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中年後最好的活法:入世,不入局

命運的棋局艱深複雜,從來就不會因為你想要什麼,就給你什麼。 我們只能以入世的態度去爭取,然後以出世的態度看待過程起伏得失,少求成多深耕。 這樣,你才會擁有穩中取勝的底氣。

心理學上有個「穿針效應」,很多人應該都體驗過。

縫衣針穿線時,你越全神貫注地盯着它,手就越容易抖個不停。

當你放鬆狀態,不以為意時,反而總能輕輕鬆鬆把線穿好。

這個「針眼」,就像我們人生中可能遇到的種種「困局」。

很多時候,不是事情本身有多複雜,而是你對其求之過切,以至在不自覺間着了它的道,淪為局中人。

人到中年,最好的活法,是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不刻意強求,不用力過猛,只以輕盈從容的姿態,走好這盤充滿考驗的人生棋局。

01

感情局:惜緣,但不攀緣。

歐陽修有句詞:漸行漸遠漸無書,水闊魚沉何處問。

我們都曾期待一生相伴的情意,但知交零落,半路散場才是人生常態。

到了一定年齡,還是太執着於把一段關係抓在手中,只會讓人受困於情局,傷心傷神。

美國作家哈珀·李和和杜魯門·卡波特,曾是一對相識於微時的朋友。

倆人都愛好文學,也都樂於做對方文學創作之路上的盟友,互相鼓勵,彼此扶持。

直到1960年,哈珀·李的小說《殺死一隻知更鳥》完稿並得以出版。

一開始,卡波特還很為她感到高興,然而在其登上美國最受歡迎作家榜首後,情況就變了。

哈珀·李的大獲成功,讓卡波特有了落差心理,並因此漸生不滿,有意製造各種矛盾疏遠她。

後來,卡波特甚至對外宣稱自己才是《殺死一隻知更鳥》真正的作者,讓哈珀·李受到不少讀者的攻擊。

哈珀·李沒有多做解釋,相比於外界的誤解,真正讓她傷心的,是好友那張陌生訣絕的臉。

哈珀·李選擇了從此退出公眾視野,回到鄉下過半隱居生活。很認可這樣一句話:人與人相處,本質上是互相篩選的過程。

當關係從親密無間變得漸行漸遠,那就說明彼此已經不再匹配,到了該結束的時候了。

要想破解此局,我們需要做的唯有順其自然。

珍惜所有的不期而遇,看淡所有的不辭而別。

導演賈樟柯在老家有一位朋友,兩個曾相伴走過多年的青春時光,結下了深厚的友情。

後來,賈樟柯打算離開汾陽去北京生活,好友雖然不舍,卻鼎力支持他的決定。

幾年後,賈樟柯在北京電影學院得以和這位朋友重聚。

起初賈樟柯以為對方是有事到北京,順便來找他,聊天后才知,好友其實是特地來看望他的。

飯後賈樟柯盛情挽留,可好友知道他事務繁忙,沒有太多時間做陪,堅持當晚就回汾陽。

就這樣,好友坐了20多個小時的火車來回,只與他匆匆見了一面。

多年後,每當有人問賈樟柯怎麼理解「情義」二字,他都會講起了這個故事。這個故事,也給我很深的觸動。

中年人的生活,各有各的忙碌。

而經營一段感情最好的方式,莫過於彼此在意,各自隨意。

不把關係看得太重,學會隨緣惜緣不攀緣,我們方能跳出情局之殤,享受一生所遇。

02

社交局:合群,但不迷失。

都說樹怕枯,人怕孤。

生活中,很多中年人為了融入身邊圈子,不傷及和氣,都在不遺餘力地扮演「老好人」的角色。明明感覺身體已經很吃不消了,但就算硬着頭皮撐着勁,也要堅持去參加各種酒局飯局。

明知自己跟某些人並不同頻,卻又害怕遭到排擠孤立,只好勉強自己說奉承話做違心事。

然而曲意逢迎他人,到頭來往往是掉入社交迷局,既換來輕視,又弄丟了自己。

日劇《風平浪靜的閒暇》中,女主人公大島就過了很多年這樣的生活。

在公司里,大島總是最好說話的那個人,面對同事們故意推給她的工作,她從不拒絕。

女同事們一起自拍合影,大家都美美的,只有她閉着眼睛,表情沒抓好。

可她根本不好意思讓大家重拍,只能任由自己的丑照被發到Ins上,還要微笑着點個讚。

直到她因為壓力太大而病倒住院。結果那些平時佯裝和她親近的同事們,如同集體消失了一般,連一通關心的電話也沒有。

經此一事,她終於領悟:強行合群,反而會讓人活得更孤獨。成年人到底有沒有合群的必要?

