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當「高考天花板」清北金融系,面對「就業降級」

過去的很多年,清華北大的金融專業,都名列高考後收分最高的院系之中。進入這些專業的學生,往往主動或被動賦予的人生圖景是「年薪百萬,人中精英」。如今,這樣的神話還能延續嗎?如果不能,他們如何看待自己曾經的選擇和未來的人生?

——作者:子揚

以下是兩位畢業於清華北大金融專業的碩士生的講述:

B同學:「本科到研究生的努力,我只達到了最低目標」

我本科在北大讀經濟學類專業,碩士在清華經管學院。我當時覺得,既然高考考了這麼多分,報志願就不要浪費,加上我爸爸是教經濟學的老師,我從小對這個學科耳濡目染,所以最後就選了經濟學專業。

清北金融人本科畢業後典型的發展路徑,是出國讀碩士或者在國內保研,畢業後再找工作,我也不例外。保研到清華後,在工作這塊,金融求職是有一條非常嚴絲合縫的「鄙視鏈」的,這同時也圈定了我們的求職範圍。大家會覺得外資PE(外資私募股權投資)或者外資的對沖基金大於外資的投行,再約等於外資的諮詢,再大於國內的「三中一華」(中國四家最大的證券公司:中信證券、中信建投證券、中金公司、華泰聯合證券)。

對金融行業來說,不管你是想保研還是找到一份好工作,好的成績和實習都很重要。好的金融實習,會要求候選人的績點在年級前10%-20%,保研夏令營要求在年級前15%-20%,否則沒有入營資格。

然後就是積累大量的實習。哪怕是清北的學生,也不會一開始就在頂尖的機構實習,而是要先從很小的實習做起。比如,如果最終的目標是去高盛做日常實習,那就要在大一先去小的投行和小的券商,再到中等的券商,再到「三中一華」的券商,最後才有機會去全世界最好的投行實習,像升級打怪一樣。雖然我的簡歷里的實習經歷,看上去只有短短一行,但它背後是很多段經歷的積累。

金融的實習都很累,而且大部分時候還沒有工資,如果同時還要兼顧學業,壓力就會很大。在我大三準備保研的時候,因為疫情我們全程線上上課,當時我在一家風投機構剛開始實習。與此同時,我很久之前面試的一家投行才出結果,通知我去實習。那時我就陷入兩難境地——我沒法立馬辭掉現在的實習,因為這算是一種對自己信譽的損害,畢竟金融求職很靠人脈和資源,那家投行的實習機會也是我期待已久的。

後來我決定同時做兩段實習,並且兼顧上課和保研。那三個月我從早上九點工作到凌晨一點,才能把兩份實習的大部分事情都做完,然後我要開始補白天的網課,凌晨三點才能睡覺。

在這種努力下,去年我在「三中一華」中的一家得到了留用,這在別人看來,已經是相當好的工作,但這其實是我的最低目標。對於這個結果,我也不太滿意,甚至不是很想去,但我知道,我也沒有什麼更好的選擇了。

擺在我面前的是這樣一個情況,和五年前相比,公司各方面都有很大的降級:我們現在能拉到的項目質量不高,新人缺少鍛煉和成長的機會;收入水平只有以前的三分之一,卻幹着同樣的活;和上級以及同事之間的氛圍也沒有那麼好。一部分原因在於金融業存在周期,我們近兩年畢業的學生剛好處在周期的低點;另一部分原因是大環境對金融的態度有了變化,要把它定義為成為輔助性的行業,所以會有政策上的調整。

如果是在理想的時候進「三中一華」,那在這工作三年以後,參與過的大項目在簡歷上都寫不下,不但能提高個人能力,也不用擔心日後跳槽。但是到了現在,我可以預想到,我三年之後的簡歷基本是空空如也。

雖然公司現在還有大量別的業務,但投資人手裏沒有錢,所以我們經常在「白忙」。此外,我們還要做大量的流程性工作,比如給每一級領導匯報,都要寫六七十頁的文檔和幾十頁的PPT闡述項目優點。儘管所有人都心知肚明這個項目最後成不了,但還是要去做。畢竟現在沒有業務,領導也沒事幹,就只能讓大家在其他地方捲起來。

