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全世界的新聞頭條和朋友圈都被一個歷史性的消息刷屏了——
此前多次發射卻屢屢失敗的SpaceX星艦,第五次試飛時終於完好無損地着陸,實現了回收,震撼了全球!
還記得十幾年前,當馬斯克第一次提出想帶着人類移民火星時,所有人都以為他瘋了,而如今,他竟然真的成功將「交通工具」搞定了。
恰好這兩天,馬斯克還發佈了一款無人駕駛汽車,又引發了一輪爭議。有人說他是「PPT造車」,但如今,當年也曾被他寫在PPT上的火箭都成了,未來會怎樣,誰又能預料呢?
他也被人稱作是一個不懼失敗的「鋼鐵俠」,就像SpaceX團隊的口號一樣:
Fail fast, but learn faster(快速失敗,但學得更快)。
失敗從不是問題,問題是從失敗中快速地學習,為失敗鼓掌,才能更有動力,一步步靠近想要的目標。
■有人打趣,馬斯克是個時間管理大師,曾有網友把他畫丑了,他專門跑去發私信:快刪掉!再也別畫了!
無數次失敗到一次成功
正如所有技術的革新一樣,星艦如今的成功,背後也是數次大大小小的失敗和毀滅堆疊起來的。
這次的成功到底難得在哪呢?
準確來說,星艦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飛船,成功降落在了印度洋;另一部分是推進火箭,如果成功回收,就能反覆利用,未來負責執行人類的火星之旅。
上一次推進火箭沒有成功分離,導致星艦被迫自毀,炸在了半空中。
而這次,推進火箭終於穩穩落下,被發射台的一雙「筷子」夾住,嚴絲合縫地嵌了進去,背後的技術要求極高。
有人科普,這個難度,類似於將一支鉛筆扔到一棟高樓的樓頂,然後讓鉛筆落下並精準地豎直插入幾公里外的一個直立啤酒瓶里。而且啤酒瓶可能還在緩慢移動,以保證鉛筆落下的瞬間準確無誤地接住。
而這次星艦的發射和回收,「鉛筆」換成了高71米、250噸重的助推器,這背後的一系列技術細節,簡直難以想像,完全是科幻片成為了現實。
這個可以載入人類史冊的時刻,讓所有現場觀看的人沸騰,SpaceX總部的所有人更是激動得像孩子一樣。
就在發射之前,團隊還表示「如果火箭助推器這次又回收失敗,掉落在墨西哥灣,我們一點也不會意外」。而面對這份狂喜,馬斯克則淡定得多,他看向的是人類更遠的未來:
這成功的一小步,距離「讓生命多行星化」的目標近了一大步。
對於普通人來說,更加給我們力量的,其實是前面4次失敗的故事。
每一次,SpaceX團隊都為之歡呼,迅速總結經驗,將每一次失敗變成了一堂火箭發射試錯實驗課,讓我們這些懼怕失敗的人,也學到了如何正確應對。
第一次發射,是2023年4月。
儘管準備工作做了很多,但這次發射也經歷了坎坷。先是遭遇了壓力閥凍結,後來火箭終於成功離開了發射台,在空中飛行了4分鐘,並成功與super heavy超重助推器分離,實現了一個重要的飛行里程碑。
一般來說,上升3分鐘後,飛船本應和助推器完成第一級分離,但這個關鍵的分離程序並沒有發生。火箭持續上升,在接近4分鐘的時候突然爆炸。
還有其他的問題,33個猛禽發動機中的幾個很早就熄火了。而也正是因為分離失敗,SpaceX團隊主動將其引爆,所以也被稱為「快速的計劃外拆卸」。
爆炸後落下的火箭殘骸,把發射架下方還炸出一個隕石坑,也將周圍一片區域炸得一片狼藉。
■星艦的第一次發射
然而,目睹這次失敗,SpaceX總部卻爆發出一陣歡呼。
大家沒有為第一次發射就爆炸而沮喪,反而為了取得的暫時性成就而開心,因為這次獲獎上升到了39公里的最大高度,樂觀的工程師們表示,「能走到這一步實在太棒了」。
他們知道,新火箭第一次發射時通常會遭遇爆炸,而星艦高達120米,有33個一級發動機,比NASA的巨型火箭SLS還要高10米左右,複雜性和風險性都要高很多。
所以對於這些務實的科學家來說,第一次發射的目標不是成功,而是收集數據,正確應對所發生的任何事情。
■直觀感受下人類在星艦面前多麼渺小
緊接着來到了第二次發射,時間2023年11月18日。
