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民意 > 正文

論這些年在中國人嘴裏流行的:「恨國黨」

今天有位學生讀者朋友分享了一篇文章給我,是關於「恨國黨」的問題。我對來自學生和20歲左右年輕人的反饋都非常重視,因為我知道在價值觀塑造階段,分辨清楚各種聲音是很重要的。

我讀了下,儘管那篇文章很不值一駁,但我感覺還是有必要拿出來和大家討論一番,因為它其實非常有蠱惑性。

這篇文章的立論大概有這麼幾點:

1、現在中國GDP已經穩居全球第二,各種高精尖行業發展如火如荼,經濟規模距離美國也不是很遠了,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恨國黨?

2、為什麼總是對國家的一些政策不滿意?比如恨管得太多、恨企業太卷、不喜歡戰狼外交……

3、文章最後還來了點心理學:根據大腦獎賞機制,可以把人歸類為合群者和孤獨者。合群者就是盲信的大眾,也是恨國黨的主要人群。孤獨者則是清醒的人,在任何時代都是弄潮兒,他們才會看清利益所在。

所以這個作者的結論大概就是:那些盲信、隨大流的人,容易被眼前的利益所蠱惑,看到時代的一些問題就開始咒罵,希望能給自己直接的利益。他們是「低層次需求者」。

反之,則是看到每一個時代黃金機會的人,是「高層次需求者」。

下面我就來分析分析他的這些論證。

第一個問題:GDP或者一些產業發展很好,為什麼還要「恨國」?我們先不直接回答這個問題,而是跟着他的「箭」去看看他的「靶」在哪。

順着他的說法就是:經濟很好,所以我們要愛國。

前段時間我另一個號的文章講到愛國,就還是有很多人沒看懂。我在文章里反反覆覆講——愛國不等於禁止批評。但還是有一些人發私信說我在否定愛國。

這人寫的文章,也是一樣在扭曲「愛國」之定義。

「經濟很好,所以我們要愛國」,所以他的「愛國」其實就是光指讚美和歌功頌德。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也講過很多次,愛國不能簡單劃等號為歌功頌德。

這個價值觀在中國的歷史教育中其實一直是有的,但不知道為什麼人們總是將歷史和現實割裂開。

比如屈原,就一直在批評自己的祖國楚國,具體來說,他是批評國君的錯誤政策和一些奸臣的諂媚。

按照這人的定義,豈不是屈原也成了「恨國黨」?

其實翻翻歷史教材就會發現,我們談論的絕大多數愛國者,都是批評國家政策的,而不是歌功頌德者。

歌功頌德者,在古代往往被定義為「奸佞」,就是小人和姦臣。他們圍繞在皇帝四周,只說好聽的話。下面有反映民間疾苦的摺子上來,這些人都屏蔽掉。有大臣站出來說幾句不滿朝政的話,佞臣就會使用權鬥手段,打擊這些大臣。

警惕佞臣小人、鼓勵批評和廣納言路,是中國正義的歷史價值觀,為何到了現代,又反過來說批評者是「恨國黨」?

再看第二個問題:為什麼總是對一些政策和管理方式不滿?

這個問題其實上面也差不多已經解答了。更進一步說:批評才應當是一個正常社會的常態,歌功頌德反而不是。

正常社會應當有很多聲音,其中自然也包括批評的聲音。因為一個社會不可能完美,而批評聲提醒的是社會問題的存在。如果只有一個聲音,就只會掩蓋社會問題,造成社會的退步和衰敗。

第三個問題:喜歡短暫滿足的人喜歡抱怨和批評,而喜歡長遠滿足的人,則喜歡找機會、看正面的信息。而前者就是恨國黨的人群基礎。

事實上,這個說法本身就是不成立的。

我們會看到很多非常牛的人,也喜歡抱怨和批評,比如埃隆馬斯克就每天都在X上面抱怨美國的各種問題。尋找時代的機會和批評時代,並不對立衝突。

一些「看長遠」的人,也未必見得就對國家有好處,因為他們的本質是利己而非利他。

比如,在黎巴嫩這個國家從發達狀態開始向衰落轉變的時候,他們國內的精英階層就是「看長遠」的。他們發現,國家衰落之下他們自己反而能賺到更多的錢,因為來自法律和監督的約束更少,他們也更容易和權貴一起收割國內的民眾。

這不就是那篇文章中所說的「時代弄潮兒」嗎?難道他們比「恨國黨」更好?

最後我從邏輯上說一下,為什麼那篇文章的立論儘是錯誤。

第一是混淆概念:將批評者簡單劃等號為「恨國黨」。這是他們引導輿論常見的一種手法,再比如將來自國外的批評聲簡單劃等號為「境外勢力」。簡單劃等號,然後對反對聲進行「立場錯誤」的打擊,是屢試不爽的輿論操縱手段。

第二是違反基本的因果關係:既然國家發展這麼好,為什麼還要批評?看似有道理,但其實二者完全沒有因果關係。因為再偉大的國家,也是存在問題的,不可能是完美狀態,還是需要批評才能進步。所以,「國家發展好」無法推導出「不需要批評」。

第三是價值觀的自相矛盾:明明立國之本就是「批評與自我批評」,卻又將批評者歸類為「恨國黨」;傳統價值觀就是「廣言納諫」是好的,能聽取批評聲才是賢者的標誌,現實中卻又認為批評者是愚昧的甚至就是「妄議」。

寫那篇文章的人群,都非常善用上述混亂邏輯的手段,用簡單的思維操弄來引導讀者。

他們這些作者,總讓我想到搞傳銷的人。傳銷的洗腦特徵就是,不給你自己思考的空間,用一些聳人聽聞的、玄虛的概念拉扯,來創造一種極端的對立思維,讓你被迫選擇站隊。

事實上,哪有那麼多需要站隊的事情?一個問題總是複雜而多面的,對國家的批評和熱愛也完全可以共存。

所以只要記住一點:這個世界上的大多數的立場之爭,都是人為創造出來的。遇到問題,先不要急着站隊,而是先看看問題本身的兩面性,這樣就可以抵禦大部分的洗腦了。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黑噪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1125/2135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