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伊朗與以色列的關係曾經有多鐵?以色列曾經幫伊朗研發武器

巴列維重修了與以色列之間的友好關係,被阿拉伯國家所包圍的以色列,當時也視伊朗為自然而然的盟友,因為伊朗與阿拉伯國家素來不對付(Israel viewed Iran as a natural ally as a non-Arab power on the edge of the Arab world)。以色列在伊朗有一個常駐使團,這個使團實際上起到了大使館的作用。以色列建國後打的四次中東戰爭,都是與阿拉伯國家交戰的,這其中,並沒有伊朗的參與。相反,伊朗還積極地向以色列供應石油。

可能在許多人的認知里,伊朗以色列是世仇,一直就搞不好關係,兩國間一直就在喊打喊殺。

但史實卻不是這樣。

當初,為了處理巴勒斯坦問題,聯合國成立了巴勒斯坦特別委員會(United Nations Special Committee on Palestine),委員會由11個國家構成,伊朗便是其中之一。

儘管當時伊朗反對巴以分治方案,但是伊朗也願意承認以色列的生存權,只是當時的伊朗政府認為,與其分成兩個國家,不如成立一個聯邦制國家,讓猶太人與阿拉伯人在這個新建的聯邦制國家中共同生活。

其實,聯合國的巴以分治計劃,也是有利於阿拉伯人的。這一點,從兩國的人口構成上,就能直觀地感受到。

根據聯合國大會通過的分治計劃(181號決議),巴勒斯坦國的人口為73.5萬,其中99%為阿拉伯人,猶太人為1%;以色列國總人口90.5萬,其中阿拉伯人佔45%,猶太人佔55%。根據分治計劃而新建的猶太國家,並不是一個民族國家。

以色列建國後,伊朗是世界上第二個承認以色列的穆斯林國家(1950年3月14日),此時以色列建國還不到兩年。第一個承認以色列的穆斯林國家是土耳其。

1951年7月7日,伊朗新首相摩薩台又切斷了與以色列的關係,這個新首相還驅逐了英國駐伊朗大使館的外交官員。

1953年8月,在美國與英國的支持下,伊朗軍方發動了政變,摩薩台倒台,伊朗國王巴列維開始了專制統治。

巴列維重修了與以色列之間的友好關係,被阿拉伯國家所包圍的以色列,當時也視伊朗為自然而然的盟友,因為伊朗與阿拉伯國家素來不對付(Israel viewed Iran as a natural ally as a non-Arab power on the edge of the Arab world)。

以色列在伊朗有一個常駐使團,這個使團實際上起到了大使館的作用。

以色列建國後打的四次中東戰爭,都是與阿拉伯國家交戰的,這其中,並沒有伊朗的參與。相反,伊朗還積極地向以色列供應石油。

當阿拉伯國家開啟石油禁運後,伊朗又通過以色列境內的石油管道,將自產的石油從紅海運至地中海,隨後再運往歐洲國家,這樣便可以繞開蘇伊士運河。

兩國還共同組建了一個石油管道公司,各自占股50%,名為埃拉特-阿什克隆管道公司( Eilat Ashkelon Pipeline Company)。埃拉特與阿什克隆剛好是管道兩端的兩個以色列港口城市的名字。

以色列特拉維夫與伊朗首都德黑蘭之間,曾經每天都有航班直連。

在特拉維夫與德黑蘭之間運營航線的航空公司是EL AL(以色列航空,為以色列的載旗航空公司),這家公司在當時的主要持股人是以色列政府。

而且,公司在德黑蘭還設有辦公室,以方便兩國人民往來。

兩國的軍方交流更是熱絡。

以色列與伊朗之間曾經有一個「石油換武器」的計劃,伊朗給以色列石油,以色列給伊朗武器,等價交換就行。

1977年4月,兩國簽訂協議,開始了一個名為「花朵方案(Project Flower)」的武器聯合研究計劃。

這在今天看來,簡直就是匪夷所思,以色列與伊朗之間,竟然會聯合研發武器!

1977年7月18日,伊朗戰爭部副部長秘密訪問以色列,與以色列外交部長與國防部長會面,在會面中,伊朗提到了對導彈計劃的迫切需求。

「花朵方案」的主要目的,就是幫助伊朗研發、建造加布里埃爾反艦導彈的遠程型號與潛射版本。

伊朗為何對反艦導彈這麼上心?當然是為了讓自己在波斯灣擁有對沙特、伊拉克等國的海上優勢。

1978年,伊朗向以色列運送了價值達2.8億美元的石油,作為首付。

導彈的製造與組裝中心設在伊朗,以色列也向伊朗派遣了工程師與技術人員。

當然,對於以色列而言,這些技術都是過時的,但卻是伊朗所急需的。這個合作,對兩國都好。

上圖是1975年時,伊朗軍方高層訪問以色列,在以色列國防軍總部與以軍高層會面。

雅科夫·夏皮羅(Yaakov Shapiro)是當時負責協調兩國軍方合作的以色列國防部官員,他後來回憶說:「在伊朗,他們對待我們,就像對待國王一樣,我們與他們做生意,規模令人震驚,如果沒有與伊朗的關係,我們就沒有錢去研發武器,今天,那些武器在國防前線保衛着以色列。」

2013年,一名曾在伊朗生活的以色列人導演了一部紀錄片,名為《在革命之前》。這裏的「革命」,指的是1978-1979年間的伊朗伊斯蘭革命。

紀錄片主要講述了以色列人在伊朗的生活,那是一段「以色列人在伊朗的天堂般的不為人知的故事(untold story of the Israeli paradise in Iran)」

在紀錄片中接受採訪的人,都談到了當時以色列與伊朗之間的友好關係。有人說,伊朗軍隊的總參謀長給時年8歲的自己送了一款金表。

有人說,在伊朗的那段日子,是「人生中最快樂的時光」,「樂不思特拉維夫」。

當時,在以色列境外,只有兩所以色列人學校,其中一所就在德黑蘭。

當伊朗發生災難性的地震後,以色列也派出人手與專家,幫助伊朗規劃、重建。

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不過,伊朗與以色列之間的關係雖然鐵,但主要是體現在政府層面與受過教育的伊朗城市人群方面。在伊朗廣大的農村,農民們受到宗教影響,他們對以色列的態度並不友好,而且,伊朗國王巴列維也算不上是鐵腕統治者,這也導致伊朗政府並不願意大張旗鼓地宣傳與以色列之間的友好關係。

當霍梅尼領導的伊斯蘭革命爆發後,兩國間的友好關係戛然而止。霍梅尼政權不承認以色列,也不承認以色列的生存權,兩國由友好關係變成了仇敵。

如今的伊朗政府,將反對以色列作為自己最大的「政治正確」之一,反以,已然成為了伊朗哈梅內伊政權的「合法性」來源。

伊朗的伊斯蘭革命不僅終止了與以色列之間的友好關係,也終止了伊朗女性的自由。

上面這些圖片,展示了1979年前伊朗城市女性的日常生活與穿着。而如今,這在伊朗是不可想像的。

曾經,什葉派的波斯人願意與以色列保持友好關係,並承認以色列,兩國間開啟了互利互贏的多項合作,以色列還幫助伊朗研發遠程反艦導彈。如今,時過境遷,遜尼派的阿拉伯國家紛紛承認以色列,並與以色列建立外交關係。如果沒有1979年的那場革命,那麼今天的中東,會太平很多,以色列與伊朗之間的友好關係也會繼續下去。

責任編輯: 李安達  來源:寰宇大觀察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1007/2111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