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國頂尖大學之一浙江大學的一個短期海外交流項目因曝出造假醜聞,在中共國輿論圈炸開了鍋。
《深圳特區報》旗下「讀特新聞」星期二(12月17日)報道,有中國網民星期一(12月16日)發帖稱,浙江大學經濟學院與英國劍橋大學聯合舉辦的海外交流項目中,負責該項目的教師並未直接與劍橋建立聯繫,而是通過中介機構處理簽證事宜,並涉嫌使用偽造的劍橋邀請函。
事件曝光後,參與此項目的學生遭英國簽證中心10年拒簽處理,其中包括一些已經向英國高等教育機構提交了深造申請的學生。
有網民透露,事因學校教師和中介偽造了劍橋教授的邀請函,甚至仿造了劍橋教授簽名。「這次申請簽證,(英國)大使館給劍橋大學打電話了,那個教授看這麼多中國學生要來,說沒這回事,使館認定我們材料造假。」
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浙大經濟學院官網顯示,涉事項目名為「第五屆浙江大學-劍橋大學研究生聯合論壇:數字經濟與全球創新」,舉辦時間從今年12月13日至20日,為期八天。
浙大經濟學院曾就此發佈通知稱,將選拔優秀在讀研究生參加項目,申請條件之一為浙大全日制在讀博士生,以經院博士研究生為主,可收錄少量經院碩士、高年級的本科生。
頂着國際名牌大學的名號,加上有一定的申請門檻,參加的學生們因此沒有懷疑項目可能涉嫌造假。
讀特新聞稱,早前有網傳聊天記錄顯示,在一個名為「第五屆博士生聯合論壇浙大—劍橋」的群聊中,一名學生說,「我已經達到了畢業標準,如果因為老師的原因導致10年的(英國)簽證被拒簽,我將追究你的責任。」
感到生氣的,不只是參與項目的學生。事件經媒體報道後,在中國互聯網上掀起千層浪,矛頭大多都指向負責項目的教師。「這什麼老師,撤職不得從教」「這還是浙大弄的活動,老師素質堪憂,真的離了大譜!」相關話題一度登上微博熱搜榜。
眼見輿論沸騰,浙大經院星期二當天馬上發佈情況通報,稱在11天前、即12月6日就接到學生報告,並在第一時間報告學校,立即組成工作專班,深入核查相關情況。目前,警方已受理學院和學生報案,立案開展調查。學校也成立了專項小組,配合併全面調查相關事實,視調查結論及時處理相關責任問題。
通報還稱,學院工作專班將繼續在上級外事等部門指導下,多方位多渠道進行交涉,力爭消除對學生的不利影響。
對於此事詳情,紅星新聞諮詢浙大經院,一名工作人員稱暫不方便電話答覆。紅星新聞也嘗試聯繫浙大,但電話未能接通。
論壇不是首次舉辦
隨着事件發酵,越來越多細節開始浮出台面。
首先,有關活動不是第一次舉辦。《新民周刊》查詢浙大經院公開信息,發現至少早在2021年就有該聯合論壇的記錄。2021年、2022年分別舉辦了第二屆、第三屆,受冠病疫情影響,當時均採用線上模式,不需要官方邀請函,也不需要辦理簽證。不過這一次,線上項目變成了線下活動。
其次,據銀柿財經不完全統計,除了「浙江大學—劍橋大學研究生聯合論壇」交流項目,浙大經院組織的類似涉英項目還包括「英國倫敦大學聯盟(LSE)—國際精英課程項目」「英國劍橋大學金融科技與科學技術課程項目」「英國劍橋大學商業創新與人工智能暑期訪學項目」等。
在這些項目中,有兩名關鍵人物,分別是「清風明月」和「Bill」。他們也是此次拒簽事件中學生們微信群里指稱的兩位所謂老師。
報道稱,清風明月負責組建微信群,此後將Bill拉進群,而Bill會直接或間接組織學生匯款。
坐落在英國劍橋郡劍橋市的劍橋大學,是享譽世界的大學。(劍橋大學官網)
那麼他們是誰呢?一名已經從浙大經院畢業的受訪者小路(化名)向《新民周刊》說,清風明月是浙大經院的外事科秘書王清風。至於Bill的身份,小路提供給《新民周刊》的聊天記錄顯示,Bill自稱英國羅素大學集團亞洲區代表。在其他項目的群聊中,Bill又提到自己是倫敦大學的周博超,總之其真實身份有待進一步核實。
據《新民周刊》報道,拒簽事件發生後,多名參與涉英項目的浙大學生說,直到這次事情曝光,大家才知道Bill並非劍橋的老師,而極有可能是一名留學中介。
若上述種種信息確定無誤,那麼說明此次事件,很可能是學校單位人員和中介聯手搞出來的。
中國互聯網問答網站「知乎」上有網民分析稱,不排除所謂的聯合論壇本來就是噱頭,是浙大打着劍橋的名號單方面組織的海外收費項目。
紅星新聞查詢發現,第三屆和第五屆論壇的相關安排文件中,均公佈了委員會名單,其中都包含兩位劍橋大學嘉治商學院教授、一位劍橋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研究系教授。其中一位教授向紅星新聞確認,自己確實參與過2022年論壇,但對2024年論壇不知情。
截至星期四(12月19日)傍晚6時,浙大方面沒有進一步披露調查詳情。
港澳高校也發生造假事件
無獨有偶,港澳高校之前也上演過校園造假事件,但造假的是學生一方,也同樣涉及「黑中介」。
綜合《星島日報》和網媒「香港01」報道,香港多家大專院校早前均揭發懷疑以假學歷報讀課程的個案,部分院校選擇報警處理。其中,香港大學經管學院最少發現約30名學生使用假學歷申請入學。
澳門近期也爆出假學歷個案。澳門科技大學早前向香港考試及評核局核查入學申請人的中學文憑試成績,發現其中24人涉及造假。澳門大學星期天(12月15日)也公佈,因政策調整,從下學年起暫停招收中國大陸非高考學生的本科入學申請,大陸學生只可用高考成績報讀本科課程。
香港署理保安局局長卓孝業星期四(12月18日)出席立法會會議時說,過去10個月,香港警方已轉交14家懷疑「黑中介」予大陸部門跟進;過去三年,警方共拘捕25人涉用假學歷報讀香港院校,當中八人已被檢控,三人被定罪。
這些事件揭示了部分學生疑似通過中介提交虛假材料來獲取入學資格的問題,嚴重影響高校的招生公正性和學術誠信,也反映中國大陸教育「卷」風猖獗下,留學/遊學中介業務範圍廣大:中國高校體制內存在蒼蠅,就和蒼蠅聯手造假賣海外遊學鍍金項目;港澳大學對大陸學生有一定號召力,就賣文憑假學歷保升學。
浙大造假醜聞無疑將給名校浙大打上不良標記,當中引發的連鎖反應,可能會影響一些浙大學生未來的簽證申請、國際交流活動,在當下中國外部環境不斷惡化的背景下,更不排除事件也許會延燒到其他中國高校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