這一次的目標是繞地球近一圈,發射後約90分鐘在夏威夷附近的太平洋降落。而且在發射之前,SpaceX對火箭進行了超過1000次的更改,修復了導致首次失敗的問題,改善了地面基礎設施,安裝了防洪系統。
相對上次,這次發射有顯著的進步,首先是飛船和助推器成功分離。助推器原計劃降落在墨西哥灣,但緊接着卻爆炸了;而飛船繼續上升,加速時間超過8分鐘,達到149公里的高度,6枚猛禽發動機燃燒了很長時間。
但飛行8分鐘後,因為不明原因,SpaceX團隊又下達了一次「計劃外拆卸」的命令,星艦又一次爆炸,過早結束了這一次飛行測試。
而在發射的網絡直播中,SpaceX的質量工程經理又一次說,「這是非常成功的一天」,距離上次前進了一大步。
■星艦的第二次發射
第三次發射發生在2024年3月14日。
這一次又達成了前所未有的里程碑——
飛船成功分離後首次進入軌道,並在飛行約40分鐘後重新進入地球大氣層;星艦上的有效荷載門成功打開和關閉,完成對未來軌道飛行部署 Starlink衛星的測試;飛行過程中,兩個內部油箱之間成功轉移了10公噸的液氮推進劑,完成了未來任務中轉移燃料的測試。
這次明顯比前兩次成功得多,背後也離不開SpaceX團隊的升級,比如更好的發動機防護罩,升級的發動機滅火系統,「團隊希望從計劃進行的所有飛行測試中獲取數據,並且從前兩次飛行測試中學到的東西」。
但這一次的星艦,卻在發射1小時後正在前往印度洋的路上,丟失了信號,表明飛船在撞上海洋之前就解體了。
■第三次發射的星艦
時間來到2024年6月6日,星艦的第四次發射。
這一次的關鍵目標在於回收,33個發動機點燃了32個,而且超重助推器和飛船分離後,在發射8分鐘後,首次成功軟着陸,降落在墨西哥灣。與此同時,飛船也成功實現了軌道併入,發射50分鐘後開始返回地球,並在通過大氣層的極端高溫時,成功經受住了考驗。
這一次,星艦的發射和降落都近乎完美,馬斯克高興地發推,「儘管丟失了一些部件,但星艦一路走到了海洋,祝賀SpaceX團隊獲得史詩般的成就」。
■這本書備受好評,裏面講述了很多SpaceX曾步履維艱,差點破產的真實經歷
不可能完成的夢想
這些年來,馬斯克似乎一直都在做着「不可能」的事。
2007年,他說不想讓人類滅亡,決定開始向火星進發,帶着100萬人移民過去。結果招致了鋪天蓋地的嘲諷,這些年一直都沒停下來過。
《華爾街日報》今年9月還犀利發文說,53歲的馬斯克正處於中年危機中,這個年齡的男性感到迷茫和懷疑人生很正常,他只是想用對宇宙的野心來掩蓋失落。至於火星移民計劃能否在他有生之年實現,希望很渺茫。
天文學家也曾說,這個想法是「不科學且荒謬」的。每一次星艦的發射遭遇失敗,來自全世界網民的嘲諷又會刷新一波。
但我們肉眼可見,每一次的重新發射,都比上一次更好,就像馬斯克說的,並不完全是挫敗,而是接近了成功的邊緣,一次比一次接近最終目標。
■馬斯克衣服上的「Occupy Mars(佔領火星)」就足以宣示他征服星辰的野心
而就在這幾天,他又向着汽車的無人駕駛進發。
在特斯拉最新發佈的圖片中,這輛車似乎完全脫離開了「汽車」的傳統範式,看不見車輪,沒有方向盤,像一個火車頭一樣,最多可以搭載20人,像極了科幻片《西部世界》裏的無人車。
有人說,這個車絕對量產不了,面臨很多技術和監管上的問題。但星艦成功之前,阻礙的聲音還要更大,未來這個概念圖是否能成真,或許還真不能妄下結論。
■這一年馬斯克沒有停下技術創新的腳步,左邊是這兩天最新發佈的無人駕駛汽車;右邊是最新的人形機械人,可以倒飲料,搬運東西
更令人期待的,還是馬斯克的下一步征程:
未來20年,世界會成為「千艦齊發」的壯觀景象,數以千計的星艦將從地球出發,前往火星。隨着成本下降,普通人也能到達火星工作,諸如大規模發電、礦物開採、水冰開採、推進劑製造、長期生命支持等大量建設工作。
普通高中生,也能像去國外上夏校一樣,把自己的科研、實驗送上太空,實現探索宇宙的學術夢。
「我們會開啟人類火星創業之旅,最終建設出一個百萬人口自給自足的火星城」。
他似乎從不滿足於當下的成就,也不惜推翻曾經的成功經驗,次次清零重來。這不就是我們常說的「成長型思維」嗎?
