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好文 > 正文

蔣勛:享受孤獨,內心豐盈和自己在一起

「每一個人都是被劈開成兩半的一個不完整個體,終其一生在尋找另一半,卻不一定能找到,因為被劈開的人太多了。」這是知名美學家蔣勛在其作品《孤獨六講》中的一段話,點明了人生而孤獨的本質。關於孤獨,他說:「孤獨是生命圓滿的開始,沒有與自己獨處的經驗,不會懂得和別人相處。」「孤獨的核心價值是:跟自己在一起。」我想沒有人比蔣勛更能理解孤獨了。蔣勛,被稱為當代華人世界的「文化教父」

他是林青霞唯一的偶像,三毛,席慕蓉都是他的書迷,他更是無數人的半顆安眠藥,只要他一開口,就能令世界歸於安寧。蔣勛先生總能用最柔軟的文字,治癒着浮躁世界裏,慌亂的人心。而這本《孤獨六講》就是蔣勛先生的口碑之作,其中的語句被一再引用。這本書不僅是對孤獨的探討,更是對人生、對世界的感悟。01孤獨的力量是強大的孤獨,是一種情感體驗,也是一種生命狀態。雖然大部分人無法對「孤獨」下一個精準的定義,但在我們的生命過程中,總有那麼一個時刻有過「孤獨」的感覺。而在蔣勛的筆下,孤獨不再是寂寞和無助的代名詞,而是一種深刻的生命感悟。孤獨,是我們在繁忙的生活中尋找自我、反思人生的過程。當我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對選擇和挑戰時,孤獨便悄然降臨。

而孤獨的力量是強大的。它讓我們在喧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讓我們在紛擾的生活中找到內心的平靜。蔣勛在書中寫道:「當你可以和自己對話,慢慢地儲蓄一種情感、醞釀一種情感時,你便不再孤獨;而當你不能這麼做時,永遠都在孤獨的狀態,你跑得愈快,孤獨追得愈緊。」蔣勛說,孤獨和寂寞是不同的:「寂寞會發慌,孤獨則是飽滿的,是莊子說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是確定生命與宇宙間的對話,已經到了最完美的狀態。孤獨是一種福氣,怕孤獨的人就會寂寞。」「這個「獨」,李白也用過,在《月下獨酌》裏,他說:「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是一種很自豪的孤獨,他不需要有人陪他喝酒,唯有孤獨才是圓滿的。」在孤獨中,我們可以聽到內心的聲音,感受到生命的脈搏。正是這份孤獨,讓我們更加珍惜與他人的相處,更加熱愛這個世界。02、孤獨中歷史的迴響歷史是孤獨的見證者。在蔣勛的筆下,歷史與孤獨相互呼應,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韻味。通過對歷史的回顧和反思,我們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孤獨的內涵和意義。歷史中的偉人、英雄、智者,他們在孤獨中尋找答案,在孤獨中成就偉業。他們的故事讓我們感受到孤獨的力量和價值。書中的蔣勛十分推崇蘇東坡,不僅僅因為他的才氣,更是因為她對於孤獨的享受。

蘇東坡一生宦海沉浮,但從不丟掉自己的樂觀,在孤獨中自得其樂。生活的美好是在孤獨中慢慢體會的。而那些敢於對世界宣戰的人,也是在孤獨中成長的。其中一段講了秋瑾的革命,我原文摘錄了下來;

「如果你看過秋瑾的照片,你一定也會覺得:「怎麼那麼美?」而且你注意一下,她的美是超越性別的,很少有人的美可以超越性別。照片中的她英氣逼人,穿着日式和服,手裏拿着一把比首。我不知道她是以什麼樣的心情拍下這張照片,但這張照片一直放在我書桌玻璃墊下。那是一種把生命活出極致的美!其實秋瑾來自一個保守的大家庭,父親做官,替女兒選了一個當官的夫婿,他們結了婚,夫妻感情也很好。有人猜測秋瑾是婚姻不幸福才會去革命,其實不然,革命者往往是受到最多的寵愛,當他感覺到要與人分享這份寵愛時,他的夢想就出現了。前面提的克魯泡特金、托爾斯泰都是如此。」我想秋瑾是在在孤獨中革命的,屈原董仲舒,都是歷史的革命者,也是時代的孤獨者。就像魯迅先生所說:牛羊才會結隊,猛獸總是獨行。然而幾千年的儒家文化,卻是不允許人孤獨的文化。即使在允許個性適度發展的魏晉時代,竹林七賢中的嵇康最後還是因為「太個性」而被殺了。正像蔣勛先生在書中所說:「一個成熟的社會應該是鼓勵特立獨行,讓每一種特立獨行都能找到存在的價值,當群體對特立獨行做最大的壓抑時,人性便無法彰顯了。我們貢獻自己的勞動力給這個社會,同時也把生命價值的多元性犧牲了」「如果活不出孤獨感,如果做不到特立獨行,美是沒有意義的,不過就是附庸風雅而已。」03孤獨中尋找情感共鳴蔣勛以細膩的情感和生動的語言,描繪了不同人在不同情境下的孤獨感受。他讓我們看到了自己在孤獨中的影子,感受到了情感上的共鳴。這種共鳴讓我們更加深入地理解孤獨,更加珍惜與他人的情感交流。其中一段通過張愛玲,寫到人在孤獨中的矛盾:

張愛玲說:人是沒有私隱。一大清早,不把門打開,就是在做壞事。即使關了門,紙糊的窗戶,舔一舔也就有了可以窺探的破洞。張愛玲的感慨很深,她經驗過華人的生活,也經驗過西方現代社會的生活。好像最後她寧願選擇孤獨卻完整的自己。正如蔣勛書中所說:「沒有任何一種社會是完美的,在西方現代都市,享受孤獨的自由,但也感受寂寞和荒涼。在人際關係緊密的華人社會,有人情味,我們卻又渴望逃離,保有多一點的自我。我們的一生,做父母的孩子,做丈夫的妻子、妻子的丈夫,做兒女的父母,我們很少有機會面對獨立而真實的「自我」。如果沒有家庭倫理的絆,做一個孤獨的純粹的自己,那會是什麼樣的自己?也許很困難,也許還要很長時間的努力,但是,我們是否願意試一試,「做完整的自己」。」在蔣勛的筆下,孤獨除了情感上的共鳴,更是與自然相互交織的,當我們置身於大自然中,與山川、草木、鳥獸為伴時,我們能夠感受到一種寧靜而深邃的孤獨。這種孤獨讓我們更加關注自然的美好,更加珍惜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在自然中,我們能夠找到內心的平靜並得到治癒。04最後《孤獨六講》是一本讓人深思的書,它讓我們重新認識孤獨、重新審視自己。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中,我們需要學會面對孤獨、享受孤獨。因為只有在這份孤獨中,我們才能找到內心的平靜、找到自己的方向。

在最新版《孤獨六講》的長序中,蔣勛寫道:「我想在一個城市的角落孤獨坐着,看人來人往,看忙碌於生活中的眾生,有片刻孤獨,坐下來,為自己泡一杯茶,為自己按摩一下疲倦的肩膀,跟自己在一起,聽自己內在的聲音,做自己的朋友,更愛自己一點。你要足夠完整,才能健康地去愛其他的人,去照顧和負擔其他的人。」正如書中所說:對於孤獨的享受,方是人類創造一切美的本質。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女子智慧圖鑑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926/2107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