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4月正式對多項中國商品實施最高達145%的懲罰性關稅,中國則反制對美國商品加征最高125%的報復性關稅。受此影響,中國企業搶在關稅生效前加緊出貨,導致3月出口暴增逾12%。
中國製造業放緩2023年12月以來最低
然而,中國4月的製造業已出現放緩,相關指標降至自2023年12月以來的最低水平。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4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降至49.0.此指數若低於50即代表製造業萎縮。這個數值遠低於《彭博社》預估的49.7.也比3月的50.5明顯下滑,當時還創下12個月以來新高。
保銀資產管理有限公司(Pinpoint Asset Management)首席經濟學家張智威(Zhiwei Zhang)認為說:「(中國)4月製造業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走弱,明顯是貿易戰的結果,由於政策不確定性影響商業決策,未來中美雙方的宏觀經濟數據恐將進一步轉弱。」
高盛、野村:關稅若繼續近1600萬工作機會面臨風險
高盛(Goldman Sachs)估計,若關稅長期持續,中國可能有多達1.600萬個工作機會面臨風險,主要集中在出口、批發與零售等產業。
中共在3月的關鍵政治會議上承諾,2025年要在城市地區創造1.200萬個就業機會,並重申經濟成長率目標為5%,與2024年持平。但多數經濟學家認為這項目標過於樂觀。
野村證券的研究報告指出,若中國對美出口減少50%,將立即導致約570萬人失業。若考慮長期連鎖效應,失業人數可能增加至1.580萬人。
美國重創Temu、Shein中國電商平台
對中國更雪上加霜的是美國於5月2日實施新規定,封堵原本讓低價商品可免稅進口美國的漏洞,這主要是衝擊中國企業。
之前超過九成進口美國的包裹適用微量豁免規定,凡商品價值低於800美元即可免稅。
但從5月2日起,這類商品將被課以120%的關稅或固定費率。這項變革預料將重創Temu與Shein等中國電商平台的商業模式。
中國經濟尚未復甦內需與房地產仍低迷
其實,中國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自疫情以來一直未能完全復甦,現也正面臨內需疲軟與房地產市場長期低迷的雙重挑戰。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分析人士黃梓純(Zichun Huang)說:
「隨着外需降溫,中國經濟正面臨愈來愈大的壓力,儘管當局正加碼財政支出,但這難以完全抵銷不利因素,我們預估今年經濟成長僅有3.5%。」
2024年中國政府已推出多項強力刺激措施,包括降息與鬆綁部分購屋限制,企圖提振經濟動能。
由於美國高關稅帶來的衝擊,國際貨幣基金(IMF)、高盛與瑞銀(UBS)近期均下修對中國2025年及2026年的經濟成長預測,且無一機構預期中國能達成官方設定的成長目標。
中共外交部《不跪》給其他被中國霸凌國家的示範影片?
面對各方看壞中國經濟,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趙辰昕宣稱,他對中國2025年達成5%的經濟成長充滿信心。
根據官方新華社報道,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也在上海主持經濟社會發展座談會時呼籲,要主動因應國際環境變化,並「優化」經濟政策與發展佈局。
與此同時,中國也加強宣傳戰。中共外交部在4月29日釋出影片《不跪!〉,指控美國霸凌中國及其他國家。
中國非市場行為的自力更生
但是眾所皆知,中國的行為不像是一個面臨經濟重創風險的國家,習近平日前對外說:
「中國70多年來一直靠自力更生和艱苦奮鬥發展......從未靠過別人的施捨,也不怕任何不合理的打壓。」
習近平的信心部分來自中國對美國出口的依賴已不如10年前那麼高。
但事實是,川普的關稅與施壓,其實只是刺激了中國經濟本身「已存在」的痛點。房地產危機、就業不穩與人口老化讓中國人無法如政府所盼地積極消費。
崩盤的房市中國空屋夠3億人住
中國有14億人口,理論上是個龐大的內需市場,但現實卻是人民並不願意在經濟前景不明朗的情況下消費。造成這種情況的主因不是貿易戰,而是房市的崩盤。
許多中國家庭把畢生積蓄投入房地產,但過去5年房價卻暴跌。即便房市下滑,房企仍繼續在推出建案。中國國家統計局前副局長賀鏗2年前坦言:「最極端的估計是空屋夠3億人住。」
中國各省隨處可見未完工或無人入住的建案。一排排灰色水泥大樓,有的像廢墟,也有的裝潢完善、窗簾整齊、園藝精美,乍看像是新社區,但晚上沒燈,就能看出裏面根本沒人住。
中國山西太原古寨村近百棟別墅預售屋早成了荒煙蔓草的爛尾樓。截至目前為止,光太原市就已經有10處爛尾樓。(圖/中新社)
中產階級的憂慮拿得到退休金?
