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月入5萬的中產爹媽:暑假再見,已破產

「探尋歷史脈絡、走進自然學堂、體驗文化魅力。」

雖然開學季近在眼前,但看到這行研學團標配的經典宣傳文字,許多家長心中難免還是會「咯噔」一下。

這個暑假,不論線上線下,無數人都曾看到過這樣的景象。

成群結隊的小學或者初中研學團,穿戴統一的衣服和帽子,浩浩蕩蕩出現在:各大高校、博物館、名勝古蹟、甚至互聯網大廠等等地方……

所謂研學團,有人認為它是旅行團的變種。

和普通旅行團的主打旅行體驗相比,研學團往往更主打教育價值,因此每逢假期總能吸引家長為孩子報名。

剛剛過去的這個暑假,研學團尤其火爆,大有一種席捲之勢。

各大旅遊平台、旅行社、教育培訓機構,乃至企業紛紛上新「研學游」產品。

據攜程數據,今年暑期親子研學相關產品訂單同比增長七成;飛豬顯示7月以來「研學游」相關搜索熱度環比增長超60%。

但當暑假過去,關於研學團,現實卻是第一批「暑期研學」特種兵,腸子都悔青了。

01

第一批暑假研學團,已老實

「研學團是一座圍城,外面的人想進來,裏面的人想出去,並且想着打死也不來了。」

網上當下討論研學團,「避雷」「防坑」「慎重報名」……等討論帖正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紅極一時的研學團,怎麼了?

在眾多分享中,導遊不專業,宣傳和實際不符是家長反饋的重災區。

網友@倪小mom帶孩子報名天文館研學團:天文館很好,研學一言難盡。

先是說明上介紹是一天團,實際卻下午才能進館;好不容易進去了,研學團的講解卻一團亂,明明是天文館,連隕石成分、前世今生等都講不清楚。

整個研學過程下來,幾乎是不停的排隊和清點人數,如果不是對天體物理有過一些了解的高年級學生,體驗感基本為0。

而在她暑期參與的研學團中,還有6歲和15歲的孩子擠在一間教室,聽同樣的內容、孩子提問卻發現老師功課沒做足的情況。

另一位網友@小豬快跑在參與某品牌的暑期研學團後,留下的記憶也不算美好。

長達兩個多小時的講解過程冗長且枯燥,在場的都是學齡前的孩子,聽完也只是一知半解。

好不容易到了小朋友們期盼的體驗擠牛奶環節,幾十個孩子才發現是「擠假牛的牛奶」,且現場只有一頭「假牛」,一時間現場哭聲一片。

「體驗感不說極差,但也是不怎麼好。」

去博物館沒有安排好的路線,去企業沒有事先說好的大咖交流,去高校沒有所謂的「學術薰陶」,去所謂的主題式體驗,只有主題,沒有體驗。

對於研學團這件事,「連普通旅行團都不如」,有人這樣總結。

在網友分享的踩坑經歷中,不乏在北京知名景點看到研學團,結果四十度的酷暑天裏,舟車勞頓的學生們曬得蔫頭耷腦的情況。

由於趕上暑期熱門時段,加上遊客眾多,一些地方檢票可能就要排隊至少2小時。

「為了給家長交差,還要輪流打卡拍照,這樣才能給家長交差,返程後有素材做總結。」

同時在研學旅行後,不乏家長要求維權的情況:研學團安排的餐食衛生品質堪憂,住宿條件差,近似大通鋪。

一位家長在媒體採訪中提到,研學團「50多名女生擠在3間宿舍里,每天洗澡都要排隊1小時以上」。

如果只是食宿問題,或許有人還會評一句「太糾結食宿真不適合遊學」「孩子沒那麼嬌氣,他們可能更在乎和朋友同學一起的經歷」。

只是在食宿問題背後,更多家長更迫切想問出的一個問題是:動輒幾百上千,甚至幾萬塊的研學團,就這?

有在海外的網友到大英博物館參觀,正常進度來說,一天甚至都逛不完一個區域。

「但研學團的娃娃們,一上午就把博物館轉完了,下午再繼續飛奔到另一個場所。」

在某景點看到遊學團,導遊甚至沒安排講解員,只是硬蹭景點志願者,請求讓孩子們跟在後面,和遊客一起聽講解。

如此種種問題不算完,甚至還有一些研學團,為了「豐富研學內容」,設置出離譜的參觀環節。

比如傳說中的感受北京上海「通勤文化」,親身體會超一線城市的交通流量,其實就是帶着一群孩子趕上下班高峰擠地鐵;

比如「揭秘商業王國」,沉浸式考察當下知名商圈商業模式,其實只是帶孩子們去商場。

以至於一趟暑期研學回來,不僅孩子和家長不滿意,連路人都要對研學團狂倒苦水。

由於研學團湧入各大博物館、高校和企業,使許多人覺得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出行秩序被打擾。

「普通遊客好不容易去旅個游,結果發現面前全是研學團。」

「不是不讓孩子研學,參觀個三星堆博物館,結果也沒有老師維持秩序,館內吵翻天,展品前面也爬滿小學生。」

暑假在高校中躲清靜的學生也紛紛表示,現在的校園里根本沒有清淨。

因為人流量大,垃圾遍地,不文明行為難以避免;人員經常進出教學場所,打擾學習;甚至吃飯時間,食堂中都搶不到飯。

圖書館中的人,覺得自己「被參觀」;大廠員工,在網上震驚於研學團擠到了工位;趕到各大景點的遊客,分不清自己是出來遊玩,還是出來看學生……

「研學團幾乎是全方位踩中了所有人的雷點,不得不說,這也是一種本事。」

家長心疼,孩子喊累,路人不滿……所以,研學團為什麼還這麼火?