在我看來,與人為善,經營好人緣人脈,是一種能力。但如果需要以自我犧牲為代價,那就違背了原有的意義。

成熟的做法,是煉就合群而不失其獨的智慧。

在公眾眼中,莫言是一個很好相處的人。

作為國內頂級作家,他待人接物不擺架子,說話時臉上總帶着真誠的笑容,讓人毫無距離感。

但平易近人的莫言,卻一直堅持一個原則:非必要不接受採訪,不出席應酬活動。

特別是獲得諾獎後,不勝其擾的他直接在一次文學論壇上表態:

「今後大家最好不要邀請我,多麼光彩的事我都不參加。大家各干各的,我用新作回報你。」

事實證明,也正因他敢於拒絕無效社交,才有精力在文學創作上持續精進。

誠如我很喜歡的一句話:

清醒的處世之道,是既能與萬物共鳴,又能保持內心的寧靜與超脫。

人到中年,自恃清高不是真清高,能讓人相處舒服卻又不迷失自我,才是真風骨。

當你做到以局外人的隨和淡然,穿行於人際紛繁,你也就活出了天地皆寬的篤定安然。

03

事業局:爭取,但不強求。

有沒有發現,人在年輕的時候,大多經歷過一個自命灑脫,視金錢如糞土的階段。

可在經受生活捶打,領會現實殘酷後,往往又開始另一種極端,變得急功近利。

把絕大部分時間精力都用來營營汲汲搞事業,賺大錢,以為這樣就能為自己攫取到安全感。

卻忘了欲望無止境,人一沉迷於追求成功,註定會背離初心,走入事業上的死局。

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曾是致力於做發財夢的投機主義者。

然美夢易做卻難圓,各種投資為他帶來的只有屢屢挫敗。

他做海上保險業務,結果被海盜挾持了由他承保的船隻,生意因此而遭受巨大虧損;

他看準上層社會對香料的需求,籌錢辦了麝香貓農場,結果卻因銷售無門而致債務纏身。

有段時間,笛福還熱衷炒股,但一番折騰後,不僅沒賺到錢,還被套牢了所有的積蓄。

直到後來,為了維持生計,他在朋友的建議下,嘗試着靜下心來寫作。

成功才在此時翩然來到,《魯濱遜漂流記》為他贏得了歐洲「小說之父」的美譽。

有句老話說得好:小富靠勤,中富靠德,大富靠命。

命里沒有的東西,你越是強求,越會失望失意。

真正做成一番事業的,反而是那些修得平常心,不問前程只管努力的人。

賈平凹在寫完小說《廢都》後,遭到強烈抵制,人生跌入低谷。

後來法國一位翻譯家找上門,表示願以1萬美金買下《廢都》在法國的版權。

等簽完合同,賈平凹才意外得知,合同上寫的1萬法郎,與美金兩者相差四五倍。

這無疑又是一個沉重打擊,但最終賈平凹還是選擇了以平常心接受這個現狀。

沒想到,幾個月後驚喜突然降臨,法國版《廢都》竟一舉拿下了法國的「費米娜文學獎」。有道是:人生碌碌,競短論長,得失難量。

為生計奔忙,為讓自己和家人過更好的生活而勤勉工作,拼博奮鬥。

這些都是中年人應盡的責任,也是無法免俗的使命。

但命運的棋局艱深複雜,從來就不會因為你想要什麼,就給你什麼。

我們只能以入世的態度去爭取,然後以出世的態度看待過程起伏得失,少求成多深耕。

這樣,你才會擁有穩中取勝的底氣。

入世即俗人,但總有一些人,俗得和你我不太一樣。

真正通透的中年人,知世故而不世故。

他們既可深入塵世繁華,又可超脫其外,活出自我。

即使經歷再多紛擾歷練,依然能不困於情,不亂於心,不役於物。

責任編輯: 趙麗  來源:洞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5/0224/2180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