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一位叫air moving device的博主在海外論壇bsky上發帖子說,他對比了中國藥審中心共計1988份藥物一致性評價的結論和數據,發現其中幾款藥品,數據居然驚人一致而且精確到小數點後兩位數。
比方說上藥信誼藥廠和貴州天安藥業兩家生產的鹽酸二甲雙胍片,空腹時的AUC(藥物濃度—時間曲線兩根軸線的陰影面積)和Cmax(血液峰值濃度)居然完全一致。可問題是,貴州天安生產的是普通片劑,而信誼藥廠生產的是緩釋片。
這相當於說乃悟推着煎餅車,跑得和開布加迪威龍的朋友一樣快。
原丁香園的副主編夏志敏醫生也寫了同樣的質疑文章,輿論一時間沸沸揚揚。
很快,藥審中心回應說注意到了有關的情況,經過核實是:
編輯錯誤。
中國是從2017年開展藥品一致性評價工作的,要求結論都要對社會公開。到今天,1988份一致性評價結果平均下來,每天需要登記的藥品還不到一個。
這是哪裏冒出來的臨時工小編,每天一個都能編錯?
這段時間大家都醫藥的事情盯得很緊,主要是因為不久前政協委員鄭民華醫生對仿製藥藥效提出質疑。他認為在臨床使用過程中,一些仿製藥出現了:
血壓不降,瀉藥不瀉,麻藥不麻等現象。
這種節骨眼兒上,怎麼還有小編以身入局。
這裏乃悟要說句公道話,其實仿製藥本身沒什麼問題。美國處方藥中仿製藥佔比90%,日本70%,歐洲67%。中國大約佔了63%,還有不少提升空間。話說回來,便宜又好用的藥本身沒有原罪。
但問題是,要想保證仿製藥的效果和原研藥一致,就需要進行藥物一致性評價。
這個評價主要有三個指標,第一個叫藥物等效,就是藥物的主要活性成分、膠囊材料包裝等都要一致。
第二個是生物等效,就是藥物進入人體後,其吸收、利用率、代謝、藥物濃度峰值等等要和原研藥一致。
第三個則是療效等效,需要設置對照組,進行大規模雙盲隨機試驗。也是最直觀的標準。
乃悟查了一下,按照相關要求,藥物等效是所有開展藥物一致性評價的藥品都要做的。而部分藥品,可以豁免生物等效性評價。最後,只有沒有參比製劑的藥品,才需要做療效等效性試驗。
其中生物等效性,還有一個區間值。如AUC的要求是80%~125%。換句話說,仿製藥允許在吸收方面和原研藥:
有20~25%的誤差。
然而即使是這樣,仿製藥們要通過藥物一致性評價的難度也並不低。別的不說,一款藥要組織進行藥物一致性評價,其花費需要數百萬到數千萬不等。如果不成功,還要改進工藝重新來過,按照一些醫藥從業者的說法,其難度不亞於一些新藥的一期臨床測試。
問題是,經過10輪集采,各種仿製藥已經價格非常低。比如有着小牛奶之稱的丙泊酚,集采價格還不如大家買的一盒酸酸乳。
難度高、花費多、賺的還少,這裏面會不會出現你好我好大家好?
此外,乃悟還查到,藥廠申請藥物一致性評價,可能供給的是好的輔料,最好的工藝。但具體到生產時,可以變更輔料,比如一些昂貴的輔料更換成便宜的輔料,並且只需要向省一級藥監局備案即可。
這時候,藥審中心就是最後的守門員了。
媒體們這兩天說,藥物一致性評價的數據已經不能下載,夏志敏醫生的文章沒了,鄭民華委員的微博也看不見了。
別的國家守門員怎麼樣乃悟不知道,中國隊的守門員一直是墜好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