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財經 > 正文

路透獨家:大流疫後,中國重返非洲並加大投資礦產

路透社提供的貸款、投資和貿易數據顯示,中國的經濟合作項目,特別是在非洲的項目在全球大流疫之後開始反彈。

中共領導人常常稱他們在非洲建設項目和快速增長的雙向貿易上投資數十億美元,並以此說明中國一直在致力於幫助非洲大陸的現代化和促進「雙贏」合作。

但路透社的數據揭示出一種更為複雜的關係,這種關係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榨取性的,而且迄今為止並沒有兌現北京關於「一帶一路」倡議的承諾。這個「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試圖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偉計劃的一部分。

據澳大利亞格里菲斯大學(Griffith University)格里菲斯亞洲研究所的數據,中國去年在非洲的投資增加了114%。這些投資大體上與全球能源轉型至關重要的礦產以及中國重振疲軟經濟的計劃相關。

中非貿易目前還是以礦產和石油為主。儘管中國曾經為推動從非洲進口產品多樣化(包括農產品和製造業產品)而作出了一些努力,但並沒有產生明顯的效果,非洲的對華貿易赤字仍在大幅增長。

中國主權貸款曾經是非洲基礎設施的主要資金來源,但目前已降至二十年來的最低水平。中國在全球大肆宣傳的全球重點投資工具--公私合作夥伴項目(PPP)還沒有在非洲推廣開來。

結果就出現了一種比中國所希望的更為單向的貿易關係,一種以非洲原材料為主導的對華出口。一些分析師認為,這種關係與殖民時代的歐洲與非洲大陸的經濟關係沒有多大差別。

中國-全球南方項目網站和播客的聯合創始人埃里克·奧蘭德(Eric Olander)說,「這是英國在19世紀末就知道的事情。」

中國不同意這種說法。中共外交部在回復路透社置評要求的時候說,「非洲有權利、有能力、有智慧發展對外關係、選擇合作夥伴。」

「中國根據自身特點對非洲現代化道路提供的務實支持受到越來越多非洲國家的歡迎。」

中國對非洲的參與是「一帶一路」倡議(BRI)的重點地區之一。在COVID-19大流疫爆發之前的二十年裏,中國在非洲的活動擴展迅速。中國公司在非洲大陸修建港口、水電站和鐵路,其所需資金主要通過主權貸款提供。根據波士頓大學全球中國倡議的數據,2016年年度貸款承諾達到284億美元的峰值。

但是,有許多項目並沒有產生利潤。外界預測,主權貸款也不會反彈。

北京的政策制定者卻一直在推動中國企業參股並負責它們為外國政府建造的基礎設施的運營。分析人士表示,這樣做的目的是幫助中國企業贏得更大的合同,通過參與進來,確保這些項目實現盈利。

格里菲斯亞洲研究所估計,去年中國在非洲的投資總額(包括建築合同和投資承諾)為217億美元,使非洲成為獲得中國這項投資最多的地區。

總部位於華盛頓的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的數據顯示,2023年投資將達到近110億美元,這是該機構自2005年開始追蹤中國在非洲經濟活動以來的最高水平。

在這110億美元中,大約有78億美元進入了礦業,比如博茨瓦納的科馬考銅礦和納米比亞、贊比亞和津巴布韋等國的鈷礦和鋰礦。

對關鍵礦物的尋找也推動了基礎設施建設。例如,今年一月,中國企業根據與剛果民主共和國修訂的銅鈷合資協議,承諾提供高達70億美元的基礎設施投資。

(本文內容依據了路透社的獨家報道)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美國之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529/2060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