■SpaceX的星艦團隊
下一代的眼界,應該在星辰大海
有人說,馬斯克的火箭發射了,和我有什麼關係?和我孩子又有什麼關係?我不還得繼續為了生活疲憊奔命,低頭繼續撿我的六便士。
這讓我想起一句話,有人在無限接近太陽的時候,他爭取到的光芒同樣也會映照到你身上。
就像我們剛剛寫過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辛頓,在所有人不看好、甚至不知道的時候,他像個頑固的書呆子一樣做着無人理解的神經網絡研究,誰都不知道這可以做什麼,和大多數人又有什麼關係。
但如今,我們切切實實用上了AI,用它改文章、識圖、製作視頻、翻譯…
這些帶着一腔孤勇的人,早在大多數人之前,就開始朝人類命運的下個岔路口先行一步。正如馬斯克將當年吹過的牛,一步步變成了現實。
■早年還只是PPT的星艦計劃
這些振奮人心的故事,也讓我的「雞娃焦慮」得到了緩解——
當我們開始學着將眼光放遠,再遠一點,學會思考人類的未來命運,開始期待一個更有可能性的世界。
同時我們對於孩子失敗或者走彎路的態度,是不是有些太過于謹慎了?誰不是一次次從失敗中站起來繼續尋找自己的「星艦」?但我卻常常陷入不想讓孩子犯一次小錯誤的糾結中,只想一切做好完全準備,不願意承擔一點點風險。
直到養出一個「嬌慣」、一次打擊就一蹶不振的下一代。
以後當我焦慮時候,我或許就會想起SpaceX的口號——
「Fail fast, but learn faster.」
走向「星辰大海」的人,有着為失敗歡呼的毅力和自信。
#好用的資源,帶孩子看起來
01馬斯克Ted訪談——一個無比令人期待的未來
這是馬斯克接特斯拉工廠接受Ted的一次訪談,聊到了許多關於他眼中對於未來的天才設想,大開眼界。還有他對於實現夢想的決心,一點點投入在現實中敢做敢干從不言敗的自信。
02國家地理出品的《火星時代》
這是一部由國家地理出品的紀錄片,採取了雙線敘事的表現方法,由現實和未來構成,現實部分採訪了科學家、天文學家、太空人和工程師等等,每集6集,每集45分鐘。
場景取景於 NASA、俄羅斯和歐洲航天局,還有一些民間企業,馬斯克也接受了採訪。一手展示人類對於星際探索的一代代的努力。
03梅耶馬斯克傳記《人生由我》
作為一個教育自媒體,最後一本書推薦給家長們讀一讀,來自馬斯克的母親的梅耶馬斯克的人生傳記。梅耶馬斯克上個月還來了中國,開通了小紅書。
這是一個折騰不止,生命力極其旺盛的女性。從15歲毅然決然當模特、22歲結婚後被家暴,勇敢成為單親媽媽撫養孩子們長大,到攻讀碩士成為機構合伙人,72歲回歸老本行成為模特,年紀根本無法約束她。
甚至有人說,她是比兒子馬斯克還酷的人。幾個孩子都走出了自己的路,是一位硬核母親走出自己人生的傳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