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0日至12日,中美兩國在瑞士日內瓦展開自新一輪關稅戰爆發以來的首次高層面對面談判。中方由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率團,美方則由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Scott Bessent)與美國貿易代表賈米森·葛里爾(Jamieson Greer)領銜,陣容強大,全球矚目。
這是一場意義非凡的交鋒——不僅是對145%與125%高關稅的回應,更是一次驗證中美之間是否還能說出"共同貿易語言"的艱難試煉。
一、破冰並非輕鬆,"談崩"系誤傳
談判伊始便籠罩在疑雲之中:多家媒體報道何立峰中途離場,而美方代表"面帶微笑離開",輿論一度解讀為"談崩"。但事實很快澄清——中場離席只是例行午餐安排,數小時後雙方重新回到會場繼續磋商。
這一小插曲,反而凸顯出一個根本事實:戰略互信早已喪失,信任赤字之深,使得任何動作都能被外界放大為"破裂信號",這是這場談判最先需要克服的"情緒障礙"。
二、關稅戰背景:壓強驟升,企業苦撐
自川普今年1月重返白宮以來,美方持續加碼對中徵稅,稅率從最初的45%一路飆升至145%,幾乎覆蓋所有中國產品,並附帶對中企與個人的制裁,理由包括"不公平貿易"、"芬太尼(Fentanyl)原料出口"與"結構性補貼"。
中國則以最高125%的報復性關稅回擊,致使雙邊貿易量驟減——4月對美出口同比下滑17.6%,對美順差減少近25%。但整體出口卻增長8.1%,顯示出"繞道東盟"的策略依然效果顯著。
然而,來自家具、玩具、紡織等行業的反饋已極為嚴峻,企業倒閉、訂單驟減、裁員潮初現。此時重啟談判,既是政治試探,更是一次"經濟求生"。
三、談什麼?三大分歧直擊制度本質
1.關稅豁免與退坡機制
中方希望比照他國,爭取90天的關稅豁免期,並探討關稅的逐步退坡機制;
美方則強調,"必須看到中方讓步",才有可能將稅率從145%調降至80%甚至更低。
2.經濟結構問題
美國要求中國放棄國家主義與重商主義模式,增加消費、開放市場、降低國企特權;
中國則反駁此舉屬於干涉內政,並要求美方明確希望中國增加進口的具體商品清單。
3.芬太尼與政治附帶議題
美方堅持將芬太尼問題納入談判,要求中方通過黨內系統整頓相關化工企業;
中方則視此為**"傲慢無禮"**,觸及國家主權底線。
本質上,和一般關稅談判不同,中美談的不是"價格與貿易額",而是"制度與路徑"。正因如此,談判不僅難談,而且極易"踩紅線"。
四、可能成果與談判路徑
儘管分歧巨大,但仍有可能在以下幾個方面達成"低階成果":
1、階段性"暫停加征"協議,為後續談判爭取時間與空間;
2、中方承諾短期內增加美農產品與能源進口,換取有限關稅下調;
3、成立"芬太尼管制對話小組",象徵性回應美方國內政治需求;
4、建立"雙軌談判機制",將技術與政治層面議題分開處理,防止"一碰就崩"。
最終,是否能達成類似2019年"第一階段協議"的框架協定,仍待觀察。
五、風險與挑戰:脫鈎陰影未散
即使此次談判不至破裂,長期風險依舊高懸:
1、結構性脫鈎持續深化:供應鏈"去中國化"、科技與金融領域設防已從口號變為行動;
2、外貿地理重構加速:中方對東盟出口激增20%以上,雖然短期有效,但從長期看,對美直接通道被壓縮;
3、政治變量頻現:芬太尼、人權、台海、南海等敏感議題,隨時可能令經貿談判"再度翻車"。
六、總結:願意談,總是好事;能否談成,仍是懸念
這場談判不是終點,而是測溫計。溫度太高,全球都將發燒;節奏打亂,雙方都將滑落。
中美能否談攏,難點不在技巧,甚至不在一般性的讓步,而在是否有足夠的制度柔性與戰略耐心。此刻的中美貿易談判,事實上如同在高空鋼索上行走——任何微風都可能導致墜落,任何讓步都可能引發國內輿論反彈。
但即便如此,正如瑞士經濟部長帕姆蘭(Guy Parmelin)所說:
"雙方能夠坐下來談,本身就是一種成功。"
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