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發佈一篇《中國真正的經濟危機》一文。這篇文章討論了中國經濟面臨的持續挑戰,特別是許多行業的過剩產能問題。
文章指出,儘管零新冠政策已經結束,中國的經濟增長仍然乏力,消費者信心低迷,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依然存在。文章指出,以過剩產能為驅動的經濟模式不僅對其國內經濟構成重大隱患,也可能威脅全球經濟的穩定。西方應採取平衡的方式,通過接觸而非孤立來應對這些挑戰。
文章要點:
1.過剩產能問題:
中國經濟長期受到許多行業過剩產能的困擾,這是幾十年來中國優先發展工業生產而非提振國內消費的結果。
這種過剩產能導致了國內的通貨緊縮風險和債務問題,同時也因中國向全球市場傾銷廉價產品而引發國際貿易緊張局勢。
2.經濟戰略:
過剩產能的形成與中國的經濟戰略有關,該戰略鼓勵地方政府在重點行業進行大量投資。這通常導致過度和重複的投資,進而引發經濟低效和債務負擔。
過剩產能較為嚴重的行業包括太陽能電池板、工業機械人和人工智能,這些領域的生產能力遠遠超過了需求。
3.加倍下註:
中國政府並未解決過剩產能的根本原因,而是加倍下注,旨在實現技術自給自足。這可能會加劇現有問題,導致更大的經濟壓力。
4.國際影響:
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正通過實施關稅和制定自己的產業政策來應對這一局面。然而,這種方法存在風險,例如加劇貿易緊張局勢和經濟分裂。
5.接觸與孤立:
文章建議孤立中國可能會適得其反。相反,應該通過多邊機構繼續與中國接觸,並通過全面的談判來解決各種問題。
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應考慮對中國採取更加全面的談判方式,而不是將問題單獨處理。
6.潛在後果:
文章警告稱,推動中國走向經濟孤立可能會破壞全球關係,使局勢變得更加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