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中印決鬥場新政府 轉身投入印度懷抱

—親中的馬爾代夫新政府重啟與印度的關係為哪般?

印度總理莫迪與馬爾代夫總統穆罕默德·穆伊佐於2024年10月07日在新德裏海德拉巴宮交換諒解備忘錄。(印度外交部提供)

華盛頓—

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緊張之後,印度與馬爾代夫的關係似乎重回正軌。自馬爾代夫總統穆罕默德·穆伊佐(Mohamed Muizzu)去年10月訪問印度以來,他的三位高級部長在一個月內先後訪問了印度。

分析人士認為,馬累正在重新調整其外交政策,從親中反印的態度轉變為更加謹慎地平衡兩個亞洲巨人之間的關係,同時最大限度地從兩國獲得利益。他們認為,馬爾代夫當前的金融危機也對其恢復與印度的關係起到了促進作用。

馬爾代夫國防部長穆罕默德·加桑·穆蒙(Mohammed Ghassan Maumoon)星期三(1月8日)在新德里與印度國防部長拉傑納特·辛格(Rajnath Singh)舉行了會談。在會晤中,雙方誓言加強雙邊安全合作。印度重申加強馬爾代夫國防能力,提供國防平台和資產的承諾。雙方還討論了馬爾代夫得到印度支持的基礎設施項目。

此次高級別會談正值中國和馬爾代夫在新的一年裏實施自由貿易協定(FTA)之際。

自馬爾代夫總統穆罕默德·穆伊佐(Mohamed Muizzu)祖去年10月訪問印度以來,他的三位高級部長在一個月內先後訪問了印度。

這一系列的訪問是在馬爾代夫迫使印度從該國撤走70名軍事人員8個月後發生的。這些印度軍事人員的任務是操作三架飛機並提供人道主義援助。

在經歷了一年的相互指責和公開敵意之後,兩國關係迅速出現了積極的轉變。在短短几個月內,對馬爾代夫政府來說,印度已經從一個地區惡霸變成了一個戰略夥伴和親密朋友。

這印證了印度外交部長蘇傑生(Subrahmanyam Jaishankar)此前的說法。2024年3月3日,在回答有關當時印度與馬爾代夫關係緊張的問題時,他把希望寄托在堅持不懈的外交戰略上。

「在外交上,你總是抱有希望,是的,好的,堅持下去。誰知道有一天未來會怎樣呢?」他說。

天堂里的經濟問題

上周,到訪的馬爾代夫外交部長阿卜杜拉·卡利勒(Abdulla Khaleel)稱印度是「在需要時立即做出反應的國家」,並對印度「通過贈款和優惠貸款的及時援助」表示讚賞。

這位部長指的是印度最近的一批財政援助,其中包括7億多美元的貨幣互換協議,以阻止這個島國持續的債務危機。

除了減輕馬累(Male)的債務負擔,印度還加大了對馬爾代夫基礎設施和發展相關項目的投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大馬累連接項目。這是馬爾代夫有史以來最大的基礎設施項目,耗資超過5億美元。

處於困境時,印度是更可靠的合作夥伴?

位於坎培拉的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常駐高級研究員拉傑斯瓦里·皮萊·拉賈戈帕蘭博士(Rajeswari Pillai Rajagopalan)認為,印度提供的急需援助有助於恢復兩個鄰國之間的信任。

她對美國之音說:「在比較小的國家之間有一定的信心,即在事情變得棘手的時候,是印度成為那個可靠的合作夥伴。」

不過,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南亞研究所所長米高·庫格爾曼(Michael Kugelman)認為,雖然這一轉變意義重大,但這是印度與馬爾代夫關係的「自然發展」。

「這是馬爾代夫希望發展與印度和中國的關係的一個反映。它希望更好地平衡與二者的關係,」他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

去年10月,在面臨債務違約之際,馬爾代夫總統穆伊佐前往新德里,與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會晤。這次訪問使馬爾代夫得到印度的財政支持和建立全面經濟和海上安全夥伴關係的宣佈。穆伊佐稱印度是「一個關鍵的合作夥伴」,「在我們需要幫助的時候與馬爾代夫站在一起」。

這與幾個月前的情形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在2023年9月的選舉中,穆伊佐以「印度滾蛋」為競選綱領並贏得了選舉,上任後也對新德里冷不予理睬。他分別於2023年12月和2024年1月訪問了土耳其和中國,打破了把印度作為首個海外出訪目的地的傳統。