原本,我的終極理想是拿到外資PE的offer,我知道我周圍有同學拿到了,我也心服口服。他們的執行力和行動力都比我強很多,會提前四個月準備面試,不僅系統性地學習理論知識,還會找學長學姐做大量行為面試的模擬,細緻到拍視頻或者對着鏡子去練習自己的表情和語言,甚至包括如何適時地講笑話來調節氛圍。但我拖延症比較嚴重,經常到面試的前兩天才緊急突擊,申請結果不如他們也是應該的。

不過現在看來,當時理想的offer,現在看上去倒是沒那麼理想了——長期處在高強度高壓力的工作內容和不太好融入的工作氛圍之下,我到底開不開心呢?這是很不確定的。而且客觀來說,近兩年外資投行裁員很嚴重,我有些學長學姐已經被裁了。前兩年行情不錯的時候,他們都買了很好的房子,現在卻背負着房貸的壓力,又很難找到能接得住他們之前高薪的下家,轉行也很困難。

我周圍也有同學去銀行,他們分兩類人。有一類同學很佛系,雖然他們本科也是清北,但是他們從大一開始就不實習,每天快樂地過大學生活,現在畢業進入銀行的總行,覺得也挺體面。

還有一類同學,從大一就開始卷,但在今年頂級外資投行的暑期實習,卻沒有拿到留用,秋招只拿到了銀行offer,他們就會非常「破防」。明明他們離所謂的金融求職天花板就差那麼一步,而能「收留」他們的銀行,甚至都不在金融求職「鄙視鏈」里。據我了解,他們好像沒人打算接銀行offer,很多同學甚至打算想出國讀二碩,畢業後再重新找工作。

對我來說,如果能重新過大學生活,我不會在大一的時候就開始為求職做準備,而是會讀書寫文章,往學術方向發展。可惜當時的我,並沒有意識到世界上還有周期這一說,只是被學長學姐年薪百萬的工作深深震撼,盲目開始卷求職。

當然現在也不晚,我目前打算先工作幾年,以後看看有沒有機會讀博做學術。我發現讀書寫文章的時候,我收穫的成就感比工作時更大。因為工作中,總會有很多與工作本身無關的事情要做,但是如果做學術,個人成就感大部分還是靠自己努力而來。

我在國內經濟發展最快的時代長大,親眼看到我的爸媽和兄長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學習取得了一定成就,就理所當然覺得我也可以。可是輪到我要踏進社會的時候,我發現好像不一樣了。所以這兩年,我覺得很迷茫,感覺我的命運在時代面前實在是太渺小了,顯得我個人的努力也會有些可笑,那些為保研和實習所做的努力和積累,並沒有讓我得到理想中的回報。

以前,我從學長學姐那裏得到的經驗之談是找好職業方向,多積累這個方向的實習,我也是按照這個軌跡來努力的。但如果要我現在給大一的學弟學妹分享經驗,我反倒會建議他們多做不同方向的實習,給自己找好多元化的退路,這樣即使行業不景氣,也可以去其他行業。

我認識的學弟學妹們,現在基本不會有任何休息的時間,實習一段接着一段,離職入職無縫銜接,這也是不得已的選擇。他們對自己求職的預期也明顯低了很多。我在讀本科的時候,四大銀行的求職,我們是不討論的,所有人都覺得一定要去投行。但現在,很多學弟學妹來諮詢去銀行的事,他們問的問題也會更加貼合當下的近況。

我可以預料到,今年秋招求職的難度會比去年還要嚴苛。清北的學歷光環也會減弱,因為當所有人都來自清北的時候,差距也很難拉開了。

G同學:「畢業我想通的一點事,不要有執念」

我就是選擇銀行的清北金融畢業生。

我是從985學校的金融專業保研到清華的,選這個專業,也是為了不浪費分數,家人也覺得體面。我們本科學校,一個年級二三百人,有兩三個保研到清北就不錯了。

我對實習規劃不算很早,大三開始做一些線上實習,大四才正式開始線下實習。我一開始是在證券公司研究所實習,後來通過學長推薦,到一家加拿大保險公司做投資類的實習。讀研期間,趕上風險投資的浪潮,我也到一些比較頂級的風投機構和互聯網公司的戰略投資部門實習過。

有段時間,我每天都要參加六七個電話會,每個會一兩個小時。會議結束半小時內,我要產出會議紀要,通常是幾千上萬字,要求邏輯順暢。平時交給領導的文檔和PPT,頁數也很多,要求外觀精美。

