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國經濟面臨一場「漫長的戰鬥」

12月16日,彭博社在一篇深度報道中分析指出,中共官方暗示將加大刺激力度以填補消費者需求缺口,但這並不意味着會立即推出「大手筆」刺激計劃,或放棄其對製造業的重視。

上周,高層官員表態支持過去十年來最強的促增長立場,暗示政府支出將加大,同時進一步下調利率。僅僅是第二次,消費提振被提升為優先事項,而周一發佈的數據顯示零售消費意外放緩,這更凸顯了這一決策的重要性。

長期以來,經濟學家和外國政府希望中國能夠重新平衡出口與內需雙軌制經濟模式。出口激增使中國朝着創紀錄貿易順差邁進,而國內需求卻低迷不振。但當前政策信號顯示,中國採取的措施可能難以達到分析師認為必要的力度,以遏制通縮螺旋和拯救房地產市場。

極低的債券收益率反映出政策制定者在恢復消費者信心方面面臨的巨大挑戰,而消費者信心是支出增長的基礎。儘管官員們在周一承諾大幅增加對大宗消費品補貼計劃的資金投入,但由於就業市場低迷,消費者仍在儲蓄,而不是消費。

摩根士丹利首席中國經濟學家Robin Xing表示,中國面臨一場「漫長的戰鬥」以重振經濟,並預測2025年將成為「嘗試的一年」。他在接受彭博電視採訪時說:「他們會嘗試很多措施,發現不夠,然後繼續嘗試。或許到2026年,他們會找到正確的政策組合——一套以消費刺激為核心並輔以社會保障改革的政策方案。」

製造業依然是核心

儘管國內需求被提升至優先地位,但這並不意味着中國將從根本上轉向消費拉動的經濟模式。中國推動高科技製造業的戰略仍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發展的核心。通過刺激國內消費,可以在潛在的貿易戰中保護中國重要的製造業。如果未來與川普政府的貿易摩擦導致中國失去國際市場,內需將成為重要的緩衝。

中國的下一步刺激措施可能最快本周推出。隨着美聯儲預計在周三降息,中國央行的寬鬆政策空間也將隨之擴大。

溫和刺激路徑

中國的具體經濟規劃直到明年3月的年度全國人大會議才會公佈,屆時將確定年度增長目標和財政赤字規模。因此,在未來幾個月內,政府支出的顯著擴張可能不會出現。

根據瑞銀集團和法國巴黎銀行的預測,整體財政刺激的增長——包括提高赤字水平和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可能相當於GDP的約2%。儘管這對一向謹慎的財政部來說是一個進步,但從全球角度來看,這一力度仍顯溫和。例如,美國在應對新冠疫情初期的一年內將預算赤字擴大了超過GDP的13%。

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中國廣義財政支出同比僅增長1.4%,遠低於3月年度預算中計劃的8%的增長目標。這種支出不足對經濟的提振效果有限。

貨幣政策方面,雖然明年預計的40到60個基點的降息幅度對中國央行而言是一個重要舉措,但與美聯儲在新冠疫情期間的150個基點降息或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一年內將利率從4.5%降至接近零的力度相比,顯得微不足道。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研究員劉磊建議,政府應設定2%的通脹目標,並承諾繼續降息和增加支出,直到實現這一目標。他指出:「這樣居民才會增加消費,因為他們會預期未來收入會增加。現在的問題是我們缺乏這樣的目標,因此類似『以舊換新』的補貼計劃只能產生暫時效果,因為居民透支了未來的消費能力。」

目前,中國的通脹目標是議會設定的3%,這一目標更多被視為上限,而非政策追求的目標。過去兩年內,消費者價格指數一直徘徊在接近零的水平。

南昌的一個住宅開發項目的建築工地,攝於今年5月。 Qilai Shen for The New York Times

產業政策與全球競爭

自疫情以來,中國在刺激政策上採取了更為保守的路徑,領導層選擇犧牲一些短期增長,以將經濟從房地產領域轉向新興行業。然而,電動車和先進晶片等新興領域尚未足夠強大,無法彌補房地產市場萎縮帶來的空缺。

Gavekal Dragonomics副研究總監Christopher Beddor指出:「長期以來,政策制定者希望利用產業政策支持短期經濟增長,但事實證明這並未奏效。因此,他們正重新轉向傳統的財政和貨幣工具。」

儘管如此,政策制定者似乎並未完全放棄產業政策。上周召開的年度經濟工作會議將「以科技創新引領發展新生產力」列為僅次於「提振內需」的優先事項。

花旗集團經濟學家在報告中提到,會議強調「統籌供需」,意味着從以供給為中心的政策模式有所偏離,但還未完全轉向以需求為中心的模式。

在投資拉動方面,製造業投資仍然是增長的重要驅動力。過去一年,製造業投資的增長速度遠快於基礎設施,而房地產則持續低迷。

Natixis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艾西亞·加西亞·赫雷羅(Alicia Garcia Herrero)表示:「他們會繼續增加製造業產能。我不認為這一點會改變,因為製造業投資依然是中國增長的主要來源。消費不能在短期內獨挑大樑。」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FX168財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1217/2146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