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港台 > 正文

專家:台灣面臨北京非武力脅迫 歐洲亦是脅迫目標之一

中國國旗、台灣旗幟與軍艦模型

在俄烏戰爭的背景下,有關中國武力統一台灣的國際討論愈演愈烈。然而,除了訴諸武力,中國對台灣的非軍事脅迫也成為了關注的重點。多位專家本周三表示,不僅台灣面臨北京的非武力脅迫,在台海議題上態度不明朗的歐洲亦是其脅迫的目標之一。

儘管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否認有所謂2027年或2035年武力攻打台灣的計劃,但中共當局一再宣稱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大勢所趨」,其對台灣勢在必得的言論加上解放軍持續騷擾台灣海空,國際社會對台海局勢近年來始終高度關注。

不過,大多數關於中國脅迫台灣的討論都聚焦在「武統」,外界經常忽略中國的強制手段十分龐大,遠不僅僅局限於軍事脅迫。

在美國智庫「卡耐基和平基金會」(the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周三(3月13日)舉行的研討會上,台灣國防智庫「壯闊台灣聯盟」理事長吳怡農(Enoch Wu)直言,無論是使用武力還是非武力脅迫台灣,中共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其統治地位的穩定。

他指出,就非武力對台策略而言,中共當局主要使用兩種手段:「抹黑台灣政府,與反對派接觸而非與民選政府。這意味着繼續進行影響力行動,以突出台灣政府的失敗或不足。……另一件事是散佈謠言,稱中國大使館在為海外公民服務方面比台灣做得更好。這是就台灣內部而言,而在國際上,中國試圖使台灣失去作為一個主權國家的合法性。」

吳怡農舉例說,在中國的施壓下,不僅重要的國際組織將台灣排除在外,航空業在標記機場時也被迫要求將所有台灣機場打上中國標籤。

台灣國防智庫"壯闊台灣聯盟"理事長吳怡農(Enoch Wu)在研討會上表示,無論是使用武力還是非武力脅迫台灣,中共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其統治地位的穩定。(視頻截圖/卡耐基和平基金會官網)

德國智庫「國際與安全事務研究所」(Stiftung Wissenschaft und Politik)亞洲研究部高級研究員古德倫·瓦克(Gudrun Wacker)指出,中國一直在通過經濟措施脅迫歐洲國家,從而影響其對華政策。

她舉例說:「就立陶宛而言,立陶宛允許台灣開設辦事處,這激怒了中國人。中國隨後不僅向立陶宛表示,我們不會從立陶宛進口商品,也不會從其他歐洲國家進口使用立陶宛零部件的商品。」

瓦克還表示,在歐洲視角下,俄羅斯烏克蘭的實際入侵使得歐洲對台灣被「武統」的思考變得更加現實,但歐洲內部在對台政策上仍存在較大分歧。

她說:「行政部門和議會之間存在分歧,歐洲議會傳統上對台灣更友好,行政部門不希望台灣干涉我們與中國的關係。……歐洲議會也首次派遣代表團前往台灣,但關注都是新的領域,如信息和網絡攻擊,還有很多其他事項沒有改變,這就是所有歐洲成員國的對華框架。」

德國智庫"國際與安全事務研究所"(Stiftung Wissenschaft und Politik)亞洲研究部高級研究員古德倫·瓦克(Gudrun Wacker)在研討會上指出,中國一直在通過經濟措施脅迫歐洲國家,從而影響其對華政策。(視頻截圖/卡耐基和平基金會官網)

卡耐基亞洲項目高級研究員孔適海(Isaac B. Kardon)在研討會上表示,中國一直在武裝衝突門檻以下對台使用脅迫手段,這一點在華盛頓的國防政策討論中經常被忽視。

他進一步分析說,美國過於關注中國統一台灣的時間表,沒有充分考慮中國阻止台灣獨立使用的其他手段。他建議,美國需要更切實防止北京逐漸擠壓台灣國際生存空間的努力。

(以上專家音頻由人工智能軟體代讀)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314/2029984.html