從中捕捉到機會的北京為新總統鋪上了紅地毯,並與他簽署了20項協議,其中包括安全合作、基礎設施發展和數字經濟等領域。

當穆伊佐還在中國時,印度-馬爾代夫關係因馬爾代夫的部長們批評了莫迪總理在社交平台X(推特的前身)上發佈的關於將印度洋群島拉克沙威普(Lakshadweep)作為旅遊目的地的帖子後進一步惡化。馬累的一些人認為莫迪此舉是為了把馬爾代夫的印度遊客吸引走。

馬爾代夫總統回國後間接批評了印度,聲稱他的國家不會被欺負。儘管他暫停了這些部長的職務,但它所引發的反彈在印度的名人和有影響力的人士發起「抵制馬爾代夫」運動的推動下,導致抵達馬爾代夫的印度遊客人數暫時出現了下降。

大國博弈下,小國在夾縫中求生存還是左右逢源?

美國和平研究所客座專家尼蘭蒂·薩馬蘭納亞克(Nilanthi Samaranayake)認為,比較小的國家與大國之間的爭端反映出這些國家渴望「更大的代理權和自主權」。

「馬爾代夫尋求儘可能多的機會增加與合作夥伴的貿易,提高其外匯儲備。這些夥伴必然包括中國,」她告訴美國之音。

新加坡拉惹勒南國際研究學院(S. Rajaratnam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的研究員丹尼爾·巴拉茲(Daniel Balazs)博士同意這一看法。

巴拉茲補充說:「這些小國不如大國強大,但它們確實有自己的政策,並試圖儘可能的以最佳方式駕馭國際關係。」

馬爾代夫外交政策的多樣化使中國得以在這裏取得重大進展。中國政府在馬爾代夫保持着強大的經濟存在。它在其旗艦項目「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基礎設施項目中投資了14億多美元。此外,自貿協定的實施有望推動本已不斷增長的雙邊貿易。最近,中國也成為馬爾代夫最大的遊客來源地之一。

中國投資的增加也提高了馬爾代夫的債務水平。中國政府持有馬爾代夫公共債務的20%以上,是單個債權國中最大的。

威爾遜中心的庫格爾曼指出,與印度和中國都達成交易的戰略可能「對馬累有利,如果它的牌打得好的話」。

他補充說:「馬爾代夫使自己處於從中國和印度獲得大量財政支持的地位。和許多較小的南亞國家一樣,馬爾代夫也正面臨經濟壓力,可以真正從亞洲兩個最重要經濟體的經濟支持中受益。」

馬爾代夫與許多南亞小國一樣,正在經歷經濟壓力,可以真正受益於來自亞洲兩個最重要經濟體的經濟支持。

成為中印大國競爭的決鬥場

在馬爾代夫試圖通過對沖獲得經濟利益的同時,它也日益成為中印競爭的地緣政治的決鬥場。

馬爾代夫是一個群島國家,擁有1,192個島嶼和52萬人口。它位於印度洋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之一沿岸的戰略位置。傳統上,馬爾代夫與它的大鄰國印度保持着密切關係,這確保了新德里在印度洋地區的影響力和強大存在。然而,在過去的十五年裏,中國與較小的島國建立了更深化的經濟和安全關係,並增加了自己的軍事活動,從而挑戰了印度的霸主地位。

中國擴大了自己的海軍力量,派出研究船對印度洋海底進行測繪,並在馬爾代夫和斯里蘭卡停靠。專家認為,這些船隻與中共軍方有聯繫,而且正在收集有關印度海上活動的敏感數據。

拉惹勒南國際研究學院的巴拉茲認為,中國的「影響力將繼續存在」,並將中國80%的能源供應依賴印度洋海上航線作為主要原因之一。

「中國的存在肯定會存在。它不會消失,」他補充道。

雖然印度可能暫時保住了其在馬爾代夫的利益,但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的拉賈戈帕蘭博士告誡說,不應將最近的事態發展視為印度的勝利或中國的損失。

「這不會很快結束,我們也不絕應該只看得失。這是一個非常多變的局勢。事情會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迅速變化。中國就等着在這裏玩這種遊戲呢,"她總結道。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美國之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5/0111/2158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