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2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就庫爾斯克邊境地區局勢召集高級國防官員開會。連日來,烏克蘭在俄羅斯庫爾斯克地區的突襲反攻,標誌着俄烏戰爭進入了新的階段。這一戰場形勢的反轉不僅震驚俄羅斯輿論,中國社交媒體上的相關議論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那麼,中俄"無上限"的夥伴關係會因此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呢?
綜合當前國際主流媒體對俄烏戰況的報道,烏克蘭裝甲部隊自8月6日出乎意料地攻入俄羅斯防禦薄弱的庫爾斯克地區後,迅速擴大戰線和控制區域。這一反攻行動目前已進入第二周,烏方表示已控制超過一千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積。
此外,緊隨庫爾斯克州之後,斯別爾哥羅德州也成為俄羅斯第二個宣佈進入緊急狀態的地區。
俄烏局勢反轉烏軍取得重大突破
英國廣播公司(BBC)指出,這是自2022年2月俄羅斯全面入侵以來,烏克蘭對俄羅斯發起的「最深入」、「最重大」反攻。對此,俄羅斯總統普京譴責烏軍的行動是「重大挑釁」。
與此同時,美國《華爾街日報》周三(8月14日)援引美方官員披露,俄羅斯正從烏克蘭撤出部分軍事力量,以應對烏克蘭對俄羅斯的反攻。這一初步跡象表明,基輔發起的進攻行動已迫使莫斯科重新調整其侵略部署。
2024年8月15日,烏克蘭坦克從俄羅斯返回烏克蘭一側。(美聯社)
中國輿論悄然轉變
隨着俄烏局勢的最新發展,中國社媒平台微博上的輿論似乎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長期關注俄烏局勢的青年網民胡浩對本台表示,外界觀察的中國輿論轉變可能是得到了官方的某種默許。
「國內大環境一定都是官方控制,如果官方不讓你發,你一定發不出來。現在有一些支持烏克蘭的聲音是因為官方已經慢慢地調整。」他說:「官方也知道,美國上次(國務卿)布林肯訪華也說了,如果繼續支持俄羅斯的話,很有可能美國會對中國的國企和銀行進行制裁。如果這樣的話,中國經濟本來就很差,如果再受美國制裁會更差。所以官方暗中有個調整,但官方很在乎面子,公開說不會拋棄俄羅斯,但實際上有一些調整。」
這一轉變,與中國對俄烏戰爭以往的立場形成了鮮明對比。自俄烏戰爭以來,中國一直在國際場合保持某種謹慎的平衡。儘管中國聲稱奉行中立政策,但其對俄羅斯的支持,尤其是在經濟和外交層面已引發國際社會的警惕和批評。
俄烏局勢反轉之際,北京似乎也釋放出一些罕見的信號。儘管中國未參加今年6月在瑞士舉辦的首屆烏克蘭和平峰會,但中方目前已就烏克蘭危機開展了四輪穿梭外交。
據中共外交部發佈的消息,中國政府歐亞事務特別代表李輝本月初訪問南非和印尼,與兩國政府官員就此前中國與巴西就烏克蘭危機聯合發表的「六點共識」進行了深入討論。李輝在接受南非《星報》和印度尼西亞《羅盤報》採訪時強調,中方相信,參與共同呼籲和平的人越多,局勢降溫的希望就越大,衝突升級的風險就越小。
在文化層面,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8月3日宣佈,該機構將與北京法國文化中心和烏克蘭駐華大使館聯合推出烏克蘭電影系列影像交流活動。活動將通過多部烏克蘭電影作品,向觀眾展示烏克蘭獨特的電影語言、美學及其歷史發展。
中俄"無上限夥伴關係"是否牢不可破?
美國智庫卡耐基和平基金會(CEIP)的俄羅斯歐亞中心研究員馬鐵木(Temur Umarov)對本台分析指出,即使目前邊境局勢升級,中國對俄烏戰爭的立場仍有可能保持不變。
「只有在以下情況下,這種立場才可能發生變化:局勢升級至災難性,例如俄羅斯將威脅使用核武器;西方國家的壓力急劇增加,尤其是美國經濟制裁的可能性不斷增加,這可能迫使中國重新調整對俄羅斯的支持,以避免經濟損失。」他進一步指出:「如果戰爭嚴重破壞普京的政治體制,中國可能會調整政策以確保自身利益。」
馬鐵木強調,自從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北京和莫斯科的官方文件中再未使用過「無上限夥伴關係」這一描述。他說:「因此,即使在官方層面,兩國也明白這種夥伴關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然而這並不意味着中俄之間的關係總體上正在變得更加緊密。」
美國駐烏克蘭前大使、華盛頓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歐亞中心高級主任約翰·赫布斯特(John E. Herbst)表示,自俄羅斯大規模入侵烏克蘭以來,中國的立場一直非常一致。他認為,中國目前尚不會轉變對俄態度。
他說:「北京對普京在烏克蘭面臨的問題感到尷尬。如果這些問題嚴重惡化,例如,由於烏克蘭目前在庫爾斯克的行動,中國可能會決定減少損失。但我預計,短期內不會發生(轉變對俄態度)這種情況。」
他同樣強調,中俄「無上限夥伴關係」是誇張之詞,這種夥伴關係存在諸多限制。
「這種關係之所以密切,是因為他們有着相似的目標——修改國際秩序,並且有着同樣的對手——美國。」他說:「但傳統上,俄羅斯和中國也是對手。即使現在隨着合作的進行,中國的新聞記者和學者也經常撰寫關於他們在遠東地區復仇目標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