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激烈的反彈!中共元老對習發難

日經:新華社的《改革者習近平》消失,說明中共老一輩仍忠於鄧小平,而非習近平

加藤勝治在日經的專欄寫道,新華社刪除了一篇改寫黨史的評論,讓人懷疑中共黨內並沒有人們想的那麼平靜。

今年夏天,一場可以稱為「反對改革者習近平的反叛」在幕後發生,這對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及盟友造成了打擊。

這場極為罕見的政治戲劇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期間上演。全會於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

當時,國際社會的關注點,集中在習近平及團隊將在此次關鍵會議上公佈的中長期經濟政策。然而,在中國國內,政治焦點卻完全不同,是圍繞着「改革開放」——這一政策促使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如何在中國推行的。

更具體地說,焦點在於習近平及他已故的父親,在曾歸功於鄧小平的政策中所扮演的角色。

7月15日,新華社發表了一篇長篇評論《改革者習近平》,以配合全會的開幕,讚揚習近平為傑出的改革者,似乎是為了在這次重要會議上強化他的權威。

然而,這篇文章在幕後立即遭到了不屬於習近平陣營的政治力量的猛烈抨擊。黨內一些人稱這篇文章奇怪且事實不符,另一些人則表示,這篇文章與官方黨史不符,並質疑是誰批准發表的。

觀察家們表示,反彈如同突如其來的海嘯一般猛烈。特別是來自退休黨內長老和「紅二代」(即革命時期黨領導人的子女)的激烈批評,讓這一反彈變得難以控制。

黨內許多人藉此機會發泄對中國嚴峻經濟形勢的積怨。

這篇有爭議的文章,着重描述了習近平主導下的「改革」歷史,甚至輕描淡寫鄧小平「改革開放」的歷史和成果。文章還部分地將「改革」和「改革開放」這兩個術語交替使用,故意在讀者中製造混淆。

對於1970年代的描述,特別是關於「改革是習家傳統」的說法,遭到了特別強烈的批評。

1978年,鄧小平啟動了他的政策,而習近平的父親習仲勛當時被派往中國南方。根據這篇評論,習仲勛在廣東省主政,並在深圳等地設立了經濟特區。文章還提到,1978年,時任清華大學學生的習近平,受父親委託前往中國東部的安徽省進行關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地考察。

文章稱,習近平在安徽做了大量筆記,並保存至今已有40多年。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也稱為承包責任制,是一種農業改革措施,旨在激勵農民。它允許完成生產配額的農戶自由銷售多餘的農產品。

新華社的評論給人留下了這樣的印象,即這父子倆而非鄧小平主導了中國的改革進程,憑藉的是父親在南方的工作和兒子在安徽的筆記。

然而,事實上,在安徽推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是當時的萬里。萬里是鄧小平改革開放政策的堅定支持者,後來擔任副總理,並成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此外,習近平當前的經濟政策似乎與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有顯著不同。批評新華社評論的黨內長老們可能認為,習近平是在竊取鄧小平這一偉大成就的功勞。

文章將習近平描述為傑出的「改革者」,也成了幕後批評的具體目標。雖然鄧小平被稱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但評論強調,習近平而非鄧小平,才是黨史上最高的改革權威。

當反彈出現時,習近平應該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他別無選擇,只能下令相關部門徹底撤回這篇文章。

文章並未在黨媒《人民日報》的印刷版上刊登,並且在全會的最後一天之前被徹底從中國的互聯網上刪除。

這就是「改革者習近平」敘事如何被推翻的過程。

可以想像,在「改革者習近平」消失後,三中全會的氛圍會是怎樣的。這篇評論引發的嚴峻政治氣候,可能使得任何有意義的決策或人事變動變得困難重重。

新華社直接隸屬於國務院,並受中共中央宣傳部這一宣傳部門的監督。此外,像這樣的重要文章不能未經中共中央辦公廳批准而發表,中辦負責管理在北京中南海地區辦公的習近平和其他領導人的文書工作。

無論如何,這篇評論突然被刪除是極為不尋常的。將這一失敗歸咎於習近平親信的判斷失誤。他們的誤判部分是因為沒有充分考慮到今年在黨史上的意義:這是鄧小平誕辰120周年。

鄧小平的生日是8月22日,而今年的紀念活動在中國共產黨一年一度的北戴河會議之後不久舉行。北戴河會議在河北省同名海濱度假勝地舉行,黨領導人和退休長老們在此非正式地討論重要問題。

十年前的2014年,在當年的緊張北戴河會議之後不久,習近平主持了一場紀念鄧小平誕辰110周年的活動。當時,長老們在北戴河會議上集中討論了習近平的強力反腐運動。

當時,即便是前國家主席江澤民的反感也很強烈,因為長老們的前部下以及與他們關係密切的軍官們,都成了習近平反腐團隊的目標。但習近平只是置之不理,繼續以反腐的名義穩步鞏固他的權力。長老們最終別無選擇,只能對習近平表示團結。

那麼,今年北戴河會議的氣氛如何呢?

討論仍然籠罩在神秘之中,即便八月即將結束。甚至不清楚習近平是否前往海濱度假勝地參加了這次閉門會議。信息被封鎖得比以往更加嚴密。

在北戴河會議上傳出的準確信息缺失的情況下,加上習近平從公眾視野中消失,各種關於習近平的謠言從七月底到八月中旬不脛而走。

在這種混亂中,一個確定的事實浮現,那就是新華社評論的消失。這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中國的政治局勢,局勢正在發展之中。至於這一事態的轉變是否會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引發另一場幕後鬥爭,目前尚不確定。

有關作者:加藤勝治(Katsuji Nakazawa)是《日本經濟新聞》(Nikkei)駐東京的資深編輯和社論撰稿人。他曾在中國擔任七年記者,後來擔任中國分社社長,並於2014年獲得Vaughn-Ueda國際新聞獎。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FX 168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830/2096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