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二十年,就讓曾經的「傳統媒體顛覆者」,變成了「被顛覆的傳統媒體」。當時代的洪流衝過互聯網,很少有一款產品衰落的如此徹底。門戶網站,一款熟悉又陌生的互聯網產品,你有多久沒打開過它們了?今天的它們,還活着嗎?
01
早年中國有「四大門戶網站」的說法,分別是新浪、搜狐、騰訊、網易。但他們的祖師爺,可以追溯到一個美國網站上——雅虎。
1994年,一個叫楊致遠的華裔斯坦福學生正在被畢業論文困擾。倒不是因為論文太難,純粹是因為網上搜集到的資料越來越多,整理歸類成了一個大難題。
為什麼不做一個網站,把找到的資料按照標籤進行分類管理呢?出於「圖省事」,他和同學費羅很快就搗鼓出了一個雛形:傑瑞全球咨訊網指南。
與其說是一個網站,不如說是一個實時更新的網絡黃頁。標籤化的管理極大地提高了信息瀏覽效率。
這吸引了大批用戶,一年後,楊致遠和費羅參照自己姓氏的首字母,給網站命名為:雅虎。到1997年,每天已有200萬網民點擊造訪,其中有75%是回頭客。
效率,就是雅虎的成功秘訣。
第一個被雅虎啟發並投入實踐的中國人是張朝陽。楊致遠搗鼓出雅虎時,他正在麻省理工讀博。
1998年,張朝陽幾乎照搬了雅虎的全部功能,在中國創建了搜狐,很快新浪、騰訊和網易紛紛跟進,四大門戶由此誕生。
02.
在本世紀的頭10年,門戶網站可謂風頭無兩。張朝陽創辦搜狐僅1年,就躋身中國福布斯富豪榜。2000年,除新浪外,另三家門戶網站集體登陸納斯達克。
為什麼門戶網站這麼火?2003年,網易的丁磊說了這麼一段話:如果拿房地產作比較,那麼門戶網站就是互聯網的黃金地段。
這話一點都不假,2002年的一項調查顯示,約50.8%的網民在互聯網上主要以瀏覽信息為主要目標。
在最常訪問的網站中,新浪獨佔21.2%,搜狐和網易分別佔19%和14.9%。對普通網民來說,打開門戶網站瀏覽新聞熱點,顯然比早期搜尋引擎更方便。
2008年是門戶網站最巔峰的一年。搜狐以近1億美元的花費,成為北京奧運會唯一門戶網站贊助商。
新浪、騰訊、騰訊三家集體結盟,發表《奧運報道聯盟聯合宣言》,聯手對抗搜狐的攻勢。但這並不妨礙搜狐,在奧運期間創造5分鐘訪問量300萬,和1小時訪問量突破億等多項互聯網紀錄。
但常言道,盛極而衰。從站上巔峰的那一刻起,門戶網站就不可避免地走下坡路。
03.
2009年被稱為「中國移動互聯網元年」,從這一年起3G開始普及,手機有了大規模聯網的可能。
一年後,小米和B站紛紛成立,一款款獨立的手機App開始出現,猶如一座座孤島封鎖了信息的傳遞。大而全的門戶網在小而精的手機App面前反而成了雞肋。
騰訊和網易不再把精力放在門戶網站上,遊戲成了新寵。微博的成功讓新浪換發第二春,唯有搜狐在苦苦支撐。2016年,搜狐全年營收16.5億美元,相比同期暴跌15%。
沒辦法,船頭太大,掉頭太難。
真正為門戶網站鏟上最後一抔土的,是4G短視頻時代帶來的算法推送機制。說老實話,筆者並不太喜歡算法推送,它塑造了一個又一個信息繭房,讓每個用戶只刷到自己想看到的內容。
但必須承認的是,這種對人性的精準拿捏,靠算法形成的推送機制,顯然比傳統熱門推送更高效。
截至2024年9月2日,搜狐市值僅為5億美元,每股股價15美元,較巔峰時期已經跌去七分之四。
靠效率發家的門戶網站,死在了效率競爭上。
打開今天的搜狐網,密密麻麻的文字排版早已不適合這個時代,稍微往下拉幾頁,居然還保留着一周前的內容。二級界面同樣慘不忍睹,隔三差五你還能翻到2023年的連結。
網易和新浪也是大同小異。一大堆廣告眼花繚亂,搞不好每天點進去最多的人,是他們自己的編輯。
相比之下,騰訊倒是做的最好的,至少界面能實現實時更新,合理的圖文排版佈局也不會讓人看的眼睛疼。當然了,這和騰訊雄厚的財力,以及騰訊網涉及公司形象等諸多盤外因素脫不了關係。
無論怎麼說,在效率為王的互聯網行業,門戶網站的輝煌終究是落幕了。枱面上的這些互聯網巨頭,誰的產品又會成為下一款門戶網站?或許,AI時代很快會給出我們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