02

不來後悔,來了更後悔?

對於研學,家長的焦灼感,在暑假還沒開始時,其實就已經開始了。

要早報,早準備,報晚了,很可能就沒有什麼名額了;

要搶着報,畢竟有學校已經將研學納入自身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研學還關乎孩子的綜合評價。

有時候還不能僅僅報一兩個,有關學習內容的,拓展課外知識的,增長眼界見識的……

在那句孩子總是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以及「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的助推下,近年來研學團已成為「剛需」產品。

在關於研學團的最新討論中,研學經濟的發展勢頭,已經可以用「恐怖」二字來形容。

據艾媒諮詢數據,2023年中國研學行業市場規模達到1469億元,2024年則有望達到1791億元。

且這個數字,還在持續增長中。預計到2028年,這個數字可能會被提升至3000億。

研學團,會越來越多。

而熱度的水漲船高,和關於研學團引發的爭論並不衝突。

對比同類型普通旅行團,研學團的溢價程度往往要更高。

有記者曾對市面上的研學機構展開調查,發現有機構的6日5晚蘇州研學團,價格高達8999元。

對比之下,全程入住五星級酒店的普通旅行團或私家團,售價為僅為4800元至5100元。

多了「研學」二字,收費就高出了76%以上。

至於一些國外研學團,一兩周時間動輒費用大幾萬,一些海外高端研學營價格則已經突破10萬。

有人調侃,「月薪1萬,還不夠孩子出國研學一周」。

就在8月底,還有一條新聞登上熱搜「半個月6萬元的研學團,孩子坐在路邊玩手機」。

許多家長報名時,總不捨得選擇相對低價的研學團:因為低價可能代表着低質。

可隨着研學的進行,問題逐漸暴露,甚至往往與價格,乃至研學團的Title無關。

企查查數據顯示,目前國內研學相關企業越有3.5萬家,並且每年增長近3000家。

成立速度快、成立時間短,很多機構都是在近幾年的研學熱潮中成立起來的。

主辦方可能是旅行社、教培機構、文旅集團、網紅老師、個人機構……有無經驗和相關資質,家長往往難以考察。

產品質量到底如何,研學之旅能不能真正和企業、景區、高校負責人對接上,有時也要畫個問號。

復旦大學曾對校內研學團進行過調查,結果發現:

許多研學團產品雖然寫着「與復旦學長交流」,但在實際內容介紹中,卻多打擦邊球,只模糊提及導師來自海內外多所名校,避開談論團內講解是否為復旦學生。

最後在實際遊學過程中,學生可能根本見不到復旦人。

一邊是不得不去的內在壓力,一邊是高價低質的研學團亂象。

研學,對於家長而言,到底要如何抉擇?

03

研學,終究不值得?

事實上,研學最開始面向的是高校不同專業的學生,根據專業特點,定向設計的一種考察形式。

它區別於傳統大眾遊學,在研學過程中,會讓學生定向參觀國外相關研究所、博物館、美術館等。

旨在給學生提供交流的平台,有機會和專業人士進行溝通,拓寬自己的課題領域。

而如今的研學,早已不僅僅是研學,還是需要家長和孩子枕戈待旦的一場硬仗。

假期剛開始時,家長總被各式研學團美好的宣傳語吸引,帶着希冀前來——

它們有的喊出口號「在真實體驗中,領略人生百態」,有的強調精細服務「步步夢相隨,探知亦成長」,有的則放長線提出「體驗一次,受益一生」……

家長們希望能「借鑑先進的培養經驗」,開拓孩子的視野;也想讓孩子去「見世面」,撫平對於「孩子暑假後被同齡人甩開」的焦慮。

至於它真的能撫平焦慮嗎?至少現在,仍沒有個準確答案。

眼看暑假即將結束,許多人都感覺迎來了黎明的曙光。

家長、孩子、路人,甚至帶隊老師,都不由自主鬆了一口氣。

但新學期開始,也意味着下一個假期的到來:寒假研學計劃,又該提上日程了。

還去嗎?一位家長說,原本已經打定主意,下個假期,不去也就不去了。

可他又看到一條網友留言:

「誰說研學沒什麼用?以現在的眼光看,可能看不出什麼。但也許某個瞬間就會決定孩子將來的選擇,十幾年前的一個夏天,決定了我未來的路。」

雖然說是「也許」,「可是也許真會影響重大,也說不定呢。」他轉念又想。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槽值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902/2098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