建案遠遠超出實際購屋需求。5年前,中國政府對建商借貸設下限制,但對房價與消費者信心造成的傷害已無法挽回。
根據路透社2月的調查,分析師預測今年房價將再下跌2.5%。
然而,中產階級的憂慮不止於房價。他們擔心政府是否能提供足夠的退休金。未來10年間,將有約3億名50至60歲的勞工退休。
中國社科院2019年的估計指出,政府的養老金基金可能在2035年耗盡。他們也擔憂下一代是否能找到工作。數以百萬計的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
補助、補貼、提高薪資、休假福利⋯⋯能振興中國經濟?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趙明昊也說:「中國對與川普政府的談判本就沒有太高期待......真正的戰場在於中國國內政策的調整,例如如何刺激內需。」
為了振興經濟,中國政府宣佈投入數千億人民幣,包括托育補助、提高薪資與休假福利,也啟動了總額410億美元的消費補貼計劃,針對家電、電動車等產品給予折扣。
但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軍教授認為說:「這種做法無法長久,我們需要的是長期機制,要開始真正提升居民可支配所得。」
對習近平來說,這件事相當迫切。他在13年前上任時所承諾的共同富裕,至今仍未實現。
中國的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公司(CATL)為全球市佔率第一的電動車電池生產大廠。(圖/CATL)
川普關稅和科技圍堵打壞習近平佈局
如今則是前景充滿不確定性,除了疫情之外,從川普第一任期歷經拜登到川普第二任期的各種關稅戰與科技圍堵可能打亂習近平的佈局。
例如,美國對中國出口關鍵晶片的限制,包括近期對英偉達進一步設限就是為了遏止中國的科技野心。
儘管如此,中國製造業在基礎建設與熟練勞動力方面有數十年的優勢,美國企業短時間很難找到替代方案。
川普第一任期美中貿易戰中國已尋求出口多元化
川普第一任期時,中國就開始尋求出口多元化。中國擴大與東南亞、拉丁美洲與非洲的關係。
此外,一帶一路倡議雖然充滿爭議,但也在某種程度上鞏固中國與南方世界(Global South)的連結。
這種多元化戰略開始獲得回報。根據洛伊研究所(Lowy Institute)的數據,如今超過145個國家與中國的貿易往來超過與美國的數量。而2001年當時,選擇與中國作為最大貿易夥伴的國家只有30個。
美中關稅戰傾銷惡性競爭再度衝擊東南亞?
隨着川普對盟友與對手都發動關稅攻勢,有人認為習近平能藉機顛覆美國主導的全球秩序,塑造中國作為穩定的替代貿易夥伴與全球領導者的形象。
關稅宣佈後,習近平選擇東南亞作為首度出訪地點,意在拉攏因美國關稅而感到焦慮的鄰國。
不過,東南亞國家也會擔心原本出口美國的中國產品,轉而傾銷到自己的市場。2016年川普加稅後,就有大量中國廉價產品湧入東南亞,重創當地製造業。
聶輝華說:「約有兩成的中國出口原本是賣到美國,若這些產品改轉往其他區域市場,可能引發傾銷與惡性競爭,甚至造成新的貿易摩擦。」
美中關稅戰中國可以撐得比美國久?
此外,中國本身也在貿易戰前科緓緓。過去幾年,中國曾對其他國家實施貿易報復、公開經濟脅迫。
2020年,澳洲要求調查武漢肺炎病毒的起源,中國認為這是針對中國的政治弄,隨即對澳洲的紅酒、大麥加征關稅,還以生物安全為由限制部分牛肉、木材、煤炭、棉花與龍蝦進口,導致部分澳洲出口品短時間幾近歸零。
2020年,澳大利亞要求調查武漢肺炎起源而遭到中國以經濟脅迫手段反制,限制部分澳洲商品進口。
照片中時任澳洲總理莫里森正努力推銷澳洲龍蝦及其他物產。圖/Scott Morrison(ScoMo)
澳洲國防部長馬勒斯(Richard Marles)4月初表示,隨着美中貿易戰升溫,澳洲不會牽着中國的手一起走。因此,中國過去的作為可能會限制習近平當前的外交手腳,而且許多國家也未必願意在美中之間選邊站。
儘管挑戰重重,習近平可能還押注中國有本錢承受這場大國競爭中的經濟衝擊,比美國撐得更久。
整體而言,上次貿易戰讓中國出口市場多元化,這次則讓中國回頭審視自身的結構性問題,對中國來說是否能脫困,主要還是看北京的應對,而非單看華府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