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中國單方面免簽一年後,政經目的達到了嗎?

中國自去年12月起陸續對歐洲國家實施單方面免簽政策,迄今已滿一年。觀察人士指出,儘管這一政策的主要動機在於拉動旅遊和消費來帶動中國疲軟不堪的經濟,然而卻出於政治原因將美國、英國、加拿大以及特定歐洲國家排除在外,結果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

單方面免簽促消費

中國國家移民管理局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度各口岸入境外國人818.6萬人次,與去年同期相比上升48.8%;其中,通過免簽入境488.5萬人次,與去年同期相比上升78.6%。

去年12月,中國對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西班牙和馬來西亞持普通護照人員試行單方面免簽政策。德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和荷蘭分別是歐盟前五大經濟體。

今年3月,中國宣佈將該政策擴展至比利時、瑞士、愛爾蘭、匈牙利、奧地利和盧森堡。6月,波蘭、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被納入其中。9月,葡萄牙、希臘、塞浦路斯和斯洛文尼亞也被納入其中。

11月,中國宣佈將單方面免簽國家範圍擴大到斯洛伐克、挪威、芬蘭丹麥、冰島、安道爾、摩納哥、列支敦士登和韓國,同月又宣佈擴大到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克羅地亞、黑山、北馬其頓、馬耳他、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日本。

除了上述37國外,中國於去年7月恢復了對汶萊的單方面免簽政策。截至本月初,中國共對38國持普通護照人員來華經商、旅遊觀光、探親訪友、交流訪問、過境不超過30天者實行單方面免簽入境政策。

儘管免簽政策促使入境遊客數量有所增加,但分析人士認為,這並不足以消除人們對中共當局對社會進行極端管控和限制的擔憂。

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莊嘉穎向美國之音表示,北京「特別熱衷於尋求外國投資」,大規模實行單方面免簽政策「似乎是通過促進旅遊業和商務旅行來支持中國經濟」。

中國自2003年起對日本、新加坡和汶萊實行單方面免簽,這一政策在疫情時期中止。中國放鬆疫情管控後,新加坡在今年2月與中國實現互免簽證。中方曾提議日本對中國實行免簽政策,但未被日方接受。北京最終決定恢復對日本的單方面免簽政策,同時敦促日方出台中國持普通護照人員赴日簽證申請便利化措施。

歐洲經濟與社會委員會(EESC)專家埃爾澤·皮內利特(Elzė Pinelytė)向美國之音表示:「放寬簽證規定最顯著的結果是外國遊客湧入,為中國持續的結構性經濟放緩提供了消費助推。」

她又指出,這一結果被中國政府用以「大內宣」。她說:「中國新聞媒體報道有關外國遊客數量和消費增長的話語,有趣地成為中國政府傳播所謂『正能量』的一種巧妙機制,從而在網絡上形成有利於政府的輿論氛圍。」

被包括與被排除的

從地理分佈來看,中國此輪單方面免簽政策集中在三個地區:歐洲、東亞及東南亞和大洋洲。如果北京以拉動旅遊和消費為唯一考量,就無法解釋為何美國、英國和加拿大等國未被納入免簽國家範圍。皮內利特表示,獲得單方面免簽待遇的是「那些與中國利益更一致、政治上更友好或中國有自身戰略利益的國家」。

近年來,中國與西方國家關係普遍惡化。不過,比起急劇下跌的對美關係,對歐關係相對穩定。中共官方媒體日益頻繁地使用「美西方」一詞,取代「歐美」、「西方」等過去更為常見的稱呼,也反映出這一趨勢。

不過,歐洲內部並非鐵板一塊。中國並未對歐盟全體27個成員國實行免簽,而是將立陶宛、捷克和瑞典排除在外。莊嘉穎表示:「未獲簽證豁免的國家似乎是由於各種原因與中國發生過摩擦的國家。」

皮內利特表示,立陶宛作為「過去五年來與北京關係最為緊張的國家」,未獲免簽待遇「毫不奇怪」。中國宣佈對立陶宛的波羅的海鄰國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單方面免簽後,立陶宛以違反《維也納公約》為由,驅逐了中國駐該國代辦處的三名外交官。中國輿論將此解讀為立陶宛對中國將其排除在免簽政策之外的報復行為,但她表示這一推測並無根據。

德國墨卡托研究所歐洲中國政策研究員伊萬娜·卡拉斯科娃(Ivana Karásková)向美國之音表示,捷克被排除在免簽政策之外的原因或與立陶宛類似,是由於近年來布拉格積極發展對台關係,引起了北京方面的不滿。她提到,捷台合作的最新動態「包括捷克與台灣之間直航等舉措,捷克也可能在德國德累斯頓建立的台積電半導體生態系統中發揮作用。」

至於中國與瑞典的緊張關係,她認為「源於華裔瑞典籍出版商桂民海被中國政府拘留」一案。她說:「這些例子凸顯了外交和地緣政治因素如何影響中國的簽證政策及其更廣泛的對歐外交方針。」

免簽政策前景如何?

立陶宛於11月29日宣佈驅逐三名中國外交官後,北京表示「強烈譴責和堅決反對」。中共外交部發言人林劍稱之為「立陶宛看守政府」的「粗暴挑釁行徑」,又表示注意到「立陶宛新政府即將成立,多名政要表達了改善中立關係的願望」。

今年10月的立陶宛議會選舉中,執政聯盟大敗,獲勝的在野勢力主張推動對中關係正常化。候任立陶宛總理英陶塔斯·帕盧茨卡斯(Gintautas Paluckas)表示,現任政府設立「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是「重大外交失誤」。

皮內利特表示,中方或將要求立陶宛新政府關閉「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以此作為兩國關係正常化的條件。但她判斷:「由於涉及巨大的政治成本,這種情況似乎不太可能發生,這意味着立陶宛被納入免簽國家範圍的可能性仍然極小。」

下一屆捷克議會選舉將於2025年10月之前舉行,在野勢力會否勝選並組閣,捷克新政府對中政策會否轉向,都還存在相當的不確定性。

分析人士指出,即使實行免簽政策,能否產生北京所期待的效果,也需視情況而定。莊嘉穎表示:「免籤條件是否會促進商業發展,還將取決於中國自身的經濟環境,包括外國企業認為中國目前是否存在重大機遇,以及外國商務人士認為訪問中國是否安全。」

他舉例說:「日本高級管理人員和學者儘管擁有免簽待遇,但出於被拘禁的擔憂,也可能不會選擇前往中國。」

美國國務院在2024年11月27日發佈的最新旅行警告中說:「前往中國大陸旅行時,請提高警惕,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PRC)政府隨意執行當地法律,包括對美國公民及其他國家公民實施出境禁令,而且這一過程缺乏公正和透明的法律程序。中共當局將大量文件、數據、統計資料或其他材料視為國家機密,動輒以涉嫌間諜活動為由對外籍人員進行拘留和起訴。美國和其他國家的公司(例如專業服務公司和盡職調查公司)在中國大陸的業務正面臨越來越嚴格的審查。中國安全人員可能會拘留美國公民或因其在中國大陸進行研究或獲取公開材料而進行起訴。」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美國之音 楊樂天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1213/2144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