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以德克薩斯州為家的華裔美國人的故事

以德克薩斯州為家的華裔美國人的故事

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的統計,德克薩斯州擁有美國第三大亞裔美國人口,華裔美國人在德州亞裔中佔比最大,其中一些華人家庭早在150多年前就定居德州。

華裔美國人世代居住在這個「孤星之州」(Lone StarState)。他們的故事可能不像加利福尼亞州或紐約市華人那樣家喻戶曉,但他們的故事卻與美國歷史息息相關。

在萊斯大學(RiceUniversity)的休斯敦亞裔美國人檔案館(HAAA)仍然保留着他們的故事,並與新世代分享。這個檔案館於2009年成立,目前其數據庫中有約500人的口述歷史,為了解過去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窗口。

「口述歷史給你一種即時感,也許更不拘禮節。而它也是未經過濾的,」HAAA聯合創始人兼項目經理安妮·趙(Anne Chao)說。

檔案館還保存了休斯敦亞裔美國人的紀念品和文物。休斯敦以石油和天然氣工業而聞名,也因太空探索而聞名,還是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約翰遜航天中心(JohnsonSpace Center)的所在地。

艾伯特·朱

一位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的休斯敦取得成功的美籍華人叫艾伯特·朱(AlbertGee,音譯),他當時被認為是華人社區的非官方市長。朱曾與荷里活名人一起出現在當地報紙的社會版上,並曾被邀請到理查德·尼克遜(RichardNixon)總統的白宮。

朱於1920年出生在密歇根州的底特律,他和家人搬到了新奧爾良,在那裏開了一家洗衣店。1927年,朱的父譴磨世後,不會說英語的母親決定帶着孩子回到他們在中國的家,希望她的三個兒子能一個接一個地回到美國,他們也確實回來了。

「艾伯特回到美國時才大約11歲,」他的女兒琳達·吳(Linda Wu)說。「他成天就是工作、工作,賺錢寄回國內給他的媽媽。」

朱和他的義父一起回到美國,在加利福尼亞州三藩市生活了幾年。最後,在親朋好友的幫助下,朱最後在休斯敦落腳。

他後來開了雜貨店和餐館,吸引了荷里活的名人,他們來休斯敦時會住在附近的酒店。吳有歌手埃爾維斯·普雷斯利(ElvisPresley)和喜劇演員鮑勃·霍普(Bob Hope)等名人在餐館合影的照片,其中一些照片就在她父親旁邊。

幫助新移民

吳說,她的父母視自己為美國人,但從不忘記自己的根。她的母親簡·英格(JaneEng)是中國移民的孩子,在德克薩斯州出生和長大。

「我總是記得不同的人來雜貨店和我們一起生活,他們的家人在這裏紮根,」她說。

通過幫助新移民,定居的華裔美國人推動了休斯敦朱氏的擴展。然而,並不是休斯敦的所有朱姓人士都有血緣關係。

關於休斯敦一些朱氏家族的故事可以在HAAA的數據庫和1998年的選集《德克薩斯州休斯敦的朱氏家族》(The Gees inHouston, Texas)中找到。

「對於朱氏來說,據了解我們來自中國大約三到四個村莊,」羅金·吉·卡爾弗特(Rogene GeeCalvert)說,她為選集貢獻了關於她父親大衛·朱(David Gee)的故事。大衛·朱與艾伯特·朱沒有親屬關係。

大衛·朱

1920年代末,大衛·朱從中國移民到美國,當時正值《排華法案》(Chinese ExclusionAct)實施,該法案允許中國商人、外交官和學生入境,但禁止勞工入境。朱抵達時只有17歲,但他的護照上顯示他比實際年齡小4歲。他就是所謂的「紙兒子」(paperson)。

「『紙兒子』和『紙女兒』是對那些購買假證件者的稱呼,」三藩市灣天使島州立公園的教育工作者凱西·德克斯特-李(CaseyDexter-Lee)說。從1910年到1940年,天使島的部分地區曾作為主要的移民站。

「買紙兒子身份的花費是,每一歲大約100美元,」她說。「所以一個10歲的孩子購買假證件大約需要1000美元。」

抵達美國後,大衛·朱在天使島移民站被拘留了近一年。最終,他獲得了居留許可。

大衛·朱在三藩市與一位親戚一起工作。1938年,他搬到休斯敦,待在一位家人的朋友家。他回到三藩市結婚,然後把妻子帶到休斯敦,在那裏從事雜貨生意。

「當然,那裏有歧視,語言障礙也是自然存在的,我們不知道該如何摸索應對......如何出行,該做什麼,」卡爾弗特說。「所以,一些口才好、在主流社區受尊重的長者確實幫助了我們一家。」

休斯敦和吉姆克勞法

趙說,第一波大批的中國移民於1940年代和1950年代抵達休斯敦。當時,德克薩斯州和南部各州通過一系列被稱為「吉姆克勞法」(JimCrow laws)的法規,將種族隔離合法化。

「盡避休斯敦也受吉姆克勞法的約束,但該法律的實施方式與其他南部各州不同。因此,休斯敦的公平感更強,」趙說。她補充說,包括華裔美國人在內的人們之所以定居休斯敦,是因為這裏「感覺有商機」。

德州華裔既不是黑人也不是白人,在吉姆克勞法下處於灰色地帶。

「他們處於中間位置,取決於社區或周圍的人們對他們的接受程度,」華盛頓華裔美國人博物館(Chinese AmericanMuseum)高級顧問江權活(Ted Gong)說。

作為休斯敦餐飲協會(Houston RestaurantAssociation)會長的艾伯特·朱在1960年代初參與了打破該市餐館行業種族隔離的努力。

幾十年後,他在社區的工作在2023年為德克薩斯州學生製作的網絡漫畫中被永久記錄下來。

該漫畫是亞洲協會德克薩斯分會(Asia Society Texas)開發的免費網站《亞洲歷險記》(Adventures ofAsia)的一部分,該網站還與HAAA合作,為教師創建了名為《課堂上的亞洲》(Asia in theClassroom)的課程指南。

「我們的亞裔美國學生尤其表示,他們希望看到自己在課程中得到體現,」亞洲協會德克薩斯中心教育和外聯主任詹妮弗·卡普拉爾(JenniferKapral)說。

根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Center)的數據,從2000年到2019年,美國的亞裔人口幾乎翻了一番,預計還會繼續增長。但卡普拉爾說,許多教科書都沒有提到在美國定居的亞洲人的歷史。

「有一項研究調查了全美30本歷史教科書,發現只有一半提到了亞裔美國人的歷史。而在這一半中,整本教科書平均只提到了一到兩頁。所以,這是一個很大的空白。」

亞裔美國休斯敦人正在填補這一空白,方式是分享他們的故事,保存他們過去的文物並教育下一代了解他們的祖先如何在德克薩斯州最大的城市為自己開闢一席之地。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VO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5/0315/2190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