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預言成真:氫在納米級成為超流體

研究發現,超低溫下氫納米糰簇展現無摩擦流動,驗證半個世紀前的預測,或革新清潔能源技術。

半個多世紀前,物理學家Vitaly Ginzburg大膽預言,液態氫可能具備超流特性——一種無摩擦的神奇量子狀態。此前,這種奇景只在氦氣中見過。如今,這一猜想終於被證實。由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BC)的化學家領銜的國際團隊,在《科學進展》上公佈了激動人心的發現:氫在納米尺度下也能化身超流體。

想像一下,液體在流動時完全沒有阻力,像科幻電影裏的魔法般順暢。氦在1936年首次展現這種超流特性,原子能在極窄通道中暢行無阻。某些氣體也能有類似表現,但氫一直是個難解的謎。它在-259°C就凍成固體,想研究液態幾乎不可能。可研究團隊另闢蹊徑,把氫分子小團簇困在-272.25°C的氦納米液滴中,讓它保持液態。

UBC的Takamasa Momose教授是這項研究的靈魂人物,他專注於冷分子研究。他和日本RIKEN及金澤大學的同事們設計了一個巧妙的實驗:在氫團簇中嵌入一顆甲烷分子,用激光脈衝讓它旋轉。甲烷就像礦井裏的金絲雀,如果它轉得更快且毫無阻力,就說明周圍的氫成了超流體。當團簇包含15到20個氫分子時,甲烷果然旋轉得毫無阻礙,證明氫進入了超流狀態。

「第一次在微小液氫滴中看到甲烷光譜那麼清晰時,我們簡直欣喜若狂,」曾在UBC攻讀化學博士的Hatsuki Otani回憶道,「這是氫超流性的強烈信號。後來金澤大學團隊的理論計算跟我們的實驗數據完美吻合,感覺像拼圖終於完整。」

為什麼要研究這個?Momose教授解釋:「這不僅讓我們更懂量子流體,還可能為清潔能源帶來突破。」氫是燃料電池的關鍵原料,副產物只有水,環保得無可挑剔。可生產、儲存和運輸的難題一直拖後腿。如果超流氫的無摩擦特性能用到現實中,或許能催生更高效的儲運技術,加速清潔能源的發展。

這項發現讓人既驚嘆又期待。50年前的預言,如今在微觀世界裏綻放光芒。未來,它會不會從實驗室走向日常生活,改變我們的能源格局?值得拭目以待。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phys.org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5/0302/2183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