。

✔每天一個「專注小遊戲」,培養孩子的定力

練專注力,試試這些小遊戲,操作簡單:

「靜靜看圖」:給他一張圖,看看能不能看出多少細節,讓他說給你聽;

「找不同」:有很多找不同的繪本,訓練觀察力和集中力;

「講故事」:講完一個故事,讓他複述一遍,鍛煉記憶+注意力;

每天練一點,孩子的專注力,就會悄悄萌芽。

✔多跟他「瞎聊」,激發語言表達欲

不要怕孩子嘰嘰喳喳,那是語言能力在起飛!

我們可以每天問這樣的問題:

「你看見最有趣的東西是什麼?」

「你能不能給我講個你自己編的故事?」

「如果你是超人,你會怎麼去上學?」

你會發現,孩子開始組織語言、建立邏輯、講出自己的世界。

別糾正他語法,不要打斷他亂編,你只需要認真聽,偶爾追問一兩句。

✔一起當個「問題王」,養孩子的好奇心

我們可以跟孩子比賽提問!

看到一個場景,就一起玩「十萬個為什麼」:

下雨了,問:「你覺得雨從哪裏來的?」

路上堵車,問:「你覺得為什麼大家都不動?」

花謝了,問:「它是不是傷心了?」

孩子不會答?不要緊!你說:「不知道?那我們去查查。」

這不就是最好的學習習慣嗎?

孩子是不是「讀書的料」,其實就藏在他生活細節里。

我們只需要——

每天陪他面對一點點困難、坐下專心做一件小事、講出一點自己的感受、問出一個新的問題。

就是這麼簡單。

責任編輯: 吳莉亞  來源:布穀媽媽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5/0514/2218792.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