有一次,晚上七點了,我的上司讓我根據組裏之前積累的材料,搭建一個新興行業公司的財務模型並做業績預測,還要編寫上會的投資決策報告,當晚就要給他。我之前完全不了解這個行業,做到凌晨四五點才交給他,類似這種的通宵後來還有好幾次。我當時就感覺,沒有足夠的魄力和抗壓能力,是做不了這份工作的。

最後,我成功拿到了這家國內頭部風投機構的留用,但我猶豫了。這裏薪水很高,但實習期間,我的精神狀態很一般,一直在長胖,我不想犧牲健康。

讀本科的時候,我對未來的規劃很不清晰,到了碩士階段,才認真全面地考慮工作問題。實習的時候,我已經感覺到自己不夠高效,精力也不算充沛,不像其他同事,工作那麼繁重,還能發精緻光鮮的朋友圈。

當時我有一些在外資機構的朋友被裁員,還有很多機構的績效很差甚至虧損。我有朋友今年拿到了一家市場化機構的offer,年薪七八十萬,但他也會顧慮裁員。我以前和一位在頭部諮詢公司做商業盡調的學長聊過裁員問題。他告訴我,裁員不太會裁初級員工,而是那些幹了四五年的人,因為新人成本低。我突然意識到,我們是被計算在成本里的,真是個冷酷無情的事實。

在實習中,我已經明白,看起來光鮮的初級金融人,所產生的價值在於服務和程序化的工作,它需要足夠完美和專業,至少看起來如此。而這是可以系統訓練出來的,我們並不真的有競爭力和議價權。當熟練工供給足夠多,他的成本是可以被壓低的,也是可以被替代的。

我開始考慮plan B,就是去銀行總行工作,起碼這裏不會裁員,培訓體系完善,也能持續獲得一份還算體面的工資(插一句,不過未來的事誰又知道呢?)。

雖然說是plan B,競爭依然相當激烈。我在去年10到12月連續參加了四大銀行的面試,很幸運地都拿到了offer。同班同學也有蠻多去了銀行,能進入銀行面試環節的同學都是很優秀的,學歷背景挑不出什麼毛病。往年去銀行的學長學姐比較少,大概能佔到畢業人數的10-15%,但近兩年這個佔比就提高到20-30%了。

中行的面試讓我印象深刻。當時參加中行總行面試的人很多,每個群面小組有20人左右,每天都會分批滾動進行好幾輪群面,持續十多天,我估計得有1000多人參加面試。面試分3個環節,包括英語水平、對金融市場的了解以及群面,全程大約3小時。我的競爭對手碩士都畢業於國內外頂尖高校,而且準備充分。銀行不會全招清北的畢業生,不過一定會招進同等學歷背景下能力最強的那個。

其實在當前的情況下,無論從性價比,還是求職難度,銀行的工作都不算辜負學歷的去向。何況我學歷也不算頂尖,如果我本科是清北的,那我可能會再想一想吧。進入清華讀研後,我發現這裏的卷法和我本科學校不一樣。清華的學生很會利用時間,遇到事情也會提早做準備。我的本科同學倒是愛學習,但是清北的同學既有高出常人的天分,又有得當的策略和踏踏實實的努力,這就是很恐怖的一件事情,不過好在同學之間整體氛圍都比較和諧,大家都是競爭又合作的關係。

目前,我周圍的同學都承受着相當大的壓力。很多在做暑期實習的同學,要干到凌晨三四點,只為在卷王中脫穎而出,求得一個留用。但留用名額總是有限的,被刷掉後,他們面臨的局面是秋招準備不足,戰況也就不會太好,拿到的offer包括央企的二級子公司、國企的PE以及實業公司的管培生等。這樣的offer,他們既捨不得放棄,又打心眼不滿意。

對我來說,畢業之際,在不再繁榮的市場裏,我想通的一點就是,不要有執念。畢竟四大行總行里,比較好的部門也需要一定的高學歷人才能運轉下去吧。如果有機會重新選擇專業,我會選擇學醫,做醫生救死扶傷是有大愛的事,能讓人更有成就感。雖然做了醫生,可能達不到工作和生活平衡的狀態,但起碼是我更熱愛的事,我可能會願意為這份職業更拼一些。但對現在的我來說,更優先的還是讓自己安穩下來。